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樓主是另起一樓, 那我將之前的回應搬過來. 也比較應題.
敝人並非財政金融專業, 但工程以數據為基礎.
也不知從何時起一再有人說台灣 GDP 將國外營收全額列入, 大量灌水失真, 個人引用刊登於 "中國時報" 引用 "台灣證交所" "上市公司 去年全體營收年增逾7%"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114000351-260206
上市公司累計去年全年營收為32.78兆元,較106年增加2.24兆元、幅度為7.33%,營收成長公司共608家,衰退公司共320家,較105年成長5兆餘元、幅度17.67%。
台灣主計處2018 GDP 數值約 : 18,3 兆元, 人均 GDP 25,229 美元. https://www.dgbas.gov.tw/point.asp?index=1 ;
比對兩者 上市公司營業額 32.78 兆元 與 台灣主計處 18,3 兆元 , 很明顯你的推論是錯誤的. 不然台灣的人均 GDP 至少45,000 美元, 這還不加計上櫃公司營收2兆多元.
資料來源 : 財政部統計處 107 年稅收徵起情形分析 https://www.mof.gov.tw/File/Attach/82980/File_18867.pdf
五、賦稅負擔與比重 ; (一)賦稅負擔
賦稅負擔率為國際上比較各國租稅水準時,最廣泛被運用的工具,指賦稅收入占國內生產毛額(GDP)之比重,代表一國國民賦稅負擔的程度。我國採行簡政輕稅措施,賦稅收入占 GDP 比率(不含社會安全捐)自 2000 年以來多維持在 11%-14%之間,2016 年略增為 13.0%,連 3 年上升,並為近 8 年來最高。如相較於鄰近之新加坡 13.7%、韓國 18.5%、日本19.3%及英、美等先進國家,我國賦稅負擔率屬於偏低水準。歐美各國為
社會福利導向國家,需龐大稅收支應,因此賦稅負擔率一向相對較高。
故中華民國財政負擔是已接近14% 而非你提的10%, 數據與新加坡相近, 而韓國多在18%左右. 難道你也要懷疑新加坡嗎???
另依 WiKi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tax_revenue_to_GDP_ratio
各國賦稅負擔率低於10%的國家計有20名, 在15%左右亦不少見. 中華民國絕非倒數第二名.
而財務收入實際上是國民的負擔, P.R.C 的賦稅水準如你所說是多年均維持在20%. 若以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可享有多項社會福利及公共建設/服務. 畢竟取之於民, 用之於民.
若中華民國也是20%, 每年會多收1萬億稅金............... 我想不論那個政黨敢提案就馬上被推倒.
誠如天朝毛太祖提出“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的名言。不是嗎 ????
但你提出的數據卻是錯誤數值, 那確實是無法了解台灣/中國真實的位置.
此外有關
张胜 wrote:
一般来说,越发达的国家,高收入的群体也越多,为此要缴纳的税也要多得多,像美国日本之类的发达国家政府收入一般都在三成乃至四成以上,法国甚至达到了五成(恕刪)
又是錯誤推論, 不同國家稅收起徵點/級距不同, 在2019中華民國年若僅有薪資收入 NT 40.8 萬 (RMB 8.6萬)以下的單身者是不需繳所得稅, 而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已是高等收入人群(前1/5)以薪資計為 (86,000/12 - 5,000) * 3% *12月 = 780 漸增至最高級距 45 %, 在中華民國所得稅最高級距 40%. 故實質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稅賦上是 "低徵薄稅, 高額負擔". RMB 780 是不多啦, 年終也是可以去看幾場電影吃上幾餐好的..... 但畢竟是我繳稅... 我光榮嘛.......
P.S 此前有引用錯誤資訊, 已進行修改........
事物必有兩面性, 不是賦稅(財務)收入佔比GDP高低就是代表好壞. 而是政府的不同選擇. 由施政重點/理念不同 (撙節預算VS.擴張支出 or 社會福利 vs 整軍備戰) 所致, 更會與時俱進. 不然何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近來在討論減稅以改善私營機構經營及增加個人消費. 當然減稅不一定財政收入減少. 這涉及金融流通. 你畢業於金融專業, 應不需多說.
弱時擱置爭議, 強時自古以來,
特權別人不可有, 自己不可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