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捷推2500吃到飽
我本身極少使用捷運
平時以機車或汽車代步
覺得2500有點貴
我認為1500較合理
要消滅部份機車族群
大眾交通工具一定親民
或者是社會福利的一種
我說完了
我去吃飯了
                                        
                “9成以上覺得貴才是正確”這論點我個人是覺得太高,如果一個價格9成以上人都嫌貴那成功率低。如果說3成貴、3成便宜、4成覺得還好,或許是比較安全的價格點。但就目前單月超過2500的比例來說,應該是99.9%都認為貴。那這價格一開始就不可行。政策是對的,價格是不合理。
講一下如果以這方案,我會訂的價格策略,雖然也未必合理。
採用人數與價格統計分布的概念座落在75~80%左右區間的價格(也就是約略高標的位置);定在這,前25%價格的人會覺得有賺一定買,70~75%的應該也會買;如果能吸引50~70之間的人也買,那北捷就賺到了。
那,大家會說這樣北捷不就賠這25%價格區間的人嗎?就統計來說,越接近中位數的量是越大,雖說價格25%,但實際人數比例可能只有10%。以其在意這10%的人不如吸引中位數的人多消費,或許65~75%價格區間的人數就已經超過前25%的總人數。
再來運輸量北捷能否承受?如果原先捷運族有40%的人購買吃到飽月票,假設因為吃到飽不用錢,這些人多坐平常的20%次數。這樣來說總運量應該是比現行多8%。多8%會影響流量嗎?這可能要問北捷;我猜應該是還不至於。
就吸引原先不搭捷運的人來看,開車原先成本多半比捷運高,會開車都有其需求因素。機車族的成本遠低於捷運;說要吸引很多人改搭捷運機率不高,除非包月價格低到破盤。說真的75%的訂價能吸引多少機車族我不確定;但訂在99.9%是很奇特的想法。
一開始訂便宜,如果量過多再以價制量比較是一般的作法;如果人數多了再降價,站在商業的立場上豈不少賺?避免虧損而降價只有在收支未達到平衡點時採取的措施;如果已經在營運平衡點上(先不算買地徵收、蓋新捷運的費用);那後面的都是賺的,根本不需要再降價了。試想;如果現在北捷的規模,突然有100個旅客進入免費搭乘,你覺得北捷會增加多少成本?如果不用為了這100旅客派專人服務、開專車、專用電梯;理論上所增加的成本是0。簡單的說,規模經濟下,每多增加一人的收益理論上遠大過成本上升;除非已經達到邊際效用轉折點。其實真的不用替北捷擔心價格訂太低會賠錢。因為你現在日流量再塞1萬人,它每天的營運成本也是這些,少1萬人成本也是這些,多來多賺不是挺好的嗎?
雖然不知道75%落在哪,但我會猜1700左右;這價格讓我覺得有點貴又不太貴;與一般中長程機車族約有500~700的價差。應該是個還不錯的甜蜜點。當然是希望越低越好,但太低也不切實際,應該說1700是剛好會讓我糾結的點~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