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5月12日文章,原題:漢語並非落後語言 19世紀的東方主義以壹種殖民主義和居高臨下的視角看待中國和漢語,這種對中國的理解如今依然存在,而且在新世紀開始起勢,主要的驅動力是有觀點認為中國不適合現代技術和媒體。

  東方主義1.0時代,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寫道,漢字是科學進步的重要阻礙因素。他的論點是,對於用漢語思維和說話的人來說,漢語語法結構使他們難以形容、甚至想象某些概念。他說,中國人被壹種與現代思維不兼容的語言束縛是種不幸。東方主義1.0如日中天之時,東方主義2.0孕育並開始走向主流。1900年,舊金山壹份報紙用漫畫試圖表明,漢字書寫與打字機以及其他現代技術不兼容。報道中,壹部巨型漢字打字機占據了某報社的壹個房間,鍵盤12英尺長,有5000個按鍵。

  不過,在20世紀,反對漢字的進化論論調不斷遭到質疑。1985年,英國語言學家桑普森駁斥漢字不足論。1987年,英國人類學家古迪收回他之前關於漢語、漢字書寫的觀點,他說,“我們無疑過於強調在交流方面‘西方擁有的獨特性’”。



  東方主義2.0的巨大諷刺是,漢字不但在21世紀表現強勁,更是數字化時代發展最為迅速、傳播最為廣泛以及最成功的語言之壹。中國不但是第壹個廣泛應用智能輸入法技術的國家,也是當今信息技術的巨頭。漢字顯然沒有成為社交媒體繁榮的羈絆,沒有阻礙智能手機行業迅速發展乃至開始確立全球標準,甚至沒有阻礙彈幕的掘起。

  不管事實是怎樣,東方主義仍舊“高昂著醜陋的頭顱”。或許,我們不應該將這些陳舊的論調包上鮮亮的技術外衣,而是應該花時間研究中國的打字機、電碼、計算機的工作原理,當然還有漢字。(作者湯姆·馬拉尼,傳文譯)

http://oversea.huanqiu.com/article/2016-05/8929147.html
中文有一大段時間往讓人不懂的方向演進


讓人困惑成為一種藝術


當時是知識壟斷的政治背景


西方語系是相反的,往清楚簡單發展


以消除困惑,精簡傳播成本為主


這些都對


但,語言文字,使用人數才是王道
外國人有這種想法
可能是漢字不好學的關係
我倒覺得對岸應該捨棄難看的簡體字
回歸使用中國傳統文字
提升文化影響力

andanlandiandm wrote:
美國《外交政策》雙...(恕刪)


我覺得這有兩面性

漢字的基本構成就是圖畫 而西方式語言的構成則是音調

以學習的角度來看 循序漸進的學習西方式語言確實比較迅速

不過漢字的優勢在於即使語音不同也能夠相通的包容性

這是西方沒有經過幾次的大一統王朝所不能理解的

把中國各地的方言放到歐洲的話幾乎等於是不同國家的語言了

但是大家都可以用同樣的漢字 用同樣的理解去進行溝通 這點是西方文字做不到的

連日本人在西化的時候都發現 如果日本語把漢字給撥離出去的話

剩下的拼音用來構成語言的話會形成嚴重的認知障礙 所以不得不繼續使用漢字
1. 人口基數是基本盤
2. 科技文化是主流盤
3. 一維的拼音語言 與二維的圖形語言 相比 實在是太落後

誰不想用漢語就請他用南島語言,或者日語,或者什麼鳥語去,最好漢字也別用,也不要用漢字的姓氏,該去哪裡尋根認祖歸宗請自便,唧唧歪歪什麼呢...
德國連歐洲都整合不成一個文化

那講中國能準的嗎?

andanlandiandm wrote:
東方主義仍舊“高昂著醜陋的頭顱”。

搞不懂
漢字那麼美,那麼有藝術氣息
怎會被形容為高昂著醜陋的頭顱

還說甚麼"與現代思維不兼容的語言束縛"
我看西方國家是認識漢字少,才會有如此的評論

我多希望中國能少用某些過於簡化的漢體字
多多認是推廣繁體漢字


白人從十八世紀開始發達

十九世紀征服一切非地中海文化

至今仍是以優越者自居

中國想出頭,想恢復到十六世紀以前的世界中心地位,他們當然不是滋味

軍事打壓、政治批判與分化,白人可是不擇手段的對付中國

現在想要再打壓非拼音系統的漢語系統,白人種族真是用心良苦啊~~





寫程式的人都知道吧,

用中文很難寫程式, 中文有4萬個字碼, 字字不同,

英文只有26個字母, 可以組合成各種文意

以現有的數位科技而言, 中文是很難使用的, 而且儲存空間大了數倍,

中文是有文化的, 是富含哲理的, 但是就是不利於數位儲存,

現有的電腦中文系統則是因為有很多人在使用, 具有商業化的價值

否則沒人要做中文化的.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