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是台北塞車禍首 網友:馬市長最該負責
2016年02月03日14:07
台北塞車誰之過?網友直指最該負責的人是「前市長馬英九!」
網友在PTT撰文,他指出台北大塞車的癥結就是內湖科學園區(簡稱內科),大批員工只能靠民權大橋、環東大道、復興北路大直橋進入,但這三座橋樑根本無法容納這麼多車流量,最後就造成整個台北市大塞車。
網友指出,行政院82年核定捷運內湖線規劃為中運量高架,這是因為中央並沒有要大規模開發內湖的土地,畢竟內科用地是基隆河截彎取直才多出來的,本身就沒辦法承受太高密度的開發,但馬英九擔任市長時卻胡亂變更用途,將輕工業用地改成高密度商辦大樓,甚至還把內科當作是自己的最佳政績(編按,據科技產業服務中心指出,目前內科員工已達13.6萬多人)。
然而就在內科不斷變大之際,網友質疑,即便82年行政院核定捷運內湖線為中運量高架,馬英九卻忽視當時已有改為高運量的呼聲,仍在任內一手主導內湖線採中運量,爆多通勤潮加上根本疏運不了的捷運,所以內湖塞到天怒人怨,馬英九才是最應該負責的人。(即時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203/789518/
1987年2月23日:內湖線開始規劃。
1988年12月15日:文山線開工,同時交通部規劃內湖線於1996年完工通車。
1990年4月7日:內湖線11座車站位置及路線確定。
1993年9月28日:由於文山線試車時發生火燒車事件,交通部決定停止所有內湖線相關作業。
1993年10月9日:捷運局代理局長廖慶隆宣布內湖線放棄中運量系統,改採高運量系統;並請捷運局進行民意調查。
1994年8月23日:捷運局宣布內湖線仍將採用中運量系統;內湖居民發動連署,反對中運量系統(中運量的系統在國際間尚未整合,各系統由不同設計製造公司持有專利,所以有系統相容的問題)。
2001年9月26日:內湖線12座車站命名確定。
2001年8月:行政院長游錫堃核定捷運內湖線(新十大建設)。
2002年5月23日:內湖線開工,同時交通部規劃內湖線於2008年6月完工通車。
2006年12月26日:台北市長郝龍斌於就任首日視察工地時,宣布內湖線延後至2009年6月通車。
2008年1月26日:內湖線完成全線軌道鋪軌。
2008年12月6日~2009年6月20日:文湖線進行多次直通測試。
2009年5月7日、5月9日:台北市政府辦理初勘。
2009年6月6日、6月7日:交通部進行履勘作業。
2009年6月15日:取得交通部營運許可證。
原來內科塞車要怪過度發展,13萬就業人口造成塞車問題
捷運運量也是行政院核準,內科產值破兆,酸溜溜的說是阿扁的規劃,
,塞車就別人的問題,現在的網友邏輯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