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懂'物價指數'這玩意也不多言了,剛才樓上有很多人的舉例都是提到"食"的部分,那來說些我自身的感覺:"衣":以前大都買G或H的平價衣,現在變得一點也不平價了,只能找更便宜的地攤貨~"住":都會地區房價越來越高,嗯~就不用我再舉列了..."行":好吧!油價變高不算調漲,只能算是"反應成本"!"育":學費調漲的新聞(含宿舍費用),每年註冊時節都會再來一次..."樂":我個人現在是不太敢出去玩了,要花的錢太多了而薪水沒增加多少不過常看很多年輕人在"樂"這方面花錢是一點也不手軟,真令人羨慕~
笑了"漲幅不大"不代表就是"無感", "有感"也不代表"漲幅就很大"食:這種東西本來就是會漲,沒啥好意外的但要比的是原料,而不是外食,因為外食會因人工,店租成本而漲價蛋,米,麥,豆類,蔬菜,水果等等衣:很少在買衣服,而且不買名牌,所以沒感覺住:台北都會區近年來漲成這樣是捷運造成的好吧?淡海新市鎮十年來不漲反跌,投資者都欲哭無淚怎沒人說?行:這東西也是本來就會漲,油不會越用越多現在大概是15年前的兩倍,九五無鉛18元變36元育:這個我就真不知道在漲啥....老師薪水增加?學校硬體設施?什麼小孩補習要錢,以前的小孩都沒在補習,包括我自己家長對小孩專車接送是常態樂:怎麼哀鳳5還一堆人搶著買?結論:其實不是物價整體漲幅不大,而是台灣的貧富不均更嚴重了漲幅的感受強度來就會因人而異去看看台北東區,每次看到美食節目在報台北東區餐廳或麵包店時就在想,那麼貴的東西居然有人能天天去吃?若不是別人太有錢,那就是我自己太窮吃不起
旋渦鳴人 wrote:早上聽唐湘龍廣播節目,他說根據公布的物價指數來看,物價漲幅沒有媒體報導那麼誇大,各位有什麼看法?我個人是聽了他的話之後,覺得再扯的話都還是有人講有人信,更何況是政府官員,唐湘龍有台灣版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的架勢 名嘴的話聽聽就好,別太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