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只要首都一受到大型天災影響,這話題就會重新引爆!!
日前 前副總統呂秀蓮女士 重開話題,要遷都中台灣?
名為遷都,實為分都,期望有雙國都
打算先將立法院 和 行政院 逐步遷來
目的:均衡地方發展和舒緩雙北人口壓力
此話一出,立委連署「遷都台中」
而內政部長李鴻源則是希望有雙中心: 雙北:經貿 台中:政治文化
他指出:大台北地區人口目前約7、8百萬人,如果再加上衛星城市桃園,整體人數約1千萬人,無論是「碳足跡指標」(意即每個人、家庭或公司日常排放的溫室氣體數量),或是國土利用的安排都已不符規範,人口和產業的遷移勢在必行。
其實早在2002年便倡議「遷都」,當時她說:「首都長期設在台北市並不合適,我個人主張遷都,但要遷都到何處,還有待各界廣泛討論,以形成共識。」她當時出席在高雄舉辦的世大會年會,面對媒體詢問時表示,不妨考慮「雙國都」而讓高雄成為「海洋首都」。
座談會的學者李錫堤 指出:台北市中心距離核一、核二、核四廠分別是三十、二五、四十公里,任一核電廠發生事故,居民撤離都有困難,而且台北盆地東北鄰大屯火山系,火山噴發威脅仍在。
立委江啟臣 則提出遷都的建議表示,台北人口過於稠密,社會資源也幾乎都集中於此,政府應該考慮遷都中南部,以平衡台灣各區資源落差的問題。提出「北部成為經貿中心、中部成為政治中心、南部成為產業中心」的建議
立委顏清標建議,可以先將監察院及考試院遷移到台中,不會影響監委調查案件,對於全國考生參加國家考試也更為方便。
楊秋興說,要讓台灣均衡發展,縮小南北差距,他贊成遷都,遷都的地點可考量台中、彰化、雲林等腹地大的縣市;但遷都事關重大,有其難度。
李縣長指出,南投是遷都最適宜的地方,中興新村有省府現成的辦公廳舍,而且交通便利,到高鐵站只要二十分鐘,未來若將國道六號霧社延伸到花蓮,更是只要一個小時的車程,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員汪中和表示,台北為盆地地形,熱能無法排出,因此容易悶熱,這是國中生也知道的常識,且台北位處三個地震帶上,地震風險相當大。而隨著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台北恐先被淹沒,因此首都確有遷都必要。
蔡英文也曾經提出在十年政綱中,提出國會遷至台中一事!
黃馨慧說,日本發生大地震和核災之後,即著手備建立副首都,做為緊急之用。台灣面積不大,一旦發生天災,幾乎無路可退,即使中央目前無意遷都,也應該及早將台中規劃為陪都,做為不時之需。但是,遷都這種百年大計,必需審慎規劃,不能到了選舉,就當做選舉議題炒作一下,選完就不了了之。
羅志明建議,不妨考慮先進行分都,台灣南社也呼應,認為 文化部設在古都台南、立法院設在既有的辦公室-台中省諮議會、總統府設在原訂計畫的中興興村、農業部設在雲嘉縣-農業大都、經濟部和外交部設在台北、勞工部置於高雄,以功能分散機制建構國都以外的次地區中心,帶動地方特色的發展。
賴正鎰和李議員 認為,政、經中心分開,有利帶動區域平衡發展,。而台灣西部已是一日生活圈,台北繼續主導經濟金融,政治中心則應遷至台中市的成功嶺,它位於大肚山台地土質堅硬而居高臨下,無需擔心地震或海嘯,又有高速鐵路、鐵路、二條高速公路交通之便,距離台中港及清泉崗機場又不遠,均顯示其相對優勢。
汪中和說,台中是理想的遷都地點,不但地勢高、盆地面積大,又有機場,而且氣候也比台北好;此外,桃園、新竹和南投也是可以考慮的地點。他強調,政府應考量人口密度,好好規劃整體配套措施。
他說據專家們的數據顯示,海平面上升不斷增加,未來如果到了10公尺時,「台北、台南及屏東等地區都完了。」政府有沒有想過要怎麼辦?是否考慮遷都丘陵地或是再將中興新村做為備位首都,現在都要嚴謹思考,並參考其他國家的做法,經驗互相傳承,「過去政府都不認真去面對!」
資料由yahoo新聞擷取2012
...(恕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