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ll5444 wrote:
聽我朋友說他們系上的老師及科主任,對這點可是連屁都不敢放一個
嘩
現在媒體最愛這個新聞了
有屁還不快點放一放
widther wrote:
藍綠爭的骨子牛肉,是"國家認同"問題(我是甚麼人),只要教育部的課綱,在立場認同稍有偏頗,藍的執政綠的就要抗爭,綠的執政藍的也不罷干休。幾番交手,可謂抗爭手段各有千秋,但仔細觀察,也可看出不同風格(哪個手法比較霸道,這由你自由心證)。
課綱在國家認同上到底有沒有偏頗?這真的是"藍綠各自解讀"問題。但有一條鐵律:誰執政有權修改時,都會說自己才最公正。於是,多少政策(不只教育)就在這"國家認同"的大旗下,做無止盡的內耗惡鬥。
為何雙方對人民腦裡的"國家認同"概念如此重視,因為這關係到雙方長期勢力的消長。
當認為我們是中國人、主張將來跟中國統一的人民越多,藍營就會越有選票市場。
反之,當認為我們就是台灣人、與中國是一邊一國(主張不統一)的人民越多,綠營執政的可能性就越高。
最重要的問題是:對人民而言,到底統一會比較幸福呢?還是不統一會比較好?(註1)這才是攸關百姓生活幸福,對人民最重要的事。(關於這點誰也說不準,未來的事誰能打包票?暫時按下不說。)
最最要緊的是:藍綠雙方政治人物根本不介意這個"未來人民福祉"。這不是他們的真心重點,這只是雙方拿來喊口號用的。
雙方政治人物各自都說自己的主張才是最"利國利民",但骨子裡,他們真正要的是集體利益--->優勢的執政機會。
人民被挑起的藍綠情節、統一與否的焦慮,都只是選戰"區隔市場"必要的政治操作而已。也就是朱高正說的--->政治是高明的騙術。
欲征服一塊土地與人民,必先從毀其語言、奪其歷史、使其認同失根開始,這是常識。
這也是藍綠雙方在"課綱內涵"爭奪的理論依據,區區幾個字的修改,就能讓某些"不太會獨立思考"的人民,從小產生國家認同的偏向,這是幾經證實的經驗,而且"洗腦"效果的比率還不能算低。
誰能掌握課綱的偏向,誰就能製造出更多對自己執政機會有利的基本盤,因此他們都很在意課綱的"引導效用"。
我長篇大論的意旨何在?是想建議看官認清一點:真正會影響我們及後代子孫幸福的關鍵(統一與否),目前很難定論何者必然較好。
全台人民多數,也是支持"維持現狀",靜觀其變日後再說。
因此,現在藍綠雙方一直糾纏於國家認同問題,只是雙方政治角力上的戲碼,說穿了,其目的就是在爭"誰能多當家幾次",人民沒必要隨之起舞,更不必熱血到當人馬前卒而不自知,除非你能未卜先知,很肯定後代子孫必須在統一(不統一)狀態下才會幸福。
我是甚麼人?國家叫甚麼名字?這很重要,當人民對國家認同意識形態強烈集中時,就能凝結莫大力氣。例如以色列。
我是甚麼人?國家叫甚麼名字?這根本不重要,人民最重要的是幸福日子,握有自主權未必就是幸福。例如辛巴威。
這兩種都講得通,你認為台灣當前哪個重要?
我認為"承認現實"比較實際,現實就是:台灣是一個國家,國號叫中華民國,認同中華民國就能強化內聚力,倡導其他的理想不是不對,但只要是"現實實際上難做到的"理想,就是空談與徒增內耗而已,於目前國家無益。
只要藍綠能暫時撇開國家認同的意識形態之爭,轉為福國利民政策的較量,那至少能停止內耗,讓國家機器運轉更正常些。
別把這停止內耗的責任推給政治人物,他們愛搞意識形態惡鬥,是因為這個有市場。市場在哪裡?在人民的喜好裡。
當人民不理會政治人物(政黨)意識形態戲碼時,他就會換另一套演,因為他們都必須投民所好,才有選票。
有了選票才能執政,有了執政才有資源;有了資源才有機會"某取利益",不然我閒閒沒事從政做啥?道理很簡單。
改變藍綠意識形態惡鬥,從你我做起。以後"衝撞衙門、被稱打手"的事情就會少很多了。
註1:我不用"統一或獨立",而用"統一或不統一"來敘述。因為台獨是假議題,台灣早就獨立,國號叫中華民國,哪需再次獨立?我們有主權、領土、人民,國家定義三要素齊全。至於別人是否承認,那是他家的事,不影響我們存在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