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偉寧的當下政策最大的問題,是掛羊頭賣狗肉,十二年國教會考會出問題,是因為十二年國教,根本不是國民教育。
會考會有一堆問題,是因為有『明星學校』,以及『資源不均』的問題存在。
白話一點說,就是上了高中後,還要拼大學,但是每間高中的資源、辦學精神不同,城鄉差異又很大,所以造就所謂明星學校存在。
在這邊,要先搞清楚,十二年國教,只是國發會統計下,馬總統的『政績』,他不是真正的國民教育。
國民教育是什麼?翻開憲法,是權利、也是義務。
什麼叫做權利、義務?也就是說,如果某甲今年十五歲,從國中畢業,他必須接著去讀三年的高中,如果不去,政府必須懲罰他的父母,罰款。像是之前小妹妹沒上學,被他媽餓死的狀況,地方教育官員有責任、學校有責任,市長還會震怒,國民教育促進會這種單位還要被處罰。這叫做受國民教育的義務。
什麼叫做權利?一個住在台北市中正區的十五歲某乙,剛從國中畢業,他要接著上高中,即使他的成績爛到只會寫自己的名字,超過三位數的阿拉伯字母也不會數,A-Z拼不完整,你也必須保障他能上高中,而且必須在『學區』內上高中。要是他的學區就在建國中學,你也必須讓他上建國中學,而不是讓他上瑞芳高工。
這才叫做國民教育。
但事實上,會考、比序,已經不是國民教育的權利義務制度了,更不用說後面的特色招生。更加嚴重的,也許各位不知道,台灣目前所有高職、高中的學生容量,是不足以讓所有國中畢業生,去上高中的。
這裡的『容量』二字,指的是政府預算,今年根本沒編。
所以如果你住台北市,填完志願發現只有40%的人可以去公立(包括市立、國立)高中、職就讀,剩下的40%的人必須去讀私立學校,每年多花幾萬塊學費,還有20%的人,是在台北找不到地方讀書的,而且因為會考報名特性,也不能去別的地方讀書。(這個比例數字不確定,需等教育單位公佈最後入學數字)。
這叫做國民教育嗎?當然不是,整個蔣偉寧執政下的十二年國教,對於國民教育內容,並沒有多做一點點改變,整個改變只是在做『國中升高中入學方式』的調整。
高中的課程,並沒有配合國中、十二年國教,進行修正,教學比重、方法、偏向也沒有。整個體系,只是對於國中升高中的入學方式,弄了一堆東西出來。
這,不叫做十二年國教啊!
等七月考完,我相信一定有家長會去告大法官會議,要求釋憲,甚至直接去告教育單位,差別對待。
如果是十二年國教,其實最簡單的改革,就是改成向國小、國中入學,全部按照學區,分配教學資源,頂多在畢業前,讓學生選擇要讀高中、或者高職,就跟樂學方案一樣。
一定也有人會問,那大家都要搬去第一志願學校旁邊。其實讀過明星學校的人就知道,明星學校的強項,不是學校的硬體,而是學生跟辦學氣氛。學校老師願意幫忙衝,學生願意拼,才是明星學校之所以是明星學校的原因。消滅明星學校很簡單,把台北市的老師全部抓起來,分成北區跟南區,或者東區跟西區,然後老師自己選區,之後重新打散抽籤,重新分配學校。當比方當比方建中只剩下一,代號 甚至直接改名成中時,明星學校就不是明星學校了。
但,這解決問題了嗎?當然沒有,因為背後的大問題,是搞這個十二年國教要幹什麼?這個問題不解答,高中就只是一個混學歷的地方,要弄十二年國教,終極目的是什麼?解輕國中升學壓力?這應該不是十二年國教的目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