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謠言全破解 -- 真相與謊言的懶人包



天價儲能系統短時間難以解決尖峰用電輸配電壓力,小水力發電是解方?
作者 張 書瑋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8 月 22 日 8:45 | 分類 太陽能 , 能源科技 , 風力Telegram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目前台灣再生能源發電主要來自太陽能和陸域風力,近年也積極發展離岸風力,再生能源的裝置容量數逐年增加。前述太陽能與風能皆屬間歇性發電,受日照時間長短及季節變化等限制再生能源發電效能,如太陽能發電在入夜及陰天時無法發電,而風能在無風或風過大的季節需停機或根本無法運轉。

依照前述能源的特性,在未來若台灣要依循國際在淨零碳排的目標進程中,不太可能透過燒更多燃煤或天然氣來發電。近期國內也嘗試不同領域的再生能源發電技術如地熱、氫能等,期待能提供穩定的基載電力。所謂的基載電力是指可以恆定的速率連續生產能源,以供給特定區域供電網路的最低能源需求,例如24小時運作的機房或工廠。在還沒能找到新基載電力前,目前國內其中一個解法便是透過儲能系統,在太陽能強勁的時段及風能合適的狀態下將能源儲存起來,等到用電負載不足的狀況下再釋出儲備量以供使用,但你知道儲能的天價成本目前是難以商轉的嗎?

儲能太貴,在完成整體規劃前,幾年內難以應急
「儲能」有兩個必須面對的問題,一是技術和原料的取得,二是成本的考量。儲能所使用的材料有八成是鋰電池。鋰礦這個新世代的「白色石油」,主要蘊藏在智利、澳洲、阿根廷和中國,其中中國廠商寧德時代為全球市占最高的電池芯廠商,在這個因政治造成經濟關係緊張的時間點,誰能保證穩定的材料供應商呢?

從儲能設備的成本觀察,根據經濟部曾文生次長在立院答詢時提到儲能系統1MWh的建置成本為4千多萬元,台電部分自建160MWh,其餘的840MWh則由民間業者建置。如果以台電提供儲能調頻輔助服務容量費450元/MWh計算,台灣2025年民間儲能系統stand-by的費用就要33億元,一旦傍晚電力不足,還要再另外支付每度2元的時間電價價差,儲能成本高達上千億元,民間或企業根本難以承擔這樣的費用,更別說儲能的過程還會有電力耗損的現象了!

今年經濟部公布的太陽能光電躉購費率是每度3.8680元至5.8952元,而儲一度電的成本是7到10元,儲電比綠電電費還貴多了!筆者認為,台灣除了台積電等巨人企業之流,誰下得了手買這個單?


風光之外,小水力可以解
那麼,到底有沒有一個不用太貴的儲能系統就能穩定供電的再生能源基載電力?小水力發電可以解決。

不同於台電水庫的水力發電,依據我國2019年「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法後,小水力定義為利用圳路或既有水利設施,設置20,000kw以下水力發電系統 ,給了台灣小水力發電的一個重新發展的機會。日本實證曾將小水力與台灣普遍使用的太陽能及風力的年發電量比較(如下表),太陽能及陸域風力由於有日照時間跟季節的限制,年推估發電量每KW太陽能為能產出1,178度電、風力則是2,356度電,小水力則是每KW的年推估發電量高達7,008度電,是太陽能及風能的數倍。且小水力具有24小時都能持續發電的特性,也被國際視為是綠色基載,若善用將能解決企業及一般用戶長時間的用電需求。


試想,若能整合風、光和小水力發電,就需求方的重點時間計算用電量,如白天用電高峰以太陽能為主,並善用小水力綠色基載特性使長時間不間斷用綠電,依據供應與需求的狀況,匹配出每個時間段最合適的綠電種類,補足有缺的時段,並將流失的能源降到最低。如此一來,取而代之的高價儲能設備,透過小水力發電與風光的需求匹配,將協助企業及家戶能達到最佳轉供效率及合理的再生能源價格。總之,目前在談的儲能系統及機制尚不完整,欠缺成本概念及商轉條件,執行難度極高。若能在小水力發電或其他類似的基載電力同時投入發展,一兩年內乃至於到2030年前的能源燃眉之急,或許有解。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全球儲能市場飆速 台灣急起直追
產業分析 工商時報
2022.08.28
2022年來隨著歐美國家疫情逐步受到控制,部分國家政府將綠色經濟作為疫後復甦之政策工具。圖/本報資料照片
文/智璞產業趨勢研究所所長楊勝帆

進入21世紀後掀起的電業自由化風潮,儲能系統廣泛應用於輸配電端頻率調節需求。2010年開始節能減碳成為全球趨勢,越來越多國家推出獎勵政策而促使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持續增加,進而帶動儲能需求穩定成長。2022年來隨著歐美國家疫情逐步受到控制,部分國家政府將綠色經濟作為疫後復甦之政策工具,推動再生能源與電力基礎建設發展,讓定置型儲能市場得以逆勢增長。根據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的資料指出,2021年新增裝置量成長逾兩倍,全球市場規模約達78億美元。

美中歐 未來儲能三大市場
市場研究機構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發布的《2021 Global Energy Storage Outlook》報告指出,2020年全球電池儲能系統累積安裝量為17 GW/34 GWh,預估至2030年將增長至385 GW/1028 GWh。其中定置型儲能系統將呈現爆發性成長,約可吸引約2620億美元的投資。由於美國政府於2021年底通過「重建美好未來法案」將再生能源投資稅收抵免(ITC)延長10年,將刺激太陽光電+儲能電廠興建潮,進一步帶動儲能系統龐大需求,預計儲能裝置在2030年達到100GW,美國仍占據市場領頭羊的腳色。

中國已宣示將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且2020年儲能裝置量已突破GW門檻,目前政府訂定2025年裝置規模達到30 GW的目標;中國將在未來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上述所提光是中國跟美國便將占全球設置量的一半以上,而其他主要國家市場還包括德國、英國、印度、澳洲、和日本。從區域來看,到2030年亞太地區的累積設置量(GW)將領先其他地區,但美國儲能設施通常擁有較長的儲能時數,故以GWh估算的設置量美洲將位居第一;最終美國、中國和歐洲在2030年的儲能市場合計占比將高達80%。


鋰電池技術拿下90%市占
近年來為減少人類對石化及煤碳燃料的依賴、降低污染排放、減緩全球暖化問題,因此各種電動車、太陽能與風力等再生能源成為世界各先進國家發展的重點。由於鋰電池正負極材料種類豐富,能在不同使用情境下展現出優異的特性,很快便打敗其他儲能技術脫穎而出;以當前儲能市場發展來看,在2020年起鋰電池產品已占有九成以上市占率。市場研究機構Yole Developpement報告預估,2026年全球鋰電池市場規模將達1056億美元,2020~2026年平均複合成長率為31%。而各種鋰電池應用中又以電動車市場占比最高達88%,且預估2026年市場規模將達860億美元。

鋰電池技術未來發展的重點:使用壽命、能量密度與材料成本。鋰離子電池正極是鋰與不同金屬的複合氧化物,如磷酸鐵鋰(LFP),鈦酸鋰(LTO),錳酸鋰(LMO),鈷酸鋰(LCO)、鎳鈷錳酸鋰(NMC)、鎳鈷鋁酸鋰(NCA)等,負極材料主要為石墨或鈦酸鋰,電解質使用LiPF6、Li[N(CF3SO2)2]等鋰鹽有機溶液,表一顯示各類鋰電池主要應用領域與代表性製造商。因使用正極材料不同,在不考慮電池系統設計影像下,成本、體積能量密度、重量能量密度、充放電速率、充放電循環使用壽命、安全性、可使用溫度區間各有優劣勢。在眾多材料中以磷酸鐵鋰、鈦酸鋰兩種電池使用壽命較長,而鎳鈷錳酸鋰與鎳鈷鋁酸鋰電池優點是能量密度較高,且能利用量產技術降低成本,目前分別為製造商技術研發重心,預計將在未來脫穎而出成為主要材料。

鋰電池供應商 三家獨大
由於鋰電池已成為儲電技術的首選,吸引了眾多廠商投入技術研發、產品製造與系統整合業務;目前以中國、日本、韓國主要掌握鋰電池供應鏈,市占率前三大公司為LG Energy Solution、寧德時代(CATL)、Panasonic合計達68.9%。未來若三家廠商針對鋰電池技術有突破性發展,將會在現有的市佔基礎下快速發展成獨大局面。

全球儲能產業鏈發展趨勢:電池製造商正往儲能系統整合商靠攏,產業鏈將會走向寡占及客製化。電池儲能產業可分為「電池」、「電力轉換系統」、「能源管理系統」與「儲能系統整合」等四大類。其中「電池」包含電池材料、電池芯、電池管理系統製造商和電池模組組裝商;目前電池廠商都幾乎只生產鋰電池。而「電力轉換系統」則涵蓋設備及IGBT、電阻器、驅動電路板、功率轉換器、濾波電容器、斷路器等組件製造商。「儲能系統整合」商是將各模組和軟體整合成可安裝於不同電網應用的儲能產品。因太陽能儲能需求,LG Energy Solution與寧德時代等大型電池製造商已將在往儲能系統商整合端靠攏如圖五,導致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與利潤快速下滑;部分系統整合商退出市場或轉往利基領域發展。如美國儲能領導廠商NEC Energy Solutions宣布放棄營運:GE Energy Storage、Doosan GridTech、IHI Terrasun、Energport、RES等業者則專攻小規模但高利潤專案。

另外有部分系統商在美國等價格敏感市場導入低成本解決方案,推出低價鋰電池儲能產品。預期在未來整體儲能市場將邁向大廠寡占加客製化兩種模式並存。

台灣儲能政策加持 推動產業邁大步
過去幾年台灣推動綠能建設方向仍偏重發電端,且因「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並未納入儲能,在缺乏誘因下導致我國儲能市場發展緩慢。此情況近期已有改變,2021年經濟部責成台電於2025年達成設置1GW儲能容量目標;且在2022年303大停電引發各界撻伐缺電聲浪,於是經濟部將儲能目標量提升至1.5GW,新增 500MW將建置與太陽光電案場結合的儲能系統。其中160MW由台電自建,剩餘840MW將釋出給民間業者,台電再透過電力交易市場採購、調度其儲能電力。

台灣目前儲能四大領域中投入研發的廠商,由於台灣儲能市場需求大於供給,業者提供的儲能服務多能依據公告價格進入交易獲利穩定,預期可創造龐大的商機。因此,吸引研華、廣錠、華立、台泥等企業投入儲能市場,今年截至目前儲能輔助服務申請案有228件,已併網12件,併網量38.3MW。

台達電子上下游布局完整
台達電子儲能產品線齊全,並能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建置服務。不僅自有品牌儲能產品已銷往歐、美、日等地區,且在海外有超過20個儲能系統的建置經驗。台達是第一家完整通過台電的dReg0.25、dReg0.5及sReg等三種不同調頻備轉能力測試的合格廠商,能夠進入難度最高、功率輸出更精準的調頻備轉市場,2021年儲能與充電樁業務占台達電子總營收10%。

康舒積極儲能案場開發
康舒主攻儲能案場開發,預計在2023年正式上線穩定提供儲能自動頻率控制(AFC)輔助服務。另外,在新能源事業方面,目前全台投資建置近150MW電廠中已有91MW併網發電,預計2023年 Q1可再增加45MW併網容量,累計達136MW併網發電,持續朝目標500MW發電容量邁進。在售電方面,截至目前已轉供超過500萬度綠電,2022年第三季與將新簽1200萬度綠電契約,預計全年售電將超過3,500萬度。

台泥抓準綠能商機拚轉型
台泥針對儲能系統發展需求,投入1.32億歐元(約新台幣44.7億元)收購歐洲儲能公司NHOA,一躍成為全球儲能系統建置容量第四大的公司,與Fluence、NEC和特斯拉(Tesla)等頂尖企業並駕齊驅。目前NHOA加上台泥的儲能團隊,合計已逾300人,成員國籍多達25~30國家。此外,NHOA已取得澳洲南部Synergy授權200MWh的儲能案場。在國內儲能需求,台泥投資55億元新台幣,在蘇澳廠和花蓮和平兩座水泥廠區,各建置87.5MWh及250MWh的大型儲能系統,預計將成為全台容量最大的儲能案場。在儲能系統上游的電池發展,台泥高雄三元能源科技預計在2023年營運,預計產能為1.8GWh,相當於年生產約2萬4,000輛電動汽所需長程電池量。

台塑追求電池芯自製
台塑集團投資成立台塑新智能科技公司從鋰鐵正極材料、電解液、鋰電銅箔、隔離膜用PP等,材料自製率已逾70%,追求電池芯自製。同時,台塑新智能科技公司另外轉投資台塑尖端能源科技公司,規劃將於彰濱工業區,建構面積6.1公頃的綠能生產基地,初期將先分別設置2.1GWh鋰鐵電池芯廠與模組廠,預計於2024年上半年完工量產,後續再視發展狀況,投入第二期擴建,目標將電池芯與模組產能分別提升至5GWh。
今天風力發電突破0.8GW



風電新貴報到|亞洲爆發力最強風電聚落!技術領先日韓5年,實習就給6萬薪

(攝影者:楊文財)
撰文者:管婺媛 研究員:楊乃錚 製作人:劉佩修
2022.09.21
一群人的夢想,成就亞洲爆發力最強風電聚落!

「現在在台中港,看到外國人、需要講英文的機會,可能比在台北還多。」一位外商風電公司的台籍員工告訴商周。

是什麼讓台灣的西海岸,熱鬧了起來?

全球20個最佳風場,就有16個在台灣,這,讓國際風電大咖把台灣視為在歐洲之外,最重要的亞太區營運重心,3大巨頭都來台插旗。它帶動的,不僅是上看兆元的產值,未來亞太地區每2座風機,就會有1座來自台灣,也讓台灣港口翻轉出新的產業聚落;它更滾動出2萬個工作機會,其中,外商祭出實習月薪6萬、菜鳥年薪百萬的誘人薪資,薪水競爭力不輸當紅的半導體業。台廠有哪些優勢與能耐?如何搶進這個會夯至少30年的「綠色工作圈」?跟著商周前進西海岸,見證「風電新貴」的誕生。今年底,當你搭乘飛機出國時,在高空上往下望,將看見台灣西部的碧藍海域中,插滿近兩百隻的「白色稻穗」。

它們,是在海上捉風生電的200隻離岸風機。這是眾人快步拚了5年,集結近千億資金,才催生出的龐大海上風機田——參與者,是全球風電巨頭,包括全球最大風場開發商沃旭、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風機製造巨頭西門子歌美颯(SGRE)、丹麥商維特斯(Vestas)等,以及數十家台灣本土製造商與國內外銀行。根據國際工程顧問公司4C Offshore報告,全球20處最佳風場,光台灣西岸就占了16處。這條件,讓國際風電廠將台灣視為在歐洲之外,最重要的亞太區營運重心——包括機艙組裝廠、葉片製造廠、風場運維中心等,都設置在此。

除了中國已自建風電產業之外,在亞太區,目前只有台灣周邊海域,有風場正在運轉、有全球前3大風電大廠進駐。「台灣是亞洲最早開跑的,技術、經驗,領先亞洲其他國家至少3到5年,」維特斯台灣總經理羅伯森(Alex Robertson)說。雖然風機產業核心技術,如機艙、葉片等,仍需掌握技術的歐洲大廠來協助;但光是世紀鋼、興達海基、金豐機械、俊鼎等台廠能完成重達千噸的水下基礎(塔架、基樁)、本土葉片製造商天力,打造出第1片國產化的風機葉片,就已經讓這些在海外累積二、三十年經驗的歐洲大廠直呼不可思議。以外商為主的風場開發商,帶動台灣風機製造業、海事工程、港口業務、金融機構等4大產業投入。政府評估,離岸風電產業,在2025年時,產值將達到1兆2千億元,同時衍生2萬個工作機會,讓在歐美已夯了數年的「綠領新貴」風潮吹進台灣。

但俄烏戰爭改變了全球能源的供應結構。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台灣區董事總經理許乃文認為,未來各國都在面臨能源價格高漲、綠電需求孔急的問題,屆時不只是搶人、搶資源,「你連海上的工作船,都要搶!」這將是另一場台灣挑戰的開端。「我看到台灣在地供應商踏上征途,也見到對這產業懷抱願景的年輕『新台灣人』們投入,但現在它(離岸風電產業的政策與方向)需要靜下來,重新被檢視、排列優先次序,它在台灣,才將是一個美麗的故事。」維特斯台灣總經理羅伯森說。

離岸風電在台灣啟動5年,是外商投資額最高的產業,兆元產值的龐大規模,更已捲動第1階段財富效應。本次報導將帶讀者一睹,風電如何成為無經驗20幾歲年輕人的職涯新選擇?從北到南,昔日蚊子港為何能翻身?以及台中港作為新產業重鎮、眾多本土傳產廠首度對接國際級任務,它們的轉變故事。
2022年09月22日

太陽能約508萬度電力
風力約61萬度電力
抽蓄負載 台電往日月潭儲電約98萬度電力








美國希望2035實現大規模「浮動海上風電計劃」 與歐洲亞洲競爭


▲▼羅德島州布洛克島(Block Island)的海上風力發電場。(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美國希望2035實現大規模「浮動海上風電計劃」。(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林彥臣/綜合報導

美國白宮15日表示,其目標是到 2035 年實現 15 百萬瓩(gigawatts)的浮動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希望在新興能源領域上,能夠與歐洲和亞洲競爭。「浮動式海上風力渦輪機」(Floating offshore wind turbines)不同於底部根植在海床上的「固定式海上風力渦輪機」(Bottom-fixed offshore wind turbines),可以安裝在更深的水域中。

根據CNBC報導,美國內政部聲明指出,拜登政府正在採取協調行動,開發新的浮動海上風電平台,這是一種新興的清潔能源技術,將幫助美國在海上風電領域處於領先。聲明指出,15 百萬瓩的目標將為超過 500 萬戶家庭提供足夠的清潔能源,除了達到15 百萬瓩的目標之外,還要再2035 年將浮動技術的成本降低 70% 以上,達到每兆瓦時(per megawatt-hour) 45 美元。

浮動海上風電技術規模化,將為加利福尼亞和奧勒岡州沿海、緬因灣及其他地區的海上風電帶來新的機遇。
2022年09月23日 中午 12點
太陽能約534萬度電力
風力約72萬度電力(一小時充飽 72萬顆 gogoro電池)
抽蓄負載 台電往日月潭儲電約95萬度電力

===============



=======================
2022年09月23日 晚上 10點
太陽能約0萬度電力
風力約74萬度電力(一小時充飽 72萬顆 gogoro電池)



=================

今天風力發電再度突破0.8GW



從孤身一人到30家供應商響應,上緯新能源組離岸風電台灣隊要靠「本地化」取勝
2022.09.26
陳映璇

「我們是最在地化、國際化的離岸風電開發商。」上緯新能源董事長林雍堯信心說道。離岸風電開發商上緯新能源今(26日)舉辦海盛、海碩離岸風電供應商大會,進一步攜手6大供應商包含電力設備、水下基礎、風力機組件、船舶與海事工程服務、港埠、工程設計服務等逾30家指標性供應商、銀行與保險業者參與,將投入兩個位於苗栗外海大型案廠開發,強化台灣離岸風電的自主開發能力。

來源:上緯新能源
離岸風電開發商上緯新能源今(26日)舉辦海盛、海碩離岸風電供應商大會。
十年一刻,攜手台灣隊參戰區塊開發

上緯新能源為何敢以「本土化」自居呢?上緯新能源的核心團隊,來自於風電葉片材料廠上緯,早在2012年起投入離岸風場開發,率先在2016年10月完成全台首座海洋風電(Formosa 1)第一階段兩部示範風機架設;接著投入第二期潛力場址,海能風電(Formosa 2)裝置容量達376MW。「不管參與第一期示範、第二期潛力場址,這十年來孤獨、獨自一人,走到現在有很多供應商業者的支持。」林雍堯感性說道。

來源:上緯新能源
林雍堯指出,兩個離岸風電計畫專案,內部各有團隊負責;就連新技術的浮動式風場,也請來兩個國際技術團隊推動。
為了推動第三階段區塊開發,上緯新能源結盟永冠能源、雲豹能源、天力離岸風電成立「離岸風電台灣隊」,成為台灣唯一由在地開發商、供應商夥伴組成的團隊。

攤開成員名單,永冠能源為風力發電機的鑄件供應商、天力離岸風電則是主攻離岸風電葉片,而雲豹能源從開發太陽能到近年透過轉投資跨足離岸風電、儲能、售電平台。上緯新能源執行長蘇容儀表示:「 台灣隊對於鏈結在地供應鏈有幫助,但風場仍由上緯新能源主導。 」雲豹能源總經理趙書閔則說,離岸風電第一、二階段主要被外商拿走,第三階段區塊開發本土業者不能缺席;接下來各家要比的是「誰能夠為這個產業付出最多」。

兩座風場計畫本週送件,投標重心以固定式為主
對於區塊開發選商,上緯新能源端出海盛離岸風電計畫(Formosa 4)、海碩離岸風電計畫(Formosa 5)。Formosa 4是上緯新能源在苗栗深耕十年的專案,而Formosa 5是第一個符合環評規範,準備投入「浮動式風場」,將是台灣第一個浮動式風場,投入水深超過50公尺以上的風場開發。

區塊開發選商作業將於週五(30日)收件截止,上緯新能源這兩個計畫也都會在本週送件。

由於區塊開發競爭激烈,談起選商,林雍堯表示「信心十足」,兩個計畫專案內部各有團隊負責;就連新技術的浮動式風場,也請來兩個國際技術團隊推展,但今年的投標重心能以Formosa 4現階段技術較成熟的固定式風場為主。雖然兩個計劃都還在選商階段,但產業界對於綠電需求孔急。上緯新能源透露,近期將簽下綠電購售電合約,確保案場的長期收入,對象為投資級信評公司,是銀行團可接受的承購協議,預計2026~2027年會完成風場開發。放眼未來,林雍堯說:「我們希望把台灣變成亞洲離岸風電發展核心,足跡遍佈日本、韓國,把市場擴展到海外。」

責任編輯:侯品如
就是綠能不穩定,才要搭配昂貴的儲能


你根本就倒果為因
Allen Yeh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1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