嘖嘖~~雖然早年台商去大陸結果吃悶虧的事情時有聞,不過在國外這樣搞,而且態度還這麼囂張....嘖嘖~~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這樣,也是有合作的很愉快的
轉自鏡報
------------------------------------------------------------------------------------------
中國大陸企業海外併購屢見不鮮,包括萬達、復星、安邦和中國海航被稱為中國併購「四大天團」,然而在中國銀監會強力調查下,僅剩復星還活躍。值此同時,台灣前監察院長陳履安次子陳宇銘在美創辦的線上旅遊網站公司Travana,卻被中國海航僅以2,750萬美元入股成為大股東,並派人進公司掌控,但才一年多,中國海航不履行合約注資,反而宣告Travana破產,強制清算。陳宇銘等小股東在美提出告訴自救。
「朋友說,我不是秀才遇到兵,而是遇到海盜。」51歲的陳宇銘透過視訊越洋接受本刊專訪,控訴中國海航集團(HNA Group Co.),入股他在美國舊金山創辦的線上旅遊公司Travana,成為持股8成的大股東。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7個月後,中國海航不僅未履行合約到位資金,反而宣告Travana倒閉,強制清算這家新創公司;且以陳宇銘為首的小股東自力救濟,向美國聯邦法院告詐欺、不履行合約權利,這是中國海航海外投資首宗因倒閉被告案例,連中國銀監會也在調查中。
其實,這宗商業糾紛的雙方都大有來頭。陳宇銘出身政治世家,他是前監察院長陳履安次子,前副總統陳誠之孫;遭控訴的中國海航集團是大陸「併購四大天團」之一,2017年《財富》雜誌世界500強排行,海航集團以530.353億美元營收,榮登170名。
陳宇銘在2015年11月先集資1,200萬美元買下旅遊網路技術平台Airfasttickets後,後來因擴展業務有資金需求,透過高盛香港公司,認識中國海航集團執行長譚向東,兩者成立新公司Travana。
「譚向東(中國海航集團執行長)在飯局上誇口海航有900億美元的對外投資部位,所以希望投資Travana2億美元,因為中國海航集團擁有旅館、航空等投資,未來可以和Travana整合。」陳宇銘回憶當時雙方合作的過程。
陳宇銘跟中國海航表明Travana只須要5,000萬美元資金,「但對方硬要投2億美元,我們也覺得很奇怪。」根據雙方簽約內容,中國海航資金按照公司績效分批到位,中國海航取得8成股權成了大股東,其他1成是員工認購、另1成股權則歸屬陳宇銘等創辦人。
中國海航第一輪,分兩次先給Travana共2,750萬美元資金,還派了一位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人石磊,擔任總裁兼財務長,陳宇銘則任執行長,Travana成了不折不扣「美皮中骨」的公司,而陳宇銘的惡夢才要開始
首先,石磊的行徑讓陳宇銘上了一場震撼教育。「在簽約前的協商過程中,他直接開口跟我要4%個人股份,簡直不可思議!」而當陳宇銘跟譚向東提及此事時,「我非常驚訝他的回應,不僅若無其事,還建議我把個人1%的股權給石磊。」但陳宇銘未應允。
「更離譜的是,王磊進公司後對員工說這是譚向東給他的禮物;還要員工想想,為什麼他有大辦公室,而員工是坐在外面的小辦公室。」小股東在起訴狀指控王磊不適格行為,雙方在磨合期就產生嫌隙。
「譚向東曾經對我說過,Jason(陳宇銘英文名)你唯一不好的就是沒跟中國地氣接上。但我自己知道不可能這樣做事。」陳宇銘自剖心境:「真的是上了一堂課!」
2016年7月,在陳宇銘找來全美線上旅遊網站的頂尖團隊努力子下,Travana推出線上旅遊網站Janbala.com,整合中國海航原有的航空、旅遊資源外,也結合公益提供特製行程,「中國海航與我們雙方目標,是2、3年間做到全球前6大旅遊網站。」陳宇銘表示。
就在陳宇銘想大展身手之際,未料投資不到一年的中國海航卻突然翻臉,「他們在網站成立後就取消行銷預算,網站上線4個月,公司營運才剛上軌道,竟然要求我裁員約1/4員工。」
面對劇變,陳宇銘急得找中國海航高層溝通,2017年2月14日,他終於跟譚向東見上一面,結果換來的是一句:「沒有達到營運目標,是否要走人?」雙方正式撕破臉。
「3月15日,石磊叫我進公司,照著資產清算公司Sherwood Partners給的文件宣讀,如果不照念就要告我。當天我被解職,沒有資遣費,海內外約100多名員工也失業了,當中有幾個是即將迎接新生命的家庭。」陳宇銘描述當天公司宣告結束情景,「把Travana改成牛肉麵店或其他人來經營都可以,但不能亂來,至少公司重整和開除執行長總要經過董事會開會同意。」
海航強勢解除陳宇銘執行長一職,並請Sherwood Partners公司進行資產清算;宣布終止所有員工合約。個月17時間,中國海航僅到位資金2,750萬美元,就讓一家美國新創公司宣告破產。
「譚向東曾經對我說過,Jason(陳宇銘英文名)你唯一不好的就是沒跟中國地氣接上。但我自己知道不可能這樣做事。」陳宇銘自剖心境:「真的是上了一堂課!」這場官司還在持續進行中,上千萬美元學費的一堂課,真是昂貴!
陳宇銘小檔案
•出生:1967年
•學歷:哈佛大學法學博士、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財務學士及理工學院電腦學士雙學位
•經歷:Travana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格羅兄弟航空公司(Groen Brothers Aviation)執行長、Pioneer Oil財務長、化育基金會執行總監
•家庭:已婚育有2子1女,定居美國北加州
arafinwe wrote:
看來你是真的有閱讀...(恕刪)
你才有閱讀障礙,自己貼的新聞也不看清楚。
"海航強勢解除陳宇銘執行長一職,並請Sherwood Partners公司進行資產清算;宣布終止所有員工合約。個月17時間,中國海航僅到位資金2,750萬美元"
再跟你說,2017年7月陳申請非自願破產,
向法院遞狀申請查破產程序,
美國法院文件顯示,公司只剩350萬美刀現金,
我就問陳把2000多萬美刀花到哪裡去了,
是美刀不是台幣,別把大陸人都當"盤子"了。
而且陳以為自己開的trivago,
是Travana好嗎,夢都還沒醒哩,
一個沒名氣的普通網路公司,能有技術轉移?
說難聽的,這2000萬美刀,
到矽谷用100萬刀投20新創,可能還有點價值,
投給陳就是石沉大海。
arafinwe wrote:
礙優~~惱羞成怒了...(恕刪)
你以為哩,2750萬美刀不是投資,
去矽谷看看誰給你2000萬美刀玩。
被騙還不撤資嗎,不然用美刀燒空氣嗎,
給你兩年還做不起來,那要給你多久時間,
郭董6000萬台幣就撤資了,海航可是2000萬美刀才走的。
-------------------------------------------
翟本喬還記得吧,來個新聞重溫,也是鏡傳媒


順便把腦子也清醒一下。
【鏡傳媒報導】「翟神」翟本喬創業三年、原本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也投資的和沛科技,2017年開工首日,驚傳裁員八成,向網路科技業投下震撼彈!鴻海集團投入和沛科技約6600萬元,為何在兩年後壯士斷腕?
有「翟神」稱號的知名科技人翟本喬,驚傳在2017年第一個上班日,向他一手創立的和沛科技公司員工宣布大規模裁員八成,且薪水只發到當天,不僅讓120名員工震驚,更震撼網路科技業。
消息一出,和沛科技雖然第一時間證實裁員消息,但詳情僅以「稍晚會由翟本喬在臉書對外說明」回應。同時,深受鄉民擁戴的他,個人臉書湧入不少溫暖留言為他加油打氣。
直到凌晨12點半,翟本喬在臉書上發表約五百字貼文:「這次由於合作夥伴針對市場前景改變了產品規劃,所以我們也需要作出對應的調整,關掉了一個還沒公開的公有雲平台。」
不過,翟本喬指出,已經有很多客戶採用的雲端儲存產品線,仍會繼續維持足夠的同事進行研發、銷售及維護服務。「我們仍有足夠的資金持續經營這個產品團隊,我們的資遣人數也不會違反法令。」
「和沛科技沒有外傳的一百二十位員工那麼多。」但對於裁員人數和比率,翟本喬未予證實,僅表示「對於離職的同仁我們都會以最大的努力作最妥善的安排。」
業界普遍認為,翟本喬遲遲做不出成績,鐵血務實的郭台銘選擇壯士斷腕,讓和沛科技在元旦過後即宣告大裁員。知情人士透露:「上次董事會要求翟本喬裁一半員工,他不肯,現在更慘,老郭不給錢了。」
郭台銘透過鴻海集團旗下鴻佰科技、鴻揚創投,投資和沛科技約6600萬元,兩年就已燒完。據了解,在這之前,翟本喬服務十年的台達電在雲端事業燒了不少錢、廣達旗下的創投也投資翟本喬發展雲端服務也受傷。
現在50歲的翟本喬,三年前創立和沛科技,主要做雲端儲存解決方案、管理系統和節能資料中心設計服務。在創業之前,翟本喬最為人熟知的事蹟是「Google第一個硬體工程師」。
翟本喬在2003年進入Google,當年Google兩百多個軟體工程師,他是第一個硬體工程師,帶領團隊改良伺服器電源架構,一年省下一億多美元的電費。2010年翟本喬返台,想為在雲端產業落後的台灣做點事,並進入台達電子雲端技術中心。
但到了2013年,台達電二代接班,調整營運策略,決定專注本業、要收掉雲端事業,但翟本喬認為雲端有未來性,決定自行創業,帶領研發團隊自立門戶,成立和沛科技,當時他已47歲。
據了解,2013年5月成立的和沛科技,創業一年就已撐不下去,當時翟本喬為了籌資,想和郭台銘合作,透過中間友人牽線,與鴻海集團的十一大戰將之一,現任樺漢董事長吳惠鋒見面洽談合作。
留美且在美國工作過的吳惠鋒,當時在鴻海集團負責伺服器和雲端事業,和同樣從美返台的翟本喬多次溝通,曾委婉告知翟本喬:「鴻海與和沛科技的DNA不同。」但當時和沛科技面臨資金緊迫,對翟本喬而言,必須抓住鴻海這一線生機和希望。
知情人士指出,鴻海向來的併購作風是要「占大股」,也就是股權過半,但翟本喬認為,「若鴻海占大股,和沛會散掉」;對吳惠鋒而言,「若公司經營團隊占大股,那麼,和沛的成敗就不是鴻海的壓力」。兩相權衡下,鴻海集團在2014年10月決定入股和沛科技40%股權、約6600萬元,罕見地當起小股東。
據了解,鴻海決定投資和沛科技之後,吳惠鋒曾前往和沛科技實地勘察,卻發現公司裡沒有任何一名財會人員,而是由工程師兼任財會,當時他便預見和沛仍受限於新創公司的經營模式,前景恐不甚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