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的商業模式可能只是謊言一場?


Johnny_depp wrote:
數位時代開始,外商進入台灣消費應用市場再撤出的案例很多

外商撤出,但是有效的商業模式會由本地廠商接手.

Tyrion Lannister wrote:
全球化後, 失去地方政府保護, 小規模公司將毫無機會與之抗衡

這種事情進行很久了,
連鎖超商/大賣場取代了傳統雜貨店,
跨國速食店搶下大塊飲食消費市場,
大量制式化生產的工業產品取代了家戶製作的手工品......
aloha wrote:
UBER另一個賭注就是很快的將來就可以不需要司機了。
少了司機這個成本最高的,獲利率就會提高很多。(恕刪)

如果要拋棄司機這個成本來提高獲利,最大的可能性是使用投資人的資金去購買無人車投入營運。可是這會有更龐大的車輛購置、維護、管理等等的問題,以目前UBER的營運方向來看不會走上這條路。

如果是去尋求願意提供無人車的商業夥伴合作,基本上拆帳或是付給對方的費用都跟讓有人車的司機抽成沒兩樣,還是會有類似的成本存在。

在無人車不可能無端的生出來讓UBER使用又不用付出成本的情況下,我不認為這個賭注會有可能發生。
cckm wrote:

外商撤出,但是有效的商業模式會由本地廠商接手.


要看產業

外商基本上是來分瓜市場的

歷史上台灣幾個有成功的外商開拓新商業模式的
偶能想到的
1. 麥當勞
2. 大賣場 - 家樂福 & Costco,失敗的有Tesco
3. 直銷


金融/顧問業都是完全競爭,也沒什麼特別,本土商也都有
好像沒有什麼其他有創造直接對消費者的商業模式


回到Uber,如果這商業模式開放合法,而Uber 還經營不下去撤離台灣,那偶想台灣本土更不可能自行經營下去
且還會幫助傳統計程車提升經營品質. 現狀台灣都會區的計程車經營品質就很不錯了.

且原本的社群叫車應該會發展的更蓬勃.
不是特別找的,常逛的貼吧第一頁有討論滴滴

所以對岸的模式跟台灣沒有任何不同,市場更大,有著相同問題


Johnny_depp wrote:
那么,悖论就出来了,


前年年底补贴那么厉害,司机数量急剧增加,
而,今年年初补贴减少之后,

司机数量是多了还是少了?
完全靠滴滴和优步生活全天候的司机数量是多了还是少了?
取消补贴之后,是否服务司机的人数还会大面积增长?




而大面积增长,
无论是客户端还是服务端,如果都靠补贴,
那么,滴滴描绘的远景,
2017年盈利,不会实现;
2018年暴利,不会实现。

ROI均衡点绝对不会像滴滴描绘的那么高,
描述的愿景不会出现,
最终很可能,
他会跟亚马逊一样,拥有一个庞大的GMV数字,公司净利润在不赚不亏的边缘。


不过问题是,
亚马逊开创的是基于大数据和云服务的新战场,并且从这个奶牛产品获取大量利润。
那么,滴滴会做什么呢?


收起回复举报|24楼 2016-09-20 13:51





<銘言錄>

The Next Web 影片總監 Hermione Way 表示:
當憎恨你的人洶湧而來,你就能夠確認你正在破壞某些東西,而且走在成功的道路上。

Uber 創辦人 Travis Kalanick 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
如果你非得要求自己只在合法範圍內發想新服務,那你會發現你永遠無法施展拳腳。腐敗的計程車產業會永遠阻止你進入市場。


當科技加上商業模式發展成熟到可以主宰整個市場

再把文化灌輸給消費者後

就大功告成

計程車業根本沒文化

未來注定走入歷史


ANDYLIU66Y wrote:
Uber的商業模式...(恕刪)


先搶市佔率,怎麼獲利可以再談
他拿到手的是

許多客戶 生活習慣 作息時間 活動地點 消費能力的數據

這些數據 一堆公司願意花大價錢來買
為人民服務?? 為人民幣服務!!!

魚竿遊 wrote:
許多客戶 生活習慣 作息時間 活動地點 消費能力的數據

這些數據 一堆公司願意花大價錢來買


願聞其詳,以前計程車司機知道哪邊有夜生活哪邊尖峰時段可排班,路邊攤知道學校什麼時候有慶典活動去擺攤

知道上下車地點、通勤時段、車資,可以有什麼加值應用? 數據買來要做什麼?


若是未來推無人車佈署,這數據對於無人車營運商是有幫助
跟U-Bike 一樣

Johnny_depp wrote:
或其他數據加值應用 (現狀偶是看出乘客數據分析可以用來做什麼),車上也沒什麼廣告可賣...... 基本上科技相關的不知道可以賣什麼,也不能像台灣大這種可以約制車輛來進行商業加值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