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樓原篇名為〈余正煌碩論最致命之處〉:
余的碩論最致命之處,
其實是第15-16頁的「依變項」這一段:


之前的一篇文詳細討論過這一點,
余正煌碩論第15-16頁與林智堅碩論第13頁一個雷同之處所代表的意涵
但大概文太長了。
這裡盡量以比較淺白的方式再講一遍:
這一段依變項是兩本碩論共有且非常雷同的一段,
唯一的不同只在林的碩論多了一句話:

這段依變項的設定,連同其中提出所要訪調的兩道民調題目,
在整套問卷調查中,只有一個用途:
釐清蔡仁堅作為三人競選中的槓桿者,對其他兩人的影響為何。
所以,
林的碩論那一句話,
正是這段依變項最關鍵的一段話,
而余的那一段沒有這一句。
但沒有那句話,在余的碩論中是再正常不過,
因為余的碩論主題只有林智堅一人,
他的碩論完全沒有要探討蔡仁堅的角色。
問題是:
既然如此,
那余的碩論中為什麼會有這段依變項呢?
為什麼提出要問那兩道訪題呢?
余自己的研究架構中,
根本就沒有依變項的設定:

雖然有「投票抉擇」這一項,
但那是在問「投票給予林智堅」或「未投票給予林智堅」,
和依變項這一段聲稱要問的訪題完全不同。
在余的整本碩論中,
「依變項」這個詞總共只出現兩次,
就是在依變項這個段落中,
其他地方一次也沒出現過。
最要命的是,
余的碩論雖然有了這段依變項,
也聲稱要訪這兩道題,
但之後一直到整本碩論結束,
完全沒有出現這兩道題的任何相關數據分析或討論,
最後的研究結論也完全沒有提到。
這是自稱原作的碩論,會搞出來的烏龍嗎?
反觀林的碩論,
他的碩論主題就是針對蔡仁堅的槓桿者角色,
他的研究架構就設定了這個依變項:

依變項中的「投票抉擇」就是針對槓桿者,
在依變項段落中也闡明就是要探討槓桿者蔡仁堅的棄保可能,
之後也有這兩道訪題的完整數據分析和討論:


研究結論也有一整段總結這項數據分析:

所以,
依變項之於林的碩論邏輯、結構、主題,是前後一致、緊密結合、至為關鍵,
而在余的碩論中,
卻彷彿忘了切除的一小段闌尾,
哈哈哈~
小惡魔新聞台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