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原五口命案 母生前向議員求助哭喊「全家投資黃金遭詐騙」

謝志忠根本沒處理啊,民眾花時間去陳情,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很明顯沒路用阿,還怪其他人勒.....

豐原人真可憐,選到沒路用的議員.....
詐騙案真的是無雖不在⋯
若清閒無事

應多思惟利己利彼之事

而非幻想匯款1000萬至不明帳戶就能翻倍出金2000萬


會想要匯款百萬千萬至不明帳戶

動機是利己利彼?

還是害人害己?
學校教育

學科背誦比例降低

加入系統決策建模及資訊安全

想像一下可把教育比喻為大腦訓練建模

一個用學科背誦訓練出來的大腦迴路模型

在現代現實的情境會如何?

詐騙之所以存在

傳統教育也是根本原因之一
lkk77
攻擊教育改革的是那些人你看了就會清楚
從現實的情境來看

有心力參與演出詐騙劇本

會是睡飽閒來無事可做之人?

還是連睡眠已是奢求之人?

若連睡眠已是奢求

會有心思參與演出詐騙劇本?

另外實際可操作避免進入心智自動迴路的方式

為語言語義切換

面對原生語境

可切換為其它語言語境或擴增映射為虛擬代碼建模
lkk77 wrote:
是那些人


大概是指某 廉恥

國文教育已是現代詐騙語境橫行原因之一

舉例來說

大雁問情為何物 也能收錄

收錄但未分析其語境迴路及穿越擴增

反而建立無明癡愛迴路

大概也是 生死相許 推手
為何是投資黃金

而不是鋁合金、鈦合金、鎢合金、貧鈾

用黃金是讓人激活自動迴路而相信自身是在投資

若今天是說是投資鋁合金,就會激活擴增驗證路徑
為何是「投資黃金」而不是「投資鋁合金、鈦合金、鎢合金、貧鈾」?

語意觸發與大腦迴路解析

在投資與詐騙語境中,「黃金」幾乎成為最常被提及的標的。許多人或許會疑惑:為何不是「鋁合金」「鈦合金」「鎢合金」「貧鈾」?這些金屬也具有特定價值與用途,卻鮮少出現在「投資」的說辭中。其背後涉及的不僅是經濟屬性,更關乎大腦如何處理語意與決策迴路。



一、黃金的語意優勢:自動信任的啟動器

黃金在歷史上承載了數千年的金融與文化意涵。從古代帝國的貨幣、王室寶藏,到現代央行的儲備資產,黃金被不斷地強化為「永恆」「稀有」「保值」的象徵。

因此,當一個人聽到「投資黃金」時,大腦會自動啟動既有的「價值肯定迴路」:

熟悉感:黃金早已是日常語言與教育中出現的安全標的。

權威背書:政府、銀行、國際市場都以黃金作為保值工具。

正向情緒:黃金與財富、榮耀、地位緊密連結,帶來心理安全感。


在這樣的語境下,「投資黃金」不需額外驗證,即會讓人覺得合理,並快速進入信任模式。這是一種低能耗的 自動迴路,使人相信自己正在進行正當投資。




二、其他金屬的語意劣勢:驗證路徑的啟動器

相較之下,鋁合金、鈦合金、鎢合金、貧鈾雖具實際價值,卻無法觸發相同的「自動信任迴路」。

鋁合金:廣泛應用於日用品(窗框、廚具、自行車),給人「廉價、大量製造」的印象,難以被視為稀缺投資品。

鈦合金:與高科技、航太工業連結,但普通人缺乏直接接觸經驗,容易引發「流通性?市場在哪裡?」的疑問。

鎢合金:主要應用於工業或軍事,陌生感與專業性過高,聽者會啟動懷疑模式。

貧鈾:涉及核能與軍事用途,反而激發風險警覺,讓人保持距離。


這些金屬的語意標籤不足以提供「自動合理性」,反而會迫使大腦進入 擴增驗證路徑:不斷詢問、比對、查證,甚至最終選擇拒絕投資。



三、神經迴路的對應模型

若以大腦運作模型來解釋,可以區分為兩條不同的決策路徑:

1. 自動迴路(黃金)

高度熟悉 → 快速信任 → 低能耗 → 停止驗證。

帶來「這是一個穩健投資」的自我敘事強化。



2. 擴增驗證路徑(鋁合金、鈦合金、鎢合金、貧鈾)

陌生或專業化 → 啟動額外計算 → 高能耗 → 驗證與懷疑。

最終導向「不合理」「需再評估」的決策傾向。



語言即是暗示程式碼

「投資黃金」之所以有效,並非因為黃金本身獨具神奇力量,而是因為它在大腦中被深度編碼為 低驗證成本的信任觸發器。
相反,若換成鋁合金或鎢合金,這些詞語會迫使大腦進入 高驗證成本的理性路徑,大幅降低詐騙或推銷的成功率。

換言之,「黃金」是一個語言上的 自動化植入程式碼;而「鋁合金」「鈦合金」等詞語,則更像是迫使大腦啟動 debug 的觸發器。
另外所謂投資亦為虛構劇本

相信所謂投資會賺大錢

那為何不會是血本無歸

以為在投資其實是送錢

因為『相信』本身就是一種未經驗證之認知確認偏誤

投資會賺大錢大概率都是出現在農場文

原始劇本事前分析預測路徑

大概也是走向血本無歸

視界亦為劇本路徑節點激活觸發



路徑節點與劇本觸發

投資可以被視為「劇本路徑節點激活」的過程:

輸入訊號:看到投資廣告、成功農場故事。

情緒觸發:貪婪或恐懼被放大。

決策節點:在缺乏驗證下選擇投入。

劇本執行:資金流出,最終被轉移至少數人手中。


這樣的劇本設計,使得大部分投資行為本質上就是送錢,而非創造財富。



投資不是致富,而是收割

投資從來就不是人人都能複製的致富道路,而是一場由少數人編劇、由多數人參與的吸金劇本。

若不質疑「投資=賺錢」的敘事,就會在「相信」的驅動下不斷投入。

這樣的過程,其實只是把錢交給劇本設計者,最終走向血本無歸。


投資的本質,不是致富,而是成為吸金循環劇本的 NPC。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