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正煌碩論五論:1樓〈余第11頁的邏輯錯誤〉+70樓〈余第10、11頁的詭異引註〉+102樓〈余多餘的依變項〉+259樓〈檢視林有沒有註,余又註了什麼〉+265樓〈余碩論最致命之處〉

相似度高的兩篇文章
晚正式發表的那一篇就是百分之百的抄襲
其他一點都不重要

不知道是裝傻還是真不知道
不過也不重要就是了
也改變不了林就是抄襲的事實
turtlins
你這話可以對管中閔、陳建良說,哈哈哈~
因為最近這議題很火熱...

不論想不想,大概都"被動"閱讀了一點論文內容..

撇開抄襲門不論,沒想到台大碩士論文的品質被搞得這麼糟糕
turtlins wrote:

余怎麼知道林的那一段是參考哪一個學者的那一篇著作,

要怎麼註明出處呢?


要怎麼註明出處呢?

你應該去問抄的人啊

問隔壁老王幹嘛?
turtlins
請看本棟70樓和259樓,哈哈哈~
turtlins wrote:
(7/28更新:本篇(恕刪)


余的論文引用2個
一個是不同年齡不同參與度
另一個是不同年齡有不同取向
2個加成的意思

林引用陳明通和楊喜慧(當時是陳老師的博士生)於2016年5月共同發表2014臺灣地方選舉「柯文哲現象
發表時已接近余口試,且未知該篇有提到教育程度影響
所以林可能在余之後完成

林在CBA三位候選人教育程度最"高"應該是筆誤
兩個都錯一樣...林還加上C的"高"學歷字眼...
恩哼...就不曉得這兩位分析時以高還是低來分析,結果是對的嗎?

其實,若這些都是引用、分析方法與文獻參考
通用很正常
但至少改一下敘述方式,別抄太離譜
兩者是不是抄還不一定
主要看分析的方向與內容原創性
turtlins
嗯,看不懂你在講什麼,哈哈哈~
因為遭不同意見者檢舉,被版管將五篇文章合併,

本樓原篇名為〈余正煌碩論最致命之處〉:


余的碩論最致命之處,

其實是第15-16頁的「依變項」這一段:





之前的一篇文詳細討論過這一點,

余正煌碩論第15-16頁與林智堅碩論第13頁一個雷同之處所代表的意涵

但大概文太長了。

這裡盡量以比較淺白的方式再講一遍:

這一段依變項是兩本碩論共有且非常雷同的一段,

唯一的不同只在林的碩論多了一句話:



這段依變項的設定,連同其中提出所要訪調的兩道民調題目,

在整套問卷調查中,只有一個用途:

釐清蔡仁堅作為三人競選中的槓桿者,對其他兩人的影響為何。

所以,

林的碩論那一句話,

正是這段依變項最關鍵的一段話,

而余的那一段沒有這一句。

但沒有那句話,在余的碩論中是再正常不過,

因為余的碩論主題只有林智堅一人,

他的碩論完全沒有要探討蔡仁堅的角色。

問題是:

既然如此,

那余的碩論中為什麼會有這段依變項呢?

為什麼提出要問那兩道訪題呢?

余自己的研究架構中,

根本就沒有依變項的設定:



雖然有「投票抉擇」這一項,

但那是在問「投票給予林智堅」或「未投票給予林智堅」,

和依變項這一段聲稱要問的訪題完全不同。

在余的整本碩論中,

「依變項」這個詞總共只出現兩次,

就是在依變項這個段落中,

其他地方一次也沒出現過。

最要命的是,

余的碩論雖然有了這段依變項,

也聲稱要訪這兩道題,

但之後一直到整本碩論結束,

完全沒有出現這兩道題的任何相關數據分析或討論,

最後的研究結論也完全沒有提到。

這是自稱原作的碩論,會搞出來的烏龍嗎?

反觀林的碩論,

他的碩論主題就是針對蔡仁堅的槓桿者角色,

他的研究架構就設定了這個依變項:



依變項中的「投票抉擇」就是針對槓桿者,

在依變項段落中也闡明就是要探討槓桿者蔡仁堅的棄保可能,

之後也有這兩道訪題的完整數據分析和討論:





研究結論也有一整段總結這項數據分析:



所以,

依變項之於林的碩論邏輯、結構、主題,是前後一致、緊密結合、至為關鍵,

而在余的碩論中,

卻彷彿忘了切除的一小段闌尾,

哈哈哈~


哈哈哈
原創者引用抄襲者論文????
還打錯自己研究所名字????
叫智堅去多自由發揮一下
turtlins
林說過了,他是參考余的研究結論。打錯國發所名稱的人很多,你不妨上網查一下,哈哈哈~
turtlins wrote:
余的碩論最致命之處,(恕刪)


寫一大堆屁話有用?

你有本事就直接講余抄林的嘛。
屁話,第一時間沒有拿出來證據,就事後來造假的證據是沒用的。
turtlins
你是指余的國民黨網頁嗎?哈哈哈~
拿別組的實驗數據寫報告,老師會怎樣評分?
turtlins
你不太了解學界的研究生態,哈哈哈~
拿別組的實驗數據來分析寫報告,老師會怎樣評分?
porsche run
只能說陳明通渾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