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薪资20多年冻涨的原因分析及台湾GDP注水分析!


davish wrote:
那你的大學程度可能...(恕刪)


那只是一个佐证而已,请解释一下 台湾财政收入在发达国家里 为什么占GDP 这么低? 工资对比 那不过是提供一个思路而已,我也说了 你们可以自信的说台湾GDP 没有问题,我也不会跟你争,毕竟是你生活在台湾,不是我,冷暖自知!
財政收入/gdp的比值低,這是低稅的概念:薪資沒有成長這是另外一個不同概念,這兩個概念沒有聯繫。
某些大陸人不知道哪裡看到的不入流鬼打架文章,把這兩個沒關係的概念扯在一起
不要浪費網友時間,傳播這種基本可以講是謠言的東西好吧

张胜 wrote:
那只是一个佐证而已,请解释一下 台湾财政收入在发达国家里 为什么占GDP 这么低? 工资对比 那不过是提供一个思路而已,我也说了 你们可以自信的说台湾GDP 没有问题,我也不会跟你争,毕竟是你生活在台湾,不是我,冷暖自知!
davish wrote:財政收入/gdp的...(恕刪)


如果是一两年确实无法联系,但是长达20多年薪资停滞,根本就不是 低税率可以解释的,因为除了2008年是负值,其他年份GDP都有2%-3%增长, 20多年的GDP 累积增加 而且是 累计增长率 你知道这个数据差距有多大吗?




可能你对薪资停滞没有什么概念,找来几分二三十年前台湾招聘广告,自己看!然后跟现在对比!
一个国家接近30年GDP 稳定增加,累积人均增加2倍左右,薪资却几乎不动,薪资是跟GDP 有联动的! 各国不同,但是都有增长!


2017年的报纸,名片发放员日工资1000元,对比上面那个90年代初发海报1000元日薪。
知道台湾这20多年 CPI每年累积增长率是多少吗? 简单的说就是20年前 100新台币的购买力跟今天是一样?
我都不知道你硬坳什么东西? 如果是我错了,你可以嘲笑,如果我对了,难道你不应该哭? 我不知道你年纪多大,就不会回家问问父母? 问问他们的感受 。问问他们30年前钱淹脚目什么感觉?
来大声的告诉我,台湾的物价30年没有涨!从卤肉饭到房价 统统跟30年前一样! 即便这样你也只能说台湾薪资是停滞,我都不想说你们的薪资30年都是在倒退就算不错了! 30年前随便找个工作就新台币3万,4万起跳! 你现在还能随便找到4万新台币的工作? 即便找到又如何? 30年累计的CPI 新台币购买力至少打折一半! 我刚刚查了一下 你们的CPI 平均在1.5%-2% 浮动! 物价还算稳定,但是累计增长率30年,知道什么概念吗? 如果不明白我给你解释 ,如果CPI 2% 你手里的新台币100块 明年的购买力就剩98块! 后年是在这98块的基础上下降2% 以此类推! 懂了没有!累计增长率! 其实都不用我说,几十年你感觉不到物价飞涨,钱越来越不值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aizm__7NqY
台灣GDP灌水? 中研院教授:早已負成長


还跟我硬扯 GDP增长跟薪资没任何关系,你真是老板最喜欢的劳工! 你这智商23K 都领多了!
张胜 wrote:
我是财经专业本科毕...(恕刪)

寫得很好,受益良多。
全面實施行動支付是不是可以避免逃漏稅並增加稅基與稅收,關於行動支付各方面的效應,特別想聽聽您的意見。
財經系?我看是你做夢夢到的吧?
學財金的找不到工作要幹五毛,原來中國這樣慘,還是別統一好。

剛看到一則新聞底下網友的留言
--------------------
钱的乐 14小时前
还是我国先进!没现金,以前指纹密码抢手机剁手就行了,现在脸部识别了偷抢个手机还得砍头不值得,所以犯罪率就下来了...
--------------------
神操作!小偷用吸尘器吸走硬币12万英镑
北青网 2019-03-01 15:27:37
来源:红星新闻

在过去12个月里,一个组织犯罪团伙专门用锤子和吸尘器,从伦敦各停车场吸光停车收费器中的现金。仅伦敦西部肯辛顿和切尔西议区,就损失了总价值12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06.5万元)的硬币。

据英国《每日邮报》2月27日报道,这个犯罪团伙先用大锤、电钻,或汽车破坏安置在路边的停车收费器,然后再插入吸尘器喷嘴,吸走里面的硬币。

当地议会正考虑通过停止现金收费,减少收费器中的现金来阻止犯罪团伙。议会呼吁车辆驾驶人通过APP或手机系统支付停车费。

肯辛顿和切尔西议会负责街道、规划和交通事务的官员威尔·帕索尔称,“有一伙匪徒在我们的街道上出没,从机器里把钱吸出来。我们从警方那里了解到,这为伦敦更多的犯罪行为,从毒品到走私提供了资金。我们需要阻止这种趋势的蔓延,司机们尽量无现金化,是我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式。”

然而,这一无现金化的建议可能不会被大部分人接纳。根据英国汽车协会对1.7万名司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0%的司机都不愿意把车停到只接受移动支付的停车场。

薪資不漲還有一個可能是,錢都被老闆賺走,沒分給勞工,另一個原因是外勞搶掉本勞太多工作,所以老闆有更便宜的,自然也不會調薪,台灣的勞工政策真的頗呵,但是執政團隊又演的很照顧勞工
根本雞同鴨講,我講低稅率是指財政收入/gdp這個比值低的原因,不是解釋薪資收入,先學會看懂別人意思再發表你高見
张胜 wrote:
如果是一两年确实无法联系,但是长达20多年薪资停滞,根本就不是 低税率可以解释的,因为除了2008年是负值,其他年份GDP都有2%-3%增长, 20多年的GDP 累积增加 而且是 累计增长率 你知道这个数据差距有多大吗?


台灣主計處早就出來澄清所謂灌水這事了,我跟網友也不知道澄清多少次了,你還在散播謠言。
Gdp跟薪資成長在經濟學來講本來就未必嚴格正相關,這程度好意思談智商?
张胜 wrote:
台灣GDP灌水? 中研院教授:早已負成長
还跟我硬扯 GDP增长跟薪资没任何关系,你真是老板最喜欢的劳工! 你这智商23K 都领多了!
看來樓主是另起一樓, 那我將之前的回應搬過來. 也比較應題.

敝人並非財政金融專業, 但工程以數據為基礎.

也不知從何時起一再有人說台灣 GDP 將國外營收全額列入, 大量灌水失真, 個人引用刊登於 "中國時報" 引用 "台灣證交所" "上市公司 去年全體營收年增逾7%"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114000351-260206

上市公司累計去年全年營收為32.78兆元,較106年增加2.24兆元、幅度為7.33%,營收成長公司共608家,衰退公司共320家,較105年成長5兆餘元、幅度17.67%。

台灣主計處2018 GDP 數值約 : 18,3 兆元, 人均 GDP 25,229 美元. https://www.dgbas.gov.tw/point.asp?index=1 ;

比對兩者 上市公司營業額 32.78 兆元 與 台灣主計處 18,3 兆元 , 很明顯你的推論是錯誤的. 不然台灣的人均 GDP 至少45,000 美元, 這還不加計上櫃公司營收2兆多元.


資料來源 : 財政部統計處 107 年稅收徵起情形分析 https://www.mof.gov.tw/File/Attach/82980/File_18867.pdf


五、賦稅負擔與比重 ; (一)賦稅負擔
賦稅負擔率為國際上比較各國租稅水準時,最廣泛被運用的工具,指賦稅收入占國內生產毛額(GDP)之比重,代表一國國民賦稅負擔的程度。我國採行簡政輕稅措施,賦稅收入占 GDP 比率(不含社會安全捐)自 2000 年以來多維持在 11%-14%之間,2016 年略增為 13.0%,連 3 年上升,並為近 8 年來最高。如相較於鄰近之新加坡 13.7%、韓國 18.5%、日本19.3%及英、美等先進國家,我國賦稅負擔率屬於偏低水準。歐美各國為
社會福利導向國家,需龐大稅收支應,因此賦稅負擔率一向相對較高。

故中華民國財政負擔是已接近14% 而非你提的10%, 數據與新加坡相近, 而韓國多在18%左右. 難道你也要懷疑新加坡嗎???

另依 WiKi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tax_revenue_to_GDP_ratio

各國賦稅負擔率低於10%的國家計有20名, 在15%左右亦不少見. 中華民國絕非倒數第二名.

而財務收入實際上是國民的負擔, P.R.C 的賦稅水準如你所說是多年均維持在20%. 若以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可享有多項社會福利及公共建設/服務. 畢竟取之於民, 用之於民.

若中華民國也是20%, 每年會多收1萬億稅金............... 我想不論那個政黨敢提案就馬上被推倒.



誠如天朝毛太祖提出“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的名言。不是嗎 ????

但你提出的數據卻是錯誤數值, 那確實是無法了解台灣/中國真實的位置.


此外有關

张胜 wrote:
一般来说,越发达的国家,高收入的群体也越多,为此要缴纳的税也要多得多,像美国日本之类的发达国家政府收入一般都在三成乃至四成以上,法国甚至达到了五成(恕刪)


又是錯誤推論, 不同國家稅收起徵點/級距不同, 在2019中華民國年若僅有薪資收入 NT 40.8 萬 (RMB 8.6萬)以下的單身者是不需繳所得稅, 而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已是高等收入人群(前1/5)以薪資計為 (86,000/12 - 5,000) * 3% *12月 = 780 漸增至最高級距 45 %, 在中華民國所得稅最高級距 40%. 故實質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稅賦上是 "低徵薄稅, 高額負擔". RMB 780 是不多啦, 年終也是可以去看幾場電影吃上幾餐好的..... 但畢竟是我繳稅... 我光榮嘛.......

P.S 此前有引用錯誤資訊, 已進行修改........

事物必有兩面性, 不是賦稅(財務)收入佔比GDP高低就是代表好壞. 而是政府的不同選擇. 由施政重點/理念不同 (撙節預算VS.擴張支出 or 社會福利 vs 整軍備戰) 所致, 更會與時俱進. 不然何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近來在討論減稅以改善私營機構經營及增加個人消費. 當然減稅不一定財政收入減少. 這涉及金融流通. 你畢業於金融專業, 應不需多說.
弱時擱置爭議, 強時自古以來, 特權別人不可有, 自己不可無.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