roachc wrote:
2020 年 09 月 05日 上下游記者楊語芸
台灣每年豬肉食用量為 90 萬噸,進口豬肉年近12萬噸
市售美牛,來台八年成長三倍!
2020 年 10 月 30 日 上下游記者 林怡均
前豬之鑒》日本開放萊豬15年,美豬加豬湧入,國產豬肉量自給率跌至48%
豬農們應該看看日本,想想台灣自己未來的豬肉自給率是多少?
唉, 台灣開放各國進口豬肉多久了? 不含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肉從2005年開放, 到現在15年後市占率1%, 還是那句話, 全球分明有101個國家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肉進口, 為何需要"獨厚"台灣?
還有那個進口豬肉年近12萬噸的資料應該是不正確的, 根據農委會農業貿易統計,過去三年進口冷凍豬肉都是約8萬4000公噸左右, 而且這幾年數量飆高的部分原因還是中美貿易戰, 去不了中國大陸的加拿大豬肉瞬間大量銷到台灣, 分析過去幾年進口豬肉量, 只有2015年因國內小豬下痢疫情嚴峻導致國產豬大缺貨, 當年的進口才達到與這三年相符的數字(8萬1679公噸), 其餘幾年都低於八萬公噸的門檻.
台灣在2020年前未脫離口蹄疫區前豬肉無法再至國際舞臺與他國競爭, 而被迫成為內需型產業,台灣的口蹄疫疫情是在1997年爆發, 所以台灣在加以入會談判協議承諾從1998年7月起以頭期款方式同意美國豬腹脅肉及雜碎進口, 並於2002年入會後採關稅配額方式進口, 國產豬肉面臨關稅減讓及市場開放的全球化競爭已經20年上下的光景, 目前的自給率還是穩穩地維持在九成, 您有沒有覺得有點杞人憂天? 當然您可以說可以出口後會排擠到本地需求, 可是反過來講豬農多了一個外銷的管道, 有沒有機會產能達到更有效率的規模或有更多廠商願意投入? 提高本地供給率之餘甚至還能回復當年外銷大國(尤其是日本)的光景? 未來都是各自表述不是嗎? 怎麼您的預測保證對, 反向的一定錯?
美國豬肉在台灣並不討喜, 口感跟味道不符合本地需求之外, 這個是飼養(台灣豬隻會閹過以去除氣味)過程, 餵食方法(美國用飼料, 台灣採用廚餘)及屠宰程序的差異所致, 而且台灣的豬肉幾乎可以算得上是自給自足, 跟需要仰賴進口的牛肉不能相提並論, 目前傳統市場賣的還是現宰的活體豬肉為主, 超市則被要求需要明確標示產地, 自己煮的消費者可以選擇, 而反萊豬陣營危言聳聽預測一定會混進外食的貨源中而無從查證, 事實上美國進口豬肉在價格並沒有多大的優勢, 比美豬更便宜的加拿大豬肉在市場市佔率上都不具競爭力了, 這樣大張旗鼓的動作符合比例原則嗎?
至於您拿市售美牛的成長萊類比更是不倫不類, 除了一樣有一定比例的美豬及美牛都含萊克多巴胺之外, 台灣的牛肉本來就仰賴進口, 之前是因為美國有狂牛症的風險才停止的, 後來台灣開發紐澳的牛肉貨源, 不過過去幾年澳洲大旱導致他們牛肉產量減少, 所以美牛的消費量來台八年成長三倍, 您卻只會看結果而不去思考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