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個台灣教育制度培養出來的若貝爾得主說台灣教育很爛,所以大力改革教育體系,然後人人都是大學生,大學平庸化。然後現在有個既有制度下養成的名作詞家說不用學太多。不是不能批評既有制度,但批判時總該說問題在哪,而不是憑感覺的說改怎樣會比較好。教育是百年大事,各縣市都有實驗中學,各種教學方式先以局部施行,然後評斷優缺後才擴大施行,而不是一想到什麼就大量推展。
匿名使用者 wrote:這次的高中國文課綱,文言文比例要降成到三成,反對派的理由之一,是「而且對年輕人來說,如果不要文言文,可能連方文山寫的歌詞、蔡依林的歌都不能領會」。可是,方文山有哪一首歌是用真正的「文言文」寫的?他寫的歌有多少的文言文成分?梁啟超的新民叢報體是文白夾雜、半文半白,方文山的有比梁啟超更文言嗎?蔡依林呢?如果連方文山本人都覺得,高中學文言文不用多,佔三四成就可以,其他用方文山為由來反對古文比例降到三成的,會不會有點奇怪?(恕刪) 文言文在寫作時才能充份展現個人所學古文比例降到三成方文山都不方文山了
文言文爭議 陳芳明:並非全國高中生都要讀中文系傳統文言文,都只是強調男性地位的重要性,也都只是強調漢人的文化地位,更只是強調男歡女愛的愛情故事。白話文教育,或現代文學,可以容納女性作家,原住民作家、同志作家的作品。以開放態度來討論教科書,不要用「去中國化」或「統獨對立」來看待這個問題。
vu84vu wrote:不要用「去中國化」或「統獨對立」來看待這個問題。 問題是他就是要「去中國化」及「消滅統」才去製造這個比例問題這跟適合什麼要教什麼是顛倒不同的思考邏輯也就是這些人不是先討論出客觀結果國家教育適合甚麼?才去依據這未知之共識去選擇決定需要什麼他是先決定個人目的預設了要這結果才去找能用說法套用支持他這結論正常人不會這樣思考也不是這樣解決問題的而他當然不要別人也如此看待因為他的目的就是要結果而已過程手段都不重要
vu84vu wrote:文言文爭議 陳芳明...(恕刪) "傳統文言文,都只是強調男性地位的重要性,也都只是強調漢人的文化地位,更只是強調男歡女愛的愛情故事。白話文教育,或現代文學,可以容納女性作家,原住民作家、同志作家的作品。以開放態度來討論教科書,不要用「去中國化」或「統獨對立」來看待這個問題。"中國古代女性作家 ? 一、許穆夫人:春秋時許國國君夫人,相傳《詩經》里的一首最早的愛國詩篇〈載弛〉就是出自其手。但是否真實,學術界難有定論。 二、莊薑:春秋時齊國公主,相傳《詩經》里《燕燕》爲其所作:“燕燕於飛,差池其羽。之子於歸,遠送於野。瞻望不及,泣涕如雨”,後代詩評家推爲“萬古離别之祖”。 三、卓文君:西漢著名才女,其浪漫事蹟就不再一一贅述了。隻提兩點:擅琴,曾跟夫君司馬相如合作過名曲〈鳳求凰〉;能詩,相傳中國最早的五言詩〈白頭吟〉即出自其手。 四、劉細君:西漢烏孫公主,傳世之作是那首起句不俗的〈悲愁詩〉“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五、班婕妤:西漢成帝妃,有著名的〈團扇詩〉傳世。 六、班昭:家學淵源,名門閨秀。曾助其兄大史學家班固續完〈漢書〉。 七、蔡文姬:東漢著名學者蔡邕之女,其傳奇經歷不再贅述,代表名篇〈胡笳十八拍〉、〈悲憤詩〉。 八、蘇若蘭:北朝著名才女,一首〈回文詩〉享譽古今。 九、謝道韞:南朝著名才女,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之詠雪詩名颺千古,另有一篇《泰山吟》詩傳世。 十、鮑令暉:南朝著名詩人鮑照之妹,曾作“自君之出矣,臨軒不解顏”閨怨詩,頗具才情。 十一、劉令嫻:南朝著名詩人劉孝綽之妹,幼有詩名,其作《玉台新詠》多有收錄。 十二、魚玄機:唐女道士,能詩,曾流傳“一庭紅葉地,不掃待何人?”一句,足令後世詩人歎爲觀止! 十三、薛濤:唐樂籍詩人,曾與當時著名詩人元稹唱和,實力不俗。且擁有“薛濤箋”的專利權。 十四、劉采春:唐才藝妓,有詩歌流傳。 十五、李冶:唐女詩人,曾與劉長卿唱和,其詩作《全唐詩》有載。 十六、上官婉兒:唐詩人上官儀之孫女,極富才情。 十七、花蕊夫人:五代後蜀王後,以"君王城頭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二十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一詩顯名。 十八、朱淑真:宋知名才女,詩詞皆擅,才情頗高,有〈斷腸集〉傳世。 十九、李清照:著名女詞人,有〈漱玉詞〉一卷傳世。 二十、管道升: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之妻,字仲姬,號棲賢山人,工書畫,尤善梅竹,曾經給皇太後畫過一幅墨竹,被封爲魏國夫人,可見書畫之精。文才亦高,箸有《畫梅》,《漁父詞》,《我儂詞》。其中《我儂詞》更是爲傳世之作:把一塊泥,撚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撚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與你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入選當不爲過。 二十一、葉小紈:出身明代著名才女世家,其母沈宜修、其姑張紅橋俱爲當時知名才女,其詩名又在葉氏三姐妹之首。顧太清顧太清 二十二、柳如是:明代著名才女,秦淮八豔之首,曾與當時兩大著名詩人陳子龍、錢謙益切磋過武功,虎視群雌,不讓鬚眉。 二十三、顧太清:清代滿族著名女詞人,與同時代大才子龔自珍有交,有〈東海漁歌〉詞集傳世。況周頤曾在〈蕙風詞話〉里把她與納蘭性德相提並論,推許“男成成容若,女中太清春”。作爲難得的少數民族女詩人,理應分占一席。 二十四、賀雙卿:清女詞人,出身貧寒,好學不倦,有〈雪壓軒詞〉流傳。 二十五、吳藻:清知名女詞人,有〈香雪廬集〉一卷傳世。爆料!中國文學史上竟有這麼多的作家是同性戀!2016-08-20 由 靜說 發表于 文化1、屈原。屈原,自稱香草美人,出生貴族,自幼和楚王兩小無猜,感情深厚。但屈原個性清高不屑捲入爾虞我詐的宮幃之角,受人排擠,楚王移情別戀寵妃鄭袖,又聽信奸臣讒言,疏遠屈原。屈原被放逐異域,積鬱難平,投江而死,屈原之死也是一段忠貞不渝的殉情故事。1944年,孫次舟指出屈原是同性戀,聞一多給予肯定。2、鄭板橋。【鄭板橋戀臀癖】鄭板橋斷案,看見美男子被打屁股,就會心疼的眼淚都快掉下來,他撰文說:「何必定要打此處。設遇犯者美如子都,細肌豐肉,堆雪之臀,肥鵝之股,而以毛竹加諸其上,其何忍乎?全身最佳最美之處,我見猶憐,此心何忍!焚琴煮鶴,如何慘怛?」袁枚見此文後心心相印的說:則真實獲我心矣!3、袁枚。康熙55年三月初二,袁枚出生在寧波慈谿縣,幼年家貧,仰賴母親針線女紅維生,他發憤苦讀,12歲中秀才,24歲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後任江寧知縣,38歲蓄積銀錢數萬兩時即辭去官職,築「隨園」恬淡自居,讀書寫作,專研美食,著《隨園食單》,並與俊美男弟子同行共寢,對他人質疑不以為意,悠閒度過幾十年。4、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北宋士大夫有納妾蓄妓風尚,他卻例外。婚後30多年妻子沒生育也從未想納妾,夫人背著他買美女在臥室,自己藉故外出。司馬光不加理睬美女無趣而返,夫人又安排美貌丫鬟時乾脆翻臉:「走開!夫人不在,你來見我作甚!」張氏終身未育,司馬光收養養子亦未再娶。5、庾信。南北朝時期的詩人、文學家庾信和梁韶之間的同性戀關係很有名,而且史書里都有寫的,不僅是同性戀,因為梁韶小時候他就跟人家好了,所以他還有戀童的嫌疑。《南史》:韶昔為幼童,庾信愛之,有斷袖之歡,衣食所資,皆信所給。遇客,韶亦為信傳酒。後為郢州,信西上江陵,途經江夏,韶接信甚薄,坐青油幕下,引信入宴,坐信別榻,有自矜色。信稍不堪,因酒酣,乃徑上韶床,踐蹋肴饌,直視韶面,謂曰:「官今日形容大異近日。」時賓客滿坐,韶甚慚恥。6、王僧達。南朝文學家喜歡晉廢帝司馬奕的男寵朱靈寶,還跟自己族裡的侄子王確好過一段,後來人家想斷了關係,他還計劃暗殺人家。《宋書》:初,僧達為太子洗馬,在東宮愛念軍人朱靈寶。7、沈約。南朝史學家、文學家《懺悔文》:爰始成童,有心嗜欲。分桃斷袖,亦足稱多。此實生死牢阱,未易洗撥。8、張岱。明末清初的文學家,他自己稱自己「好孌童」《自為墓志銘》: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9、陳維崧。清代的詩人跟徐紫雲的同性戀關係在清代流傳之廣,據說是一見鍾情,給徐紫雲寫過好多詞。但是這倆人分別都跟女人結婚了……結婚後這倆人還在一起……《賀新郎·雲郎合卺為賦此詞》:六年孤館相偎傍。最難忘,紅蕤枕畔,淚花輕颺。了爾一生花燭事,宛轉婦隨夫唱。只我羅衾寒似鐵,擁桃笙難得紗窗亮。休為我,再惆悵。(這首詞就是寫給徐紫雲新婚的)10、林嗣環。清代文學家,語文課本里《口技》的作者喜歡他的侍僮鄧猷,「絕憐愛之,不使輕見一人」。如果胡人也算原住民作家,那就更多了"更只是強調男歡女愛的愛情故事。" ? 幹話! 正氣歌,出師表.....,呢? 反而男歡女愛的愛情故事是禁忌!!陳芳明除了政治主張外還拿得出啥傳世文章? 如果不是刻意忽略就是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