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 kid wrote:繼續鬼扯,題目看清楚(恕刪) 題目寫「『看圖』寫出乘法算式」我沒有義務要教你怎麼認字,怎麼看圖。不懂數學邏輯就不要亂說。6×9與9×6積相同,但數學意義不同,兩者畫上等號的時候通常是根據交換律才能夠連結在一起。你連交換律的證明都寫不出來,就開始憑空跟我辯,看來你跟蔡英文1.5個博士是同一個類組的。這就是文組跟理組的差異啦。
a0980000056 wrote:題目寫「『看圖』寫出...(恕刪) 文組跟理組的差別,就是文組看事實與證據,找出的彈性,而理組腦,永遠只有一種自己定義的邏輯,而且還是邏輯自洽的那種,違反世界在應用上常態理解,搞的高大上還自以為別人不理解是不求甚解,卻無法承認自己邏輯破洞上的鑽牛角尖出題的問題出在哪很清楚,不給明確的規則與定義的狀況下,從結果的角度來看,答題者沒有任何問題,因為你根本無法從任何角度,或用任何方式去驗證答題者求取答案的過程,只能傲慢的認為依照圖,你就必須這麼寫,並且完全無視題目本身就給予了答題者可以多線理解的空間,卻在結果上給了答題者只可以單線理解的限制多線的空間在哪?依照題目,只給了圖,不給具體規則,當答題者寫出6x9時,試問你如何確定答題者給的值所代表的單位?只能依照你考卷上的圖給答案?那麼麻煩你用小學生能理解的方式,告訴小學生,當它省略單位時,9顆x6盒 不等於6盒x9顆,(而這個單位還是你自己幫他加上去的,考卷上根本沒要求);實務應用下,兩者就是敘述同一件事情,求的也是同樣的結果,然後你要告訴這些小學生以及家長,在不要求單位(不完全訊息)的情況下,兩條算式不一樣??你到底希望我們的教育教出什麼的學生?思想僵化嗎?要這麼絕對也不是不行啦,題目把規則說明清楚,要嘛在答題框加上單位,要嘛要求學生註明單位,要嘛給個示範,在規則具體的前提下,你可以充分鑒別學生到底是不是真的理解算式不同,但結果相同的原因是什麼;反之,給了一個不充分的題型,用想當然爾的理由,擅自認定學生因應答題框不要求單位的原始規則下,把學生的答案強加單位,認定學生有邏輯上的錯誤;若學生解釋,他的6x9是6盒x9顆,請問你這分數給還是不給?這是出題者的問題,還是學生的問題?口口聲聲說因為學生還沒學到交換式,所以不能用交換式的規律做答題,結果卻用一個離現實應用更遙遠更難理解的看圖說故事,企圖讓學生理解算式不同,即便結果相同也等於不同,你是打算讓小學生試證明,沒有單位的情況下,6x9不等於9x6嗎?題目語境就是要求總數,學生理所當然以求總數為題目目標去作答,姑且不論題目的目的是為了測學生四則運算的能力,還是要測學生建構算式的能力,這可是考試,不論題目背後測試的目的為何?不論平常課堂上老師教授的解題規則為何?出題者在出卷時,避免應答者產生錯誤理解,有義務要再次做出規則說明,否則從結果論來看,你打算說學生求出54的值不對嗎?若學生對於交換式有超齡的理解,給出6盒x9顆的答案,你要說他不對嗎?是你的題目給出了這種爭議空間,難道要怪學生?口口聲聲說不追求標準答案,實際上卻是完全否認了學生在省略單位下,也去具備了理解算式的可能,你到底想教出腦袋固化打結的理科生,還是懂得彈性使用的學生?喔對了,証明題這種東西(還是要證明交換式),這種國高中只要不太混,理解能力沒有太大問題的學生都能做的出來,你卻單方面認為一個你完全不認識的人不懂,你要說你是理科人,我也只能說理科人就這副德性,明明在文字上的建構邏輯破爛不堪,卻異常的驕傲,認為自己的邏輯是普世價值,還認為理科人比文科人懂理則!敝帚自珍成這樣,不簡單!
大家都知道這不是數字乘來乘去的單純數學。用一個英文來解釋一下,how many apples per box?54 apples / 6 boxes = 9 x 6 per 1 x 6or6 boxes / 54 apples = 1 x 6 per 9 x 6大家去想一下,那個才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