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的商業模式根本就是謊言一場?經濟學家們得出了這些結論
科技公司們前期「主動迎合」虧損以實現後期盈利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但這兩個原因都不適用於Uber:
1.從固定成本中拿出來的前期投資會在規模效應的作用下得到回收。科技公司往往需要在研發和生產設施上投入大量資金,而這些成本只能靠巨大的銷售額來回收(比如很多生物技術企業或特斯拉的情況),這就是典型的規模經濟理論。但這種理論卻不能解釋Uber的商業模式— — Uber的固定成本較低;其大多數損失是由司機補貼造成的,這些補貼都是可變成本,而司機不會因為Uber規模擴大而變得更便宜(這是不是也可以說明司機這個變數以後應該完全去除?)。
2.透過補貼已有的用戶基數來贏得市場。網路外部性行業中的公司(如影音遊戲、 作業系統、 社交媒體)首先會構建強大的使用者基礎(廉價的設備、免費的社交媒體平臺) 來「鎖定收益」成為行業主導,然後再利用與客戶群掛鉤的其他收入來源(遊戲,廣告) 謀利。Uber 似乎非常認同這個模型,但這裡存在兩個問題。
第一,Uber 很難固定自己的收益,因為司機和客戶的轉換成本較低,很多司機已經在為多家公司工作。
第二,替代收入來源又在哪裡呢?如果Uber繼續補貼客戶群,那它就必須透過與客戶相關的其它管道賺錢,
而現在的一切都還不夠明朗。
Fox也認為Uber目前大概也不會將旗下的自動駕駛汽車很快投入到其他服務中 (至少在這些無人車真正具備「意識」前肯定不會),原因有兩個:
(1)儘管本月底在匹茲堡進行了試駕,但無人車的正式運營還遙遙無期。
(2)別急,為此Uber還會耗費數十億美元的投資。
UBER真是另人無法理解啊.....
可以改變世界的共乘共享經濟,世界是在怕什麼?
有共乘共享經濟,很多中介的東西都可以不要了.
http://wiki.mbalib.com/zh-tw/SoLoMo
什麼是SoLoMo
SoLoMo是形容三種概念混合的產物,即:Social(社交的)、Local(本地的)、Mobile(移動的),連起來就是SoLoMo,社交本地移動,即社交加本地化加移動,它代表著未來互聯網發展的趨勢。
2011年2月,IT風險投資人約翰·杜爾(John Doerr)第一次提出這個概念“SoLoMo”。他把最熱的三個關鍵詞整合到了一起,隨後,SoLoMo概念風靡全球,被一致認為是互聯網未來發展趨勢。更早之前,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師瑪麗·米克(Mary Meeker)就預言,移動互聯網將於5年內超過桌面互聯網。人們用移動設備接入互聯網的時間顯著上升,與此相伴,“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即基於用戶當時位置的服務將會呈蒸蒸日上之勢。
看能否將商業模式撐到量大到開發其他附加物流商機
基本上現行運作是偽科技行業,推測中短期就是在衝客戶數來達到損益平衡,長期大概是想要撐到無人駕駛上路吧,或其他數據加值應用 (現狀偶是看出乘客數據分析可以用來做什麼),車上也沒什麼廣告可賣...... 基本上科技相關的不知道可以賣什麼,也不能像台灣大這種可以約制車輛來進行商業加值
如果搞的像車行模式,那就不是他的運作本質了,也不太可能,因為司機彈性就小了
本質應該還是仲介賺佣金,廣告打大成為最大平台後,目前的變動成本及補貼就會慢慢取消,接著就等著坐享交易佣金...
另一家非營利亞馬遜可就是截然不同的型態,在培養忠實的客層及創造自己的商業模式
cckm wrote:
是不是謊言,看看傳統計程車業者的反彈就略知一二,
誠實納稅/守法/保障乘客安全,
能讓眾人認為是小黃業者的特質,
應該從來沒發生過....
主題講的是商業模式,不過這也跟是不是謊言無關
主要是現在不合法先偷跑,先跑先贏,知名度/用戶數/使用習慣都已在客戶腦中及行動裝置中散播
即便未來政策開放為完全競爭市場,他也先佔上優勢了
所以在大陸市場跟local 合作
重點是要不要被政府管理,如果大家覺得這個是要被管理的,或需要怎麼管理
偶覺得納入政府管理合法開放對小黃的中短期衝擊也有限,畢竟客層有區別,且台灣大都會區的傳統計程車品質說實在很不錯
且數量夠多的傳統計程車可隨時取得,根本不會去用到 APP 叫車 (UI 存取門檻)
除非是那種長程如到機場或費率差異很大
不過現在區域社群很發達,像那種機場叫車,也不用 Uber, 區域社群在經營接送服務的就一堆了,又是在地,又有口碑壓力.
台灣市場來說,真的不用怕Uber 合法化,合法化應該只會加速它自然淘汰撤出這市場吧.
數位時代開始,外商進入台灣消費應用市場再撤出的案例很多
關閉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