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遴選離岸風場預計2024年併網,肩負「高度國產化」責任,高達20多個項目
需拿到「有條件的正式商業合約」,才能趕在11月15日將產業關聯效益計畫書送交
經濟部工業局審查。而台電拍板不單項逐一簽約,反將國產化項目「大統包」,
由委外廠商負責,整體預算高達521億元。
政府喊出離岸風電供應鏈國產化,越晚商轉的風場,國產化程度越高,需向工業局提交
產業關聯計畫,並以商業合約證明。工業局年底將審查2023年、2024年併網的彰芳、
中能、西島、台電2期、海龍2號等5座高度國產化風場,項目超過20項。
各風場開發商中,唯獨台電有公開採購規範,未見任何商業合約,但送審時程已逼近,
台電主管說明,包括風機、水下基礎、海上變電站、海事工程、電纜等採購,將以
「大統包」模式委由單一業者負責。台電表示,5大項目已經涵蓋絕大部分國產化內容。
風機選用與容量因數 均化成本(每度新台幣)
5.2MW 36% (日立) 4.82
6MW 38.2% (GE) 4.62
8MW 37.5% (MHI vestas) 4.48
9.5MW 37.5% (MHI vestas) 4.45
沒想到風機變大容量因數反而下降


WPD官網甚至只寫16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