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國文文言文比例太高 台灣學生PISA閱讀落後
--
ptt很多人在討論,其中一篇就有提到: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03660976.A.2A0.html
我去查了一下,發現侯文詠書上真的有提到這件事。
http://zeupei.pixnet.net/blog/post/25457343
我有篇文章被收錄進國文教科書裡去了。那年我的孩子正好是第一屆讀到這篇文章的國三學生。他們班上的同學就對他說:
『你問你爸爸,他這一課到底要考什麽?』
我兒子跑回來問我。
我聽了差點沒昏倒。我最恨考試了,我記得自己自大學聯考(現在叫指考)之後,第一件是就是把論語、孟子這些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拿去燒掉。
『我真的不知道要考什麽耶……』我抓了抓頭,很尷尬地說。
『可是,』兒子著急地說:『你是作者啊。』
『我當初寫這篇文章,並不是爲了讓人拿來當考試題目的啊。』
我當然想不出什麽題目來。
後來學校真的以那個課文為範圍考了一次試。我突發奇想,請兒子把考卷拿回來讓我也考一考。不考還好,一考之下我發現題目還真是很難。寫完了試卷,對照答案,我竟只得到87分。兒子告訴我:
『爸,你這個成績拿到我們班上大概只能排第十三、四名。』
nightstick wrote:
向陽:國文文言文比...(恕刪)
侯文詠寫的是文言文嗎?
用這個當例子會不會剛好自曝其閱讀理解力的低落?
作者寫用自己文章出的語文考題也不會這不是新聞
剛好今年對岸的高考語文也有一例
出了題現代散文,最後問魚的眼睛裡閃光的意思
作者在微博上說他哪裡曉得....
在文學上這不是啥大事
讀者反應理論、詮釋理論、作者死亡論....都是在討論這個
簡單講就是作者雖然視作品的生母
但作品這個孩子還是要靠他怎樣憾事人互動
被世人理解,才得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而這時世人的腳色就更形重要,而非生母
語文考試未必是在考作者本意
而是一段文字放在特定脈絡下
讀者可以怎樣去理解感受、其理解感受的能力是否適當、有沒有好好開展(一般說來)
和作者心理怎麼想其實已經沒必然相關
我不反對增加點現代的東西
但是很多古文,如果可以用搭配白話翻譯的方式來教學生
其實還是該念的
詩經裡很多篇章、楚辭樂府裡的激昂情感奔流、諫逐客書、出師表、項羽本紀、唐宋散文...
他們的地位與內涵其實就算翻成英文、日文、火星文也不會降低太多
(其實日本高中生的語文課要念漢文的出師表。以前還是必修,現在不明)
用白話翻譯搭配損失的其實是文學性的美感、氣勢與模仿挪用的空間
但是都不給未來的孩子機會去接觸
損失的是我們的未來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