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 灌輸台獨!108新課綱上路 專家批3處刻意去中國化

高一歷史 灌輸台獨!108新課綱上路 專家批3處刻意去中國化
04:102019/08/31 中國時報 簡立欣

詳細點我

108新課綱上路,不滿新學期高一歷史課本充滿「台灣地位未定論」,以多元文化或海洋文化之名矮化中華文化主體地位,由嘉義大學教授吳昆財等專家學者發起的「新三自運動」(歷史「自己救、自己寫、自己教」)選擇周五(30日)全國國高中開學日,再度召開記者會痛批。

不符台灣史實 影響400萬人

吳昆財表示高一新生要用的108年歷史教科書有三處刻意去中國化,不符合真實的台灣史,一本教科書用10年,影響400萬人,目前去中國化歷史課本根本是「台獨建國工程」,呼籲所有熱愛中華文化的人一起來面對這個問題。

吳昆財說,108課綱歷史教科書「民族上去中國」,用南島語族取代中華民族;文化上去中國中心論,用多元文化取代中華文化,把中華文化降為跟東洋、西洋和其他外來文化同等地位;國家治理上否認中華民國治理台灣的基礎。

吳昆財說,今年大陸也在改革歷史教育,主旨是「天人物我」4個字,把「我」放最後面;巧的是台灣新課綱也有4字宗旨「適性揚才」,把「我」放在最前面,也就是「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兩岸學子的教育改革實驗,未來幾年就可以比出高下

灌輸錯誤思想 刪去三民主義

他表示,歷史是勝利者寫的,對抗不義政權的方法就是奪回政權,呼籲所有在野的總統參選人對歷史新課本表態,這是國家領導人不能迴避的教育政策。

藍天行動聯盟主席武之璋說,民進黨用教條式、宗教式灌輸錯誤思想,有一次一位很有名的綠教授大談南島語系,他反問:「如果你身上真的流著百分之百的南島語系血液,你會講幾句南島語系的話?你過不過南島語系的節慶?你有幾個南島語系親戚?如果都沒有,南島語系跟你有甚麼關係?」獨派理論站不住腳,但其他聲音沒有機會辯論,因為教育、課本和媒體等意識形態工具都是獨派掌握。

康軒沒有明鄭 視清外來政權

台師大東亞系退休教授潘朝陽表示,30年來台獨教育,非常成功地把台灣人從中華民族變成台灣民族;明年大選如果藍營沒辦法贏,就證明成功的「教育台獨」可以成為「法理台獨」的基礎。「台獨教育」還以公民科、地理科為「側翼」,刪去三民主義與儒家倫理,讓台灣人沒有靈魂;國中地理課本把「一帶一路」貶為中國「霸權」,下價值判斷;康軒版國中歷史課本居然沒有「明鄭」,還使用清「帝國」字眼,表示把清朝視為荷蘭、西班牙一樣的外來政權。

老師搖頭 歷史課本反中媚日
國教院重申新課綱未去中

=====分隔線====

詳細按我

選圖偏頗? 林奕華:教科書竟成為民進黨文宣
2019-08-16 11:09聯合報系攝影中心 記者林伯東╱即時報導

高一歷史 灌輸台獨!108新課綱上路 專家批3處刻意去中國化
擔任立委不到一屆的行政院發言人Kolas Yotaka名列爭取原民權益的篇章。記者林伯東/翻攝

高一歷史 灌輸台獨!108新課綱上路 專家批3處刻意去中國化
2019年行政院長交接。記者林伯東/翻攝

=====歷史....我執政、要怎樣兒寫....管得著嗎??=====真正是少見多怪????

高一歷史 灌輸台獨!108新課綱上路 專家批3處刻意去中國化
king97878 wrote:
高一歷史 灌輸台獨!108...(恕刪)



洗腦 喔不 教育要從根本做起,省吃儉用也要把孩子送出去
可恥的政黨,為了政治利益,不惜扭曲事實,
中華民國的人民哪時候100%流有南島(原住民)血統了?
好奇怪喔

既然台灣人不是中國人

為何不能去中國化?
ho520 wrote: 好奇怪喔

既然台灣人不是中國人

為何不能去中國化?

那你怎麼還在寫中文?
emeryville wrote:
那你怎麼還在寫中文?...(恕刪)


既然這樣,你也跟影片一樣表演一下

中國人不是嗎?

ho520 wrote:
好奇怪喔

既然台灣...(恕刪)

大部分台灣人都是來自中國大陸,身上流著中華民族的血液!

拜著關公、媽祖、月老、玉皇大帝...的中國神明!

吃著春卷、水餃、包子、饅頭、麻婆豆腐..的中國料理跟飲食!

蔡英文、蘇貞昌、賴清德、林非凡..還有大部分人都有個中國姓氏!

台灣人哪裡不是中國人?

還有看看你錢包裡的鈔票,上面印的國名叫做中華民國!
andy0617 wrote:
可恥的政黨,為了政治...

中華民國的人民哪時候100%流有南島(原住民)血統了?(恕刪)


....咱們的原住民,應該有"南島語族"....的血統....

例如:..

姓氏堂號對照表http://www.ldk.org.tw/SINTUN.HTM

01.陳氏堂號:穎川、汝南、下邳、廣陵、河南〔郡號〕、德星、德聚、繩武等。有因音誤而姓田。

02.林氏堂號:西河、南安﹝郡號﹞、問禮、忠孝、永澤、林本、善慶、崇本。

03.黃氏堂號:江夏、爍陽、安定、房陵、漢東、上谷、譙郡﹝郡號﹞、紫雲、種德、燕山。

04.張氏堂號: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鍵爲、沛國、梁國、中山、汲郡、河內、高平﹝郡號﹞、百忍、金鑒。 張良本姓姬,因避秦改姓張。元朝時上杭簡德潤入贅南靖張進興寡媳,後代雖仍姓簡,但代代供奉張公夫婦,在大寮鄉的一房改姓張簡,故誤以爲張廖簡同宗。

05.李氏堂號:隴西﹝郡號﹞、燕樓。 有一說謂﹕族人本姓理因避難以李子果腹倖免於難,仍更姓爲李。唐有安姓因不恥安祿山而改姓李,也有因賜姓而姓李。明朝時,也有人不恥李自成而復姓理。

06.王氏堂號:太原、琅邪、北海、陳留、東海、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郡號﹞、三槐。 唐節度使王潮之後人王念七、念八居詔安,念八辭世將王先益交由忠信撫養,王之子孫是爲才遊(中間的方改爲才),堂號爲﹝原平堂---太原十廣平﹞,但文革後又改爲姓王。

07.吳氏堂號:延淩、渤海、濮陽﹝郡號﹞、讓德、種德。

08.劉氏堂號: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南﹝郡號﹞、黎照、德馨。 劉氏冬帝堯陶唐氏之後,受對於劉﹝地在今河北唐縣﹞,子孫劉累能擾龍﹝養獸專家﹞,在周封爲杜伯,又稱唐杜氏 (劉唐杜)。杜伯之子隰叔奔晉爲士師,曾孫士會食采邑于範(即今山東范縣),其他子孫居隨地,故又爲范氏、隨氏。漢朝劉邦曾賜姓劉,如匈奴休屠王的太子金日磾。宋時,唐尚書劉文靜之後,劉恒因父遇禍,自幼就養于侯、林二家,後改姓侯氏,是爲南安侯林鄉開基祖,此派劉、侯同宗。臺灣嘉義市有劉唐杜范金侯留錢姓宗親會 (金、錢氏堂號爲彭城)

09.蔡氏堂號:濟陽﹝郡號)。

10.楊氏堂號:弘農、天水﹝郡號﹞、四知、棲霞。

11.許氏堂號:高陽、汝南﹝郡號﹞、長興。

12.鄭氏堂號:滎陽﹝郡號﹞。

13.謝氏堂號:陳留、會稽﹝郡號﹞、東山、寶樹。

14.郭氏堂號:太原、華陰、馮翊﹝郡號﹞、汾陽。

15.洪氏堂號:敦煌、豫章、宣城﹝郡號﹞、六桂。

16.丘氏堂號:河南。吳興、扶風、﹝郡號﹞、敦睦。雍正下令諱孔丘,故丘姓改邱。

17.曾氏堂號:魯國、廬陵、武城﹝郡號﹞、三省。

18.廖氏堂號:汝南、鉅鹿、武威﹝郡號﹞、清武、崇遠、垂裕、承佑。 張元子入贅廖三九而姓廖,堂號改爲清武堂,是爲廖皮張骨,生爲廖家人,死爲張家鬼。六世孫廖日享因啃雞頭弄汙所借衣服,遺命子孫不食雞頭。

19.賴氏堂號:穎川、松陽、西川、南康、河南﹝郡號﹞。 賴羅傅本都發源于中原,楚靈王滅賴國後,不少賴氏子孫逃亡湖北襄陽避難或投靠羅傅二姓,並改賴姓爲羅姓或傅姓,以避楚靈王追殺,經過數代之後.子孫衆多,誰是真羅或假羅,誰是真傅或假傅,已經混淆不清,故三姓相議,互不通婚,以示有血緣之親。

20.徐氏堂號:東海、高平、東莞、琅琊、滌陽﹝郡號﹞。

21.周氏堂號:汝南、廬江、尋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武功(郡號.元朝前姓蘇)、篤佑、愛蓮。

22.葉氏堂號:南陽、下邳﹝郡號﹞o

23.蘇氏堂號:武功、扶風、藍田、洛陽﹝郡號﹞、澄海。部份蘇姓人士在元代爲避禍,有的改姓周,有的改姓連,但大多數的蘇姓並未改姓:改姓後的周與連,爲表示不忘本,把蘇姓的武功郡號冠在姓氏上面,目的爲清周(汝南周)或清連(上黨連)有所區別。

24.莊氏堂號:天水、會稽、東海﹝郡號﹞、錦繡。

25.江氏堂號:濟陽、淮陽﹝郡號﹞、六桂。

26.呂氏堂號:河東、東平﹝郡號﹞、東萊、著存。

27.何氏堂號:廬江、東海、陳郡﹝郡號﹞

28.羅氏堂號:豫章、長沙〔郡號﹞o

29.高氏堂號:京兆、渤海、漁陽、遼東、廣陵、河南﹝郡號﹞。

30.蕭氏堂號:蘭陵、廣陵﹝郡號﹞、芳遠。 南齊武帝時,蕭子響謀反被改姓蛸。漳州蕭昭元入贅葉家(但葉家先入贅鍾家),昭元育三子,一承鍾塚,一承葉塚,一承蕭塚。

31.潘氏堂號:榮陽、廣宗、河.河南﹝郡號﹞o 有潘氏因打賭見輸改姓鄭。

32.朱氏堂號:沛國、吳郡、河南(郡號)、鳳陽。明太祖朱元璋曾賜姓。邾爲減筆而改姓朱。

33.簡氏堂號:范陽、涿郡(郡號)、追來、溯源、孝思。

34.鍾氏堂號:穎川(郡號)。鍾離減字爲鍾。也有因筆誤而爲鐘。

35.彭氏堂號:淮陽、隴西、宜春(郡號)o

36.遊氏堂號:馮翊、廣平﹝郡號﹞、立雪、盛蘭、東興。 福建龍岩遊姓子孫,有一次到祖居洪源謁祖,因祭祀的事與祖居族親起衝突,大家不歡而散,竟然就改姓尤。另有遊姓族人不滿祖産分配不公,將一子從母姓沈,一子改姓尤,但堂號仍爲〔廣平﹞

37.詹氏堂號:河間、渤海﹝郡號﹞、繼述。

38.胡氏堂號:安定、新蔡〔郡號﹞o

39.施氏堂號:吳興﹝郡號﹞、臨濮、錢江、潯海。

40.沈氏堂號:吳興﹝郡號﹞o

41.余氏堂號:下邳、吳興、高陽(郡號﹞、風采、武溪。

42.趙氏堂號:天水、南陽、金城、下邳、穎川﹝郡號﹞。

43.盧氏堂號:范陽﹝郡號﹞o

44.梁氏堂號:安定、天水、河一、河南﹝郡號﹞、梅鏡o

45.顔氏堂號:魯國、琅琊﹝郡號﹞。

46.柯氏堂號:濟陽、錢塘、齊郡﹝郡號﹞、瑞鵲。

47.孫氏堂擁:樂安、東莞約、吳郡、太原﹝郡號﹞。

48.魏氏堂號:鉅鹿、任城〔郡號〕。

49.翁氏堂號:鹽官、錢塘(郡號)。宋初,傳至翁幹度,長子處厚,分姓洪,次子處恭,分姓江,三子處易,仍姓翁,四子處樸,分姓方:五子處廉,分姓龔,;六子處休,分姓汪。兄弟六人, 先後進士及第,時有﹝六桂聯芳﹞之譽,甫田建有祖祠一座,稱﹝六桂堂﹞o

50.戴氏堂號:礁國、廣陵、濟會、清河〔郡號〕、注禮。

51.范氏堂號:高平﹝郡號﹞。 范法澄遷廣東陸豐侖嶺鄉另立爲一世祖。清初,法澄之後范文質,因後父姓姜,臨終遺命他的子孫以范姜爲姓。

52.宋氏堂號:京兆、西河、廣平、敦煌、河南、扶風﹝郡號﹞o

53.方氏堂號:河南﹝郡號﹞、六桂。

54.鄧氏堂號:南陽、安定﹝郡號﹞、高密。 《寧都宣城鄧氏初修族譜》中記載,其始祖李從鎰,系南唐後主李煜(南唐元宗李璟六子,原名李從嘉)同母弟,封王于鄧,作帥宣城。宋平江南以後,從鎰之子衡易姓鄧以存祀事,避居新淦之桃溪村,子孫散居寧國、宣城各地。在宋之後的鄧姓族人中,有一部分當是李後主的八弟李從鎰的子孫後代。

55.杜氏堂號:京兆、漢陽、南陽﹝郡號﹞o

56.傅氏堂號:清河、北地﹝郡號﹞、雙鳳。

57.侯氏堂號:上穀﹝郡號﹞。

58.曹氏堂號:礁國、彭城、高平、鉅野﹝郡號﹞。

59.溫氏堂號:太原、汲郡、清河﹝郡號﹞。

60.薛氏堂號:河東、新蔡、沛國、高平﹝郡號﹞。

61.丁氏堂號:濟陽〔郡號丁。

62.馬氏堂號:扶風﹝郡號﹞。

63.蔣氏堂號:樂安﹝郡號﹞。

64.唐氏堂號:晉陽、北海、魯國國﹝郡號﹞o

65.卓氏堂號:西河、南陽〔郡號﹞。

66.藍氏堂號:汝南、中山、東莞﹝郡號﹞。有因筆誤改姓籃。

67.馮氏堂號:始平、杜陵、長樂、穎川、上黨、京兆、弘農、河間﹝郡號﹞。W

68.姚氏堂號:吳興、南安(郡號﹞o

69.石氏堂號:武威、渤海﹝郡號﹞、三典。

70.董氏堂號:隴西、濟陰﹝郡號﹞o

71.紀氏堂號:平陽、高陽、天水﹝郡號﹞o

72.歐氏堂號:平陽﹝郡號﹞

73.程氏堂號:安平、廣平﹝郡號﹞。

74.連氏堂號:上黨、武功(元朝前原姓蘇)﹝郡號﹞o

75.古氏堂號:新安﹝郡號﹞、國寶。

76.汪氏堂號:平陽﹝郡號﹞、六桂。

77.湯氏堂號:中山、范陽﹝郡號﹞。

78.姜氏堂號:天水〔郡號﹞、龍泰。

79.田氏堂號:北平、雁明、﹝郡號﹞、紫荊。

80.康氏堂號:京兆、東平、會稽﹝郡號﹞

81.鄒氏堂號:范陽﹝郡號﹞

82.白氏堂號:南陽﹝郡號﹞、香山。

83.塗氏堂號:豫章、南昌﹝郡號﹞、五桂。屏東縣佳冬鄉六根村冬根路有戶人家堂號﹝三五堂﹞,三合院內住著姓曾和姓塗的人家。他們來台的第四代祖先有兩姊妹感情很好,分別嫁給曾和姓塗的男子,曾姓的堂號是三省,塗姓五桂堂,兩家人住在一起,堂號就改爲﹝三五堂﹞。有因筆誤而改姓凃。

84.尤氏堂號:吳興〔郡號〕o 尤氏姓源,系出沈氏:五代時,王審知據閩,閩人姓沈的,避審音,放水改爲尤氏。

85.巫氏堂號:平陽﹝郡號﹞、忠孝。

86.韓氏堂號:穎川、南陽﹝郡號﹞o

87.龔氏堂號:武陵〔郡號〕、六桂。 (洪、江、翁、方、龔、汪)

88.嚴氏堂號:天水、馮翊、華陰﹝郡號﹞。

89.袁氏堂號:汝南、陳留、彭城〔郡號〕

90.鐘氏因﹝鍾﹞筆誤

91.黎氏堂號:京兆、九真、載酒、宋城﹝郡號﹞。

92.金氏堂號:彭城、京兆〔郡號﹞o

93.阮氏堂號:陳留〔郡號﹞、常興。

94.陸氏堂號:河南、平原、河內、吳郡〔郡號﹞o

95.倪氏堂號:千乘﹝郡號﹞o

96.夏氏堂號:會稽〔郡號﹞o

97.童氏堂號:雁門、渤海﹝郡號﹞

98.邵氏堂號:博陵﹝郡號﹞。

99.柳氏堂號:河東﹝郡號﹞、仰峰。

100.錢氏堂號:彭城、下邳、吳興﹝郡號﹞o


=====
01.陳氏堂號:穎川、汝南、下邳、廣陵、河南〔郡號〕、德星、德聚、繩武等。有因音誤而姓田。

09.蔡氏堂號:濟陽﹝郡號)。

清楚了....還在南島語族???

eric1202 wrote:
大部分台灣人都是來自...(恕刪)


那你應該會唱這個歌吧,中國人應該會的阿!!

中國人不是嗎??

有孩子嗎?應該也會唱吧

emeryville wrote:
那你怎麼還在寫中文?


你可以不用學我用漢字啊,自己去發明純中國字

日本也用漢字,日本人是中國人?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