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連結
台灣外交部除了要求民間團體參加國際交流活動,避免使用Chinese Taipei(中華台北)以免被對岸乘機宣傳為「中國台北」外,國防部近日發表報告,要求凡提起對岸,一律用「中國」名之,創下軍方相關單位首例。
日前外交部除了在數位外交上有所突破,將外館的臉書改為「Taiwan」,外交部發言人李憲章說,因近來對岸打壓日急,於是主動邀集各部會研商訂定「處理原則」,作為民間團體參考應處的準則。外交部要求民間團體出席國際場合,應優先使用「中華民國」或「中華民國(台灣)」,若國名不被接受,也可使用「台灣」,絕不接受「台灣,中國的一省」、「台灣,中國」、「台北,中國」。假設協調不成,可建議用都市或團體名稱,至於Chinese Taipei,易被扭曲為中國台北,應盡量避免使用。
此外,根據聯合報報導,國防部出資成立的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由國防部前部長馮世寬擔任董事長,陸委會前副主委林正義擔任執行長。近日發表三份年度評估報告,題目分別為「國防科技趨勢」、「中共政軍發展」、「印太區域安全」,報告中內文一律稱對岸為「中國」,打破以往軍方所有對外發表文字一律使用「中國大陸」或「中共」的尺度。
報告中也有政府不再對中國式弱的主張,如「民進黨政府上台以來,秉持『善意不變、承諾不變,不會走回對抗的老路,但也不會在壓力下屈服』之立場,但仍面對中國龐大且持續之政軍威脅」,或中國藉由台灣2018年選舉,試驗利用假消息施行政治干預,未來可能干預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並進一步染指印太區域的民主體制。因此台美合作反制中國假消息,實為迫切安全需求。
國防科技方面,報告也寫道,台灣應推動國造的潛艦所或技術,和美國組成潛艦出口同盟。此外如F-16等美製武器,部分晶片已停產,台灣業者可利用舊式八吋晶圓機台的閒置產能,生產高價軍規晶片,補充全球機隊零件替換所需,並兼顧安全合作的雙贏效應。
好像沒什麼差耶,中共、中國大陸、中國只是稱謂上的差別吧
ak imo wrote:
好像沒什麼差耶,中共、中國大陸、中國只是稱謂上的差別吧
國防部的智庫, 改稱中國大陸或中共為中國, 是一種政治表態, 而非實質有什麼改變.
在台灣民主化過程, 有人稱為漸進式台獨, 也有人稱其為借殼上市(中華民國國號), 目前看起來, 事實也是如此.
歷經數次修憲, 台灣政體與原本憲法, 已經迥然不同. 民主化後, 經過數次政黨輪替,中華民國已經從蔣氏政權, 和平演變為2300萬人的國家.
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 是69年來的東亞現實. 台灣內部統獨之爭, 日趨和緩, 選舉時, 多是各黨對華外交或經濟政策的不同.
美中建交以後, 台美中三方, 的確存在國際默契, 以歷年關係看來, 變更國號大抵是紅線. 北京將目前台灣定位為尚未台獨, 可能有其國內文宣的必要性.
這些需讓時間解決, 也急不來. 坦白講, 美國居於關鍵因素. 就台方而言, 擁有實際獨立的好處, 改名並不迫切. 對中方而言, 破壞國際均衡, 容易陷入大國之間的衝突, 也不見得更好.
台灣是美國在西太平洋戰略布局, 不可或缺的一環. 事實上台灣對美軍購, 主導權在美國的規劃, 賣得多賣得少, 是當成美中關係的一張牌. 數十年來, 賣多少賣快賣慢, 不影響美國阻止中國併吞台灣.
對台灣內部而言, 中間選民早已看穿這一點, 對所謂統獨雙方, 少數基於理念或其他目地, 街頭過於激烈的表現, 一般輕鬆看過, 視為戲劇表演. 對一些政論節目某些來賓, 激情煽動的言論, 無動於衷, 反正是廣告嘛.
對於中國藉由各種方式, 對台文攻武嚇、機艦繞台、散播反獨、散播反美、散播反日. 這些老戲碼, 持續數十年, 免疫的人越來越多, 多到30歲以下的年輕人, 都看了頗為厭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