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公益廣告震撼全美 意想不到的結局讓你發毛!

影片:https://youtu.be/A8syQeFtBKc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執行長李開復在臉書分享了一則影片,寫道「你絕對猜不到這是一個什麼主題的公益廣告。」在他臉書上引起逾萬個分享。目前該影片在YouTube點閱人次也超過500萬,並在全美引起熱烈討論。

劇情簡介:
影片開頭是一位叫伊凡(Evan)的高中生,他在圖書館的桌上寫下「我很無聊」,不久後便有人在下面回應他「嘿,無聊的人,很高興認識你」,接著兩人開始在桌上以文字對話。

桌上的對話越來越多,伊凡想知道他的「圖書館筆友」是誰,於是試著在校園中尋找,也在網路社群中搜尋筆友的身影。之後到了學期尾聲,圖書館閉館,但伊凡並沒有放棄,他在紀念冊上用圖書館的留言字體,尋找與他以文字交談的那人,而那女孩隨即也認出了他的字跡與他相認。

影片到這裡為止看似是一段校園愛情故事,1分35秒後卻神轉折:


一個手中持槍的人突然出現在體育館門口,他扣上扳機,所有人驚慌地逃離現場,與原先營造的浪漫氛圍大有不同,令人不禁緊張起來。

這支影片其實是敘述美國校園槍擊案的發生,以及人們容易忽略身邊細節的問題。2012年12月14日在康乃狄克州新鎮(Newtown)的桑迪胡克小學(Sandy Hook Elementary School)發生槍擊案,一名年輕男子在開槍殺害20名兒童與6名成人。此影片就是由此槍擊案的被害者家屬所發起的組織「Sandy Hook Promise」拍攝的公益廣告。

影片最後的話亦發人省思,「當你看著伊凡,另一個學生正計畫著槍擊案並有徵兆顯現,但沒有人注意到。當你有注意到那些信號,槍擊暴力是可以被預防的。」

若再仔細看影片,會發現很多細節是被人們忽略的,這也是公益廣告所要傳達的想法,藉此讓民眾關心槍擊案,避免再度發生這樣的悲劇。





不過就算注意到了那些所謂的「徵兆」
又會有多少人去試圖關懷那個未來的加害者?
甚至,辨識出那些不尋常的跡象也絕非易事





AndersShadowkao wrote:
影片:https:...(恕刪)


搞到上學要疑神疑鬼去揪出可能的槍擊者還要不要唸書啊...
這是歧視性相當嚴重的廣告

動不動就把一些少數人當潛在槍擊犯來看

其實很多人只需要社會多一點關懷,父母多一點照顧,老師多一點關心,朋友多一點注意

世界會更美好

你認為他有問題,只是你沒有放下心中成見,應該要設身處地地用對方的角度來看










好啦我掰完了....

AndersShadowkao wrote:
又會有多少人去試圖關懷那個未來的加害者?
甚至,辨識出那些不尋常的跡象也絕非易事

smallbeetw wrote:
搞到上學要疑神疑鬼去揪出可能的槍擊者還要不要唸書啊...


這廣告是在宣導

注意!!你任何一位同學都可能是殺人魔!!

然後呢?殺人魔會因為你注意他就會收手嗎?不會~你只會更危險


基本上就是該讓殺人魔知道殺人必須償命

這樣他如果還敢動手的話~就算是關心也是改變不了什麼的
瘋狂就是做著一模一樣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卻期待著有所變化。 這就是瘋狂。

AndersShadowkao wrote:
影片:https:...(恕刪)


在台灣結局會更發毛
在台灣這位槍擊犯,法官認為是可以教化的
在台灣的殺人犯會知道他們是多麼幸福

會有人不斷幫他們爭取人權廢除死刑

如之前的鄭捷
是現行犯
當場被抓到
證據充足但廢死聯盟還是出來幫他爭取人權
要求廢除死刑判決

AndersShadowkao wrote:
影片:https:...(恕刪)


標準的 "事前豬一樣,事後諸葛亮"
Vanity is definitely my favorite Sin ~~~ "The Devil's Advocate" ~ John Milton
基本上就是該讓殺人魔知道殺人必須償命
這樣他如果還敢動手的話~就算是關心也是改變不了什麼的


美國大部份犯下大規模濫殺案的兇手 已不在乎自己生死
超過四成選擇自殺
美國校園槍擊案每年發生30-50例,看似很多
但美國校園大約有30%學生藥物濫用或酗酒等問題,這些都是隨時可能爆發的高危險群
這還沒算上美國校園大約有15%學生加入幫派,或少數學生加入的不知名邪教,又或者沒加入幫派或邪教,但遭這些組織威嚇勒索等,或其他方面比如家庭問題
總的來說,美國學生幾乎每三名中就有兩名,只差一個火花就能引爆

要人從細微徵兆找出可能爆發的兇案,想太多了
正常的廣告應該是:
伊凡終於認出了恐龍妹,然後開始假裝留言的不是自己。

不過以目前氣氛而言應該是:
伊凡終於認出了"他",然後兩人手牽手.....

這支廣告的主旨是:
槍手因為沒有得到伊凡的真愛,所以選擇報復社會?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