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呂副總統記者會上劉重義博士所提疑點的反證(附帶駁一下彭主播)

ohmoto_tw wrote:
所以打字機不可能把字母打得擠在一起,只有後來的電腦排版才有可能。...(恕刪)


看那張圖,字和字都黏在一起了,
打字機有物理鍵帽的限制,似乎不可能把字和字黏在一起
ION.
ionium007 wrote:
看那張圖,字和字都黏在一起了,
打字機有物理鍵帽的限制,似乎不可能把字和字黏在一起


果然有懂的人.... 感恩....
turtlins,你能不能回答為何蔡英文的論文消失36年?
還有你這麼愛追求真理,為何只追求你自以為對蔡有利的真理?
我前兩次指名你,專門為你蓋了兩棟也不見你來,你是機器人發文的嗎?像其它專業發文的一樣?

這棟樓有人指出你論點的錯誤,包含我,五分鍾就說你哪裡錯,也沒見你返擊,繼續自言自語,
如此只會讓我越來越看輕你,拜託,像個男子漢,先回我我為何蔡英文論文消失36年吧?
到目前為止

看到的都是空心菜拿出證據證明自己學歷

都是拿更大的石頭,來砸自己的腳

作弊做成這樣,什麼例外特例都是她

根本只是一個沒內涵的老覺青
ohmoto_tw wrote:
不曉得你的年紀是否太輕,沒看過打字機?
打字機的每一個字母的寬度都是一樣的。空格也是一樣寬的。
所以打字機不可能把字母打得擠在一起,只有後來的電腦排版才有可能。


所以我就去找是否有可以調整字距的打字機曾經存在過
https://www.reddit.com/r/typewriters/comments/3ltlgn/have_variablewidth_typewriters_ever_existed/

從最佳留言給的關鍵字去找,找到這個影片,裏面還示範了一個打錯字時該怎麼處理的神奇技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P_o7YJnujM

影片中的這台打字機在 wiki 上的資料顯示最早發行於 1973 年四月

那則最佳留言提到的所有打字機「似乎」就已經是「所有」可以調整字距的打字機清單了,我是沒去一一確認是否年代都比 1984 年早,也無法確認這清單中的其中一台就是當年蔡曾經使用過的,你可以查看看
ohmoto_tw wrote:
我看到的是電視上出現的立可白。你也看到了吧?

表示這本論文草稿絕對不是1983年的原稿,而是後來還有塗改並且重新打字過。


所以,你的意思是:有立可白就表示絕對不是1983年原稿?當年絕對不可能使用立可白修改?

也許你可以參考底下兩則資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tte_Nesmith_Graha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quid_Pap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te-Ou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ipp-Ex

這些資料都指出,早在1950年代、60年代、70年代,修正液就已經發明、量產、商品化,甚至出現了上述多種品牌。

ohmoto_tw wrote:
打字機的每一個字母的寬度都是一樣的。空格也是一樣寬的。
所以打字機不可能把字母打得擠在一起,只有後來的電腦排版才有可能。


所以,你的意思是:打字機不可能把字母打得擠在一起?

那你看看底下這本1984年LSE博士論文的字算不算打得擠在一起?



我猜你會說那是因為題目大寫又加粗,或是掃描品質不良,所以擠在一起。那請繼續看同一本論文的第二頁:



隨便抓都一堆擠在一起的,但也有看起來比較「正常」的,如initially、rivalry。

這本1984年LSE博士論文的網址:http://etheses.lse.ac.uk/77/1/Morris_The_establishment_and_operation_of_national_negotiating_machinery_in_the_London_clearing_banks.pdf

我的建議是:一有任何想法,最好先找些材料來核對自己的想法有沒有反證,找越多材料越能提高自己的想法可信度。不要全憑自己想像來做推論,每個人的經驗都是有限的。

徐永泰博士、劉重義博士、彭文正主播就是最典型的錯誤示範。
art1 wrote:
所以我就去找是否有可...(恕刪)


謝謝! 從那個最佳留言看起來,有些電動打字機確實可以調字距,
但是蔡英文的論文草稿裡面,有些段落的字距幾乎是負的了,
我是想不通打字機要如何打出這樣的字。又,如果要這樣打補丁,為什麼不整頁重打?

turtlins wrote:
我給你看這兩本博論條目...
除了這兩本是劍橋的,還有蔡英文的多了Restricted access之外,這三則條目有什麼不同?...(恕刪)

想必你查了幾百或幾千個博論條目,才找到這二個劍橋的無法提供全文吧?
查了一下,Jonathan P. Parry 是因其博論後來改為自行出書,也在網路可下載,
Nayars and christians in travancore.就不知何故了,但一定有什麼特別原因。
這種有特別原因的例外,怎麼可以將「特例」視為「常態」呢?邏輯有問題吧?
況且那二位劍橋的只是「EThOS無法提供全文」,也沒像蔡的還另外註明「禁止進入」。
turtlins wrote:
所以,你的意思是:有立可白就表示絕對不是1983年原稿?當年絕對不可能使用立可白修改?


更正一下,電視上出現的是修正帶。
至於修正帶何時發明,就麻煩您考證。

turtlins wrote:
那你看看底下這本1984年LSE博士論文的字算不算打得擠在一起?


從你貼的這張照片看,字距比較擠的字母都是同樣幾個 (例如m),
這應該算是打字機的特徵,或是因為長期使用而造成的機械老化。
我相信整本都有這樣的特徵。

蔡英文的論文草稿,不只字距不一,字體還不一樣。
你可以回去前幾頁看看我特別剪出來的段落。
newmannew wrote:想必你查了幾百或幾千個博論條目,才找到這二個劍橋的無法提供全文吧?


讓你失望了,這是我最開始就這件事進行資料蒐尋時找到的,那時我看過的條目大概不會超過50條。

我就是從那一波的資料蒐尋中確定,這些教授博士們的說法有很多的漏洞,而他們只選擇性講他們想講的。

newmannew wrote:
Nayars and christians in travancore.就不知何故了,但一定有什麼特別原因。


你這句話完全說到這整個事件的重點了。

其他人的論文有這種「特例」、「例外」,我們可以接受「一定有什麼特別原因」,但蔡英文的論文就不能接受。

為什麼?

館藏論文上有多處手改的多的是、1984年開放下載3篇論文就有2篇有雙邊對排、目錄頁沒標頁碼的、格式難看的、登錄條目不符合網傳所謂「標準格式」的、無法在網路上提供全文的博論光1984年就有102篇……

我們可以接受、也實際聽過、甚至親身遇過公家機關搞丟文件、郵差把東西寄丟、圖書館藏書遺失、不同單位之間移交館藏資料時有東西沒交接好、紙本資料數位化時有疏漏、現任人員搞不清楚幾十年前規定或實際狀況、公家單位對某些資料管制特別嚴格……

其實,說得更直接一點,你們覺得蔡英文的狀況有「太多」例外,但這些「太多」的例外中,有很多已經被證實根本不是例外,只是這種「太多例外」的成見已經在你們腦袋生了根,影響你們後續對任何傳言的判斷力。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