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lalla wrote:化石是指原來的東西比如說骨頭腐爛,四周圍的土壤產生的離子侵入到裡面結晶,置換掉原來的東西...(恕刪) 化石沒有這種定義,化石在科學上有很多應用,有些應用一定要使用沒有被其它物質置換過的生物遺骸才行。例如以珊瑚、有孔蟲化石回推過去氣候紀錄,都是以沒有被置換過的化石來進行研究。
這篇新聞寫的沒頭沒尾還是ngc寫得清楚明白「左鎮人」的幻滅帶來新的期待======直到最近,由於國立臺灣博物館想要對左鎮人的標本作一展覽,因而發現確實有必要對左鎮人的年代問題作一釐清。於是委託了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的助理教授邱鴻霖博士進行研究。為此,該館還特別召開了典藏委員會,對於是否採取破壞性檢測進行了審慎的討論。最終同意在取樣前須以3D掃描作完整記錄,並以採樣大小不超過標本原大2分之一的原則下,邱博士得在兩件標本上取樣,送到美國佛羅里達的貝塔實驗室進行加速器質譜儀(AMS)碳-14年代測定。其中一件,就是過去曾經被日本學者測定過年代的同一片頭骨。碳-14年代測定是利用考古遺存(主要是動物和植物)內碳-14同位素含量的計測,以測定年齡的一種方法,這是一個相當準確的定年技術。貝塔實驗室的測定結果,很快就出來了。原來測定為2到3萬年的一件標本,其年代經過校正後為距今3千年,另一件則只有2百多年。這個結果顯示了兩種可能:其一是過去以氟和錳含量的年代測定的確是有問題的,其二是在菜寮溪所採集的幾件人骨化石,因為都不是出自地層當中,其年代未必一致。這一新的年代,完全顛覆了過去對「臺灣最早人類」的理解,著實令人震驚。為此,臺博館陳濟民館長很慎重地聘請了考古專家對邱博士的研究結果進行審查。審查委員一致建議應該將同樣的標本再送到另一個實驗室進行年代測定,以作交叉比對。在不違背臺灣博物館典藏委員會所設定的條件下,邱鴻霖博士將從同一件標本所剩餘的採樣送請澳洲國立大學地球科學放射性碳-14定年實驗室進行年代測定,其結果與貝塔實驗室所測得的年代十分接近,都是約距今3千年。有了這個結果,關於「左鎮人」的年代,可以說大勢底定,「左鎮人」是臺灣最早人類」的說法從此幻滅。========
oviraptor wrote:真是幻滅........(恕刪) 你如果想酸左鎮人, 引用這篇新聞就錯了.左鎮菜寮溪確實就是台灣化石重要的 "產地",左鎮人不管有多久都不可能影響這個事實,這篇新聞講的就是以上這件事實.左鎮人雖只有三千年,其實也不代表台灣二、三萬年前沒有人,因為長濱文化就有那麼久,只是沒有人骨化石出土而已.這是一件有趣的事,兩邊的心態卻都不健康,都想搞政治聯想,在台灣, 真的不能健健康康地搞人文史地嗎?唉~
oviraptor wrote:是要酸一下平常牛皮吹...(恕刪) 所以你想證明台灣兩三萬年前沒人住嗎?那挖掘出來的器具是外星人的遺跡了?聽說45萬年前台灣就有人類活動的遺跡了,聽起來就好酸啊。等你來酸呦!回主題,教科書是真的該改正,因為這會造成文明移動的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