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其兔 wrote:增加人手不就是增加就業率?增加就業率不就是增加勞工收入? 你真會計算假設一家公司由原先二人增加至四人就業率確實增加了人事成本也增加了員工收入為啥會增加?本來一個月三萬月薪改降成一個月二萬五這樣你比較開心?
1. 臨時工2. 縮短營業(或是加班)時間導致資方收入減少,所以漲價 傑其兔 wrote:如果把問題簡化物價 VS 人事成本:假如勞工收入沒增加,為何人事成本會增加以至於物價增加? 一例一休最大的問題,很多人都講了,是加班時間沒有彈性,你還覺得因為勞工收入沒增加所以影響不大,這實在搞錯重點還有人事成本不是沒增加,是增加太多了,所以乾脆就不加班不招正式工了,這部分從統計看不出來不要就以為沒有好嗎
一例一休 對勞工有變好嗎?1. 被砍七天假2. 勞檢沒有落實3. 正職減少,約聘UP第一項,我就不爽!第二項,勞檢要幾點去? 我建議晚上7點以後...最TMD機車的,就是正職工作減少!很想問菜桶,為什麼作業員等級工作,要被人力仲介剝削?這是轉型正義?企業用時薪、約聘來應對 一例一休,大小姐有錢人,不懂民間疾苦前瞻基礎建設....先搞好一例一休吧!
傑其兔 wrote:增加人手不就是增加就業率?增加就業率不就是增加勞工收入? 不,增加就業率跟勞工收入不是「直接」的關係。而以目前的市場狀況來看,在某些程度上來說,增加就業率反而扼殺現有的勞工收入。為了應對政府毫無彈性的法律,也為了平衡亂七八糟的加班費增幅,所以業界就會逐漸砍掉「專職員工」,然後增加「約聘」與「其他形式」的勞工。換言之,就算你的收入看起來沒變化,你真正的損失是隱藏在很多其他的部分。而「一例一休」的問題是在於工作時間幾乎沒什麼彈性,所以對於某些需要高度彈性工作時數的職業,會增加很多人事費用的成本。而這些增加出來的成本,若無法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那商家寧願不做。這就成了三輸局面: 客人失去服務,職員收入降低,公司收入降低。而一例一休所能造成的成本上升,其實可以非常可觀的...而設計那種加班費幅度的官員,更是完全沒有把台灣人的性格與產業特色算入考量。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勞工會說,那是「看得到,吃不到」的加班費。題外話,台灣政府在勞資法的角色也非常奇特,也隱藏著「為選票」而做的一些奇特政策。因此造成很多不必要的產業損失。比方說,為什麼需要政府出來告訴民眾,哪幾天可以放連假? 然後哪幾天需要補假?就算是國定假日與週末中間有誤差一天,當天要不要放假也是勞資雙方的事情。什麼時候需要政府出面來主導「放假」與「補假」的時間?此外,補假補在星期六,誰不知道那天最好混?除了造成產能大幅下降之外,也與世界脫軌,何苦?而這本來就是勞資雙方自己要去調整的事情。想放假的,自己去請假。想上班的,照常上班。政府的角色只有「有假放的職員可以請得到假,想上班的職員可以領得到錢」。至於時間怎麼排,那跟政府一點關係都沒有...而這樣的政策,會引出另外一個間接的問題,那就是...每次有連續假期,為什麼就到處人山人海...現在你就知道為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