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蔡英文論文一些技術性疑點的反證

雖然明知寫這種東西一定會被轟到臭頭,但實在看不下去這麼多人不查證就發表意見的亂象。

所以,以下針對目前關於這件事的諸多質疑中,一些可以在網路上馬上找到反證的,提供一些參考資料。

所謂反證的意思,並非完全推翻這些質疑,而是說這些質疑並不能直接推論出他們想要的結果。如果學過邏輯,應該知道我在講什麼。

比方說,徐博士認為論文中有雙邊對齊的格式,而這種格式只有電腦軟體才能辦到,而當年沒有電腦文書軟體,所以這份論文不是當年寫出來的,而事後來製造的。

但LSE有一份1984年交館的博士論文(見下文說明),就有雙邊對齊的格式,所以,並不能因為有雙邊對齊格式便推論這不是當年寫出來的論文。

比方說,所有博士生都必須再拿到學位當年把論文交給圖書館,才能拿到學位。

當然大多數都是如此,但倫敦大學也有其他博士生,並非在拿到學位當年就交論文給圖書館,或是圖書館並沒有在當年收到論文並登錄館藏,但一樣是當年度拿到學位。至少在LSE圖書館網頁上就查得到兩份這樣的論文(見下文說明)。所以,蔡英文並非唯一拿到學位後卻在圖書館找不到論文的博士。

諸如此類,並非因為有其他論文也有雙邊對齊格式,或因為有其他博士也曾經在圖書館找不到自己的論文館藏,就證明蔡英文的論文、學位沒問題,而是邏輯上來講,既然蔡英文的論文不是唯一的例子,就不能光憑這些疑點斷定蔡英文學位、論文有問題。

以下就來說明我查到的資料:

第一,1984年論文可以雙邊對齊,雙邊對齊並非電腦排版軟體專有功能。
徐博士說,在讀後感(下)篇中是這麼寫的:

15. 關於論文內容文字的排列,我個人覺得有問題:

此論文的大部分(共334頁)都使用了Word Processing 的軟體應用排版(Justify Format鍵)。兩邊的距離和每一行的行距是整齊的,每一段文字(paragraph)看起來都是一塊塊方的格(如下面例子)雙邊整齊,應當是Word或類似軟體的排版。

(下略)

為什麼在這裡提出這些內容文字排版的問題呢?因為這與輸打論文的年代是有絕對關聯性的。

16.本篇論文的排列呈現的方式:

論文的排列呈現大部分(90%)是屬於後者 Word Justified Format,電腦排版雙邊整齊一致,應用了Word 裡面的 Justify Format 鍵,空格間用軟體計算,所以每一段(paragraph margin)整齊,這是不是80年代用打字機辦得到的?有待專家去查證,它究竟是打字機打的論文,還是Word Processor處理的?


這一點質疑很重要,因為如果能證明這份論文是用電腦排版,那大概就差不多了。

但可惜的是,同樣是1984年LSE的博士論文,Morris, Timothy (1984) The 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of national negotiating machinery in the London Clearing Banks. PhD thesis,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SE).,卻正好反駁了徐博士的這個推論。

這份論文在LSE的論文查詢網上可以找得到,而且可以下載全文,各位柯南可以自己去找來看,網址如下:

LSE登錄頁面:http://etheses.lse.ac.uk/77/
論文全文下載頁面(PDF):etheses.lse.ac.uk/77/1/Morris_The_establishment_and_operation_of_national_negotiating_machinery_in_the_London_clearing_banks.pdf

1. LSE網頁顯示這是1984年的論文。

2. 內頁編排方式正好就是徐博士質疑的雙邊對齊,每一段看起來都是一塊塊的方格。

所以,或者1984年打字機的內頁編排功能可以做到徐博士以為是「電腦排版」的格式,或者1984年已經有電腦排版,那就不能以「看起來像是電腦排版」作為辨別論文是否寫於1984年的依據。

當然,除非這份論文也是多年後才以電腦重新編排後補交的論文。那就恭喜各位柯南,又多了一項要去破解的謎題。

不過這恐怕有點難,因為在LSE圖書館網頁上,已經清楚註明這份論文是在1984年登錄的(Creation Date 1984):
https://librarysearch.lse.ac.uk/primo-explore/fulldisplay?docid=TN_proquest1821793266&context=PC&vid=44LSE_VU1⟪=en_US&search_scope=CSCOP_ALL&adaptor=primo_central_multiple_fe =default_tab&query=any,contains,The%20establishment%20and%20operation%20of%20national%20negotiating%20machinery%20in%20the%20London%20Clearing%20Banks

另一份1984年論文也是如此:
http://etheses.lse.ac.uk/651/1/Abdallaoui.pdf

第二,也有其他博士拿到學位卻沒有馬上繳交論文給圖書館。
根據LSE圖書館的網頁,倫敦大學有一位Ed. Whitcomb(Edward Whitcomb)是在1970年拿到學位,但圖書館直到九年後的1979年才登錄他的論文。

https://librarysearch.lse.ac.uk/primo-explore/fulldisplay?vid=44LSE_VU1&search_scope=LSCOP_LOCAL =default_tab&docid=44LSE_ALMA_DS21106331310002021⟪=en_US&context=L&adaptor=Local%20Search%20Engine&query=any,contains,Thesis%20PhD%20London&offset=0

在最上面的作者名下方、在底下Detalis的Publisher和Dissertation Note三處都載明他是在1970年拿到學位,但在Details的Creation Date則載明這份論文是在1979年登錄館藏。

換句話說,從1970到1979這九年間,如果這位仁兄要去選總統,他的政敵可以拿他沒有論文這件事來攻擊他學位造假,幸好他沒從政。

LSE或倫敦大學在1979年收錄了他補繳的論文,此後四十年,同行對他的LSE博士學位和論文看起來一直都很信任,他還在三所大學任教過。

介紹:http://reviewcanada.ca/magazine/contributors/edward-whitcomb/

最妙的是,當年是Duke University出版了他的博士論文,然後這位仁兄把這本已經印成書的論文送去LSE補繳。

Duke Univ.出版的博論:
https://www.amazon.com/Napoleons-Diplomatic-Service-Edward-Whitcomb/dp/082230421X

請比較Amazon網頁上的ISBN條碼和LSE圖書館網頁中Identifier一欄的ISBN條碼就明白了。

LSE圖書館網頁還有另一位倫敦大學的M. Gammer(Moshe Gammer),是在1989年拿到學位,圖書館卻到五年後的1994年才登錄他的論文。

https://librarysearch.lse.ac.uk/primo-explore/fulldisplay?vid=44LSE_VU1&search_scope=LSCOP_LOCAL =default_tab&docid=44LSE_ALMA_DS21107866210002021⟪=en_US&context=L&adaptor=Local%20Search%20Engine&query=any,contains,Thesis%20PhD%20London&offset=0

在最上面的作者名下方、在底下Detalis的Publisher和Dissertation Note三處都載明他是在1989年拿到學位,但在Details的Creation Date則載明這份論文是在1994年登錄館藏。

此後三十年,他的LSE博士學位和論文的真實性看來也都很鞏固。他後來在特拉維夫大學任教,是高加索及中亞史學權威。

逝世紀念文:https://www.sociostudies.org/authors/gammer_m/

根據上面這個網頁所述,這位仁兄當年的博論題目和他後來補繳的論文題目不同,補繳的博論是後來重新改寫過、也換成新題目的版本,而且這個版本還出了書,出版年正好就是補繳論文那一年。這本改寫改名補繳的博論還是他一生代表作呢。

1994年改寫改名出版的博論:
https://www.worldcat.org/title/muslim-resistance-to-the-tsar-shamil-and-the-conquest-of-chechnia-and-daghestan/oclc/862746324

2013年第三次出版:
https://www.amazon.com/gp/product/B00GHJLD1S/ref=dbs_a_def_rwt_hsch_vapi_taft_p1_i0

2019/9/21更新:
感謝35樓特步361的指正:Gammer先生在1989年時有繳交論文給圖書館,但是他在1994年改寫內容並改了題目之後,以印製出版的新書重新繳交一次,所以他在LSE圖書館有兩筆博論記錄。所以,和蔡英文一樣沒有拿到學位當年繳交論文給圖書館的記錄的,只剩Ed. Whitcomb一人。

1989年繳交記錄:https://librarysearch.lse.ac.uk/primo-explore/fulldisplay?docid=44LSE_ALMA_DS21113641740002021&context=L&vid=44LSE_VU1⟪=en_US&search_scope=LSCOP_LOCAL&adaptor=Local%20Search%20Engine =default_tab&query=any,contains,M.%20Gammer&offset=0
1994年繳交記錄:https://librarysearch.lse.ac.uk/primo-explore/fulldisplay?vid=44LSE_VU1&search_scope=LSCOP_LOCAL =default_tab&docid=44LSE_ALMA_DS21107866210002021⟪=en_US&context=L&adaptor=Local%20Search%20Engine&query=any,contains,Thesis%20PhD%20London&offset=0

所以,雖然這種情形很罕見,但蔡英文確實不是唯一一位拿到學位而母校圖書館並未當即收錄其論文的博士。只不過她空窗期真的太久了一點,但邏輯上不能以空窗時間長久作為辨別論文真假的依據。

第三,蔡英文論文封面上的校名並沒有打錯。
彭文正多次在節目上嘲笑蔡英文的論文封面把LSE校名全稱打錯成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少了後面的and Political Science。

但在LSE的論文獻上查詢網頁上稍微找一下,就找到三份論文的扉頁上也把校名打成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etheses.lse.ac.uk/77/1/Morris_The_establishment_and_operation_of_national_negotiating_machinery_in_the_London_clearing_banks.pdf

etheses.lse.ac.uk/49/1/Power_The_development_of_unpopular_council_housing_estates_and_attempted_remedies_1895_1984.pdf

http://etheses.lse.ac.uk/2427/1/U615376.pdf

第一份是1984年的論文,作者是Timothy Morris,在扉頁右下方寫的校名是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IN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第二份是1985年的論文,作者是Anne Elizabeth Power,在扉頁正中央寫的校名是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第三份是1990年的論文,作者是Ghaji Ismaila Bello,扉頁正上方寫的校名是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LONDON)。

其實,LSE美國校友會的正式名稱也是稱自己的母校為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http://www.aflse.org/article.html?aid=113

可見蔡英文論文封面上的校名寫法並沒有錯,只不過LSE有兩種稱法而已。所以,校名寫法也不能作為辨別論文真假的依據。

第四,蔡英文的論文不是唯一一本缺頁的館藏論文。
徐博士在讀後感(中)篇提到:

4. 論文缺頁:

第一大部分(Part One)第一章(Chapter I)缺頁 5,6,7,8,9,10,page # 4 後就直接接到 page #10,中間不見, 沒有解釋原因。我向圖書館提出疑問為什麼缺頁,圖書管理員(S.女士)無法回答。至於缺頁問題,好像之前已有其他學者曾報導過,我只能算是另一個缺頁的見證。


就拿上面提到的三本論文中第二本Power小姐的來翻,第372、529頁也出現原書缺頁情形(如下)。

etheses.lse.ac.uk/49/1/Power_The_development_of_unpopular_council_housing_estates_and_attempted_remedies_1895_1984.pdf

如果真的全面大普查下去,雖然不至於普遍都有缺頁,但有缺頁的應該也不會只有這一本和蔡英文那一本。因此,光憑缺頁要判定真假,恐怕邏輯上是有問題的,更何況蔡英文這本已經是三十五年後找出來的,有缺損也不是太意外。

第五,蔡英文的論文不是唯一一本有多處手改的論文。
徐博士在讀後感(中)中提到:

5. 論文中有多處手改:

如 Regime,手改成Regimes,如在 Introduction (引言)處的Infrigements 中間加一個“n”字母 , 變成Infringements。又如 Page 295 Chapter 後加上 “V”(第五章),手改不像是鉛筆,是鋼筆。 Page 230,是一個章節的開始,章目(title)的 “dumping”一字,手改成“injury”。錯誤以手寫更改,比較另類。


這個就更沒說服力了。

同樣拿上面提到的那一份Power論文:

etheses.lse.ac.uk/49/1/Power_The_development_of_unpopular_council_housing_estates_and_attempted_remedies_1895_1984.pdf

我才翻到目錄頁,就看到底下大大一個歪七扭八的手寫英文單字&Bibliography。
第15頁倒數第二行,用手寫增加上一個注號11a。
第35頁最底下那條斷頁線,怎麼看就怎麼像手工劃出來的。還有38頁也是。
第39圖表下面用手寫標上資料出處。
最精彩的來了。第48頁,整章的註釋,除了標題References用打字機打,其他超過三分之二頁的註釋內容全部手寫。厲害了。

我想不用再往下看了,看到這種博論,徐博士大概難以忍受吧?

就算不要拿這種奇葩本來比,上面那三本的第三本Bello那本算是比較乾淨整齊的,但光是翻到全書近三分之一的第四章結束共92頁,就在第3、8、16、21、25、32、34、49、55、62、64、77、91頁看到十五處以上的手改痕跡,不比徐博士在蔡論文中找到的少吧?

http://etheses.lse.ac.uk/2427/1/U615376.pdf

我當然不是要比爛,只是以此為例,在一流學府裡,再不可思議的論文都看得到。像那位奇葩小姐Power照樣拿到博士學位。

所以,光憑手改要判定論文真假,恐怕在邏輯上說不通。

第六,論文分章註而全書不連號,是很常見的論文格式。
徐博士在讀後感(中)篇中提到:

8. 每一章的註解號碼都是單獨算號碼的,全論文的註解是完全不連號的:
徐博士在讀後感(中)篇中提到:

每一大板塊的章節的註解必須反復去查,如果是獨立的Short Essay只有數十頁沒有問題,比較容易翻到後面去查。但整篇論文三百多頁的註解不連貫,在Bibliography引用資料來源的處理就顯得雜亂。

每一章節的註解註解沒有放在一頁本身,而以星號 “*” 加號碼標識,要找註解的出處必須到每一章的結束後去找,沒有清楚索引,如何找?如果要查證作者的引用資料是否正確,只有不斷地反復翻閱,很費時間。沒有辦法立即找到相關連的頁數和內容是影響論文品質的。


徐博士會質疑這一點,我覺得很奇怪。章末註、隨頁註本來就是常見的註釋格式,並非只能採取書末註。上面提到的各篇論文,也都是分章註,註號也各章獨立,並無全書連號。其他LSE論文也常見章末註、隨頁註、註號各章獨立,這種情形即使在台灣本地也常見到。

甚至以 * 星號作隨頁註,也是常見的格式。

以那本奇葩本Power為例,隨便翻就在第31、35、38頁看到三處 * 號隨頁註。

第七,目錄五頁會很怪嗎?
徐博士在讀後感(中)篇提到:

10.Table of Contents 有五頁,很不容易懂:

……整個Table of Contents共有五頁,我很笨拙,看了很多遍才整理出一個頭緒。第一次閱讀者不容易從Table ofContents 中看出這個論文有三大板塊 (Three Parts)的連續性,也難以找到相關的頁數和內容章節。


這一點我更是覺得奇怪,論文有五頁目錄會很怪嗎?

Bello那本就有五頁目錄(含表格,下同)。http://etheses.lse.ac.uk/2427/1/U615376.pdf

奇葩本Power有四頁。http://etheses.lse.ac.uk/49/1/Power_The_development_of_unpopular_council_housing_estates_and_attempted_remedies_1895_1984.pdf

另外這本有七頁。http://etheses.lse.ac.uk/651/1/Abdallaoui.pdf

還有這本有八頁。http://etheses.lse.ac.uk/2580/1/U615529.pdf

第八,內容像傳真影印的,蔡英文不是孤本。
徐博士在讀後感(中)篇中提到:

11. 論文的裝訂是新的,但是絕大多數的內容紙質是好像傳真的photocopy,兩邊帶黑影色澤,不知為什麼?

常理推斷,如果外殼是燙金字的硬殼,內容當是相對高品質的內頁,而不是帶黑邊色澤的傳真copy,顯得外殼和內容的紙質呈現參差不齊的對比。


首先,可能這本論文真的就是影印下來的。

我們不知道蔡英文這本不知從哪裡翻出來殘本是否原本就是影印本,也不知道這份歷經三十五年風霜的殘本紙質是否不堪裝訂,必須重新複印才能使用,又或是蔡英文必須留下這翻出來的殘本作為原稿以供複製。

就算這些都不論,只要看過那份奇葩本Power小姐的論文,就可以相信:即使是世界一流名校的圖書館,也可以接受這種比傳真影印品質還糟的論文,傳真影印的黑邊色澤,這本都有。

http://etheses.lse.ac.uk/49/1/Power_The_development_of_unpopular_council_housing_estates_and_attempted_remedies_1895_1984.pdf

再重申一次,不是要比爛,而是既然這種奇葩本都通過口試、拿到學位、送進圖書館收藏,光憑內頁印刷品質不佳,就要質疑一本三十五年不見天日的論文是假的,邏輯上是難以成立的。

第九,LSE官網下載的論文,都沒有看到指導教授、口試委員簽名。

最後,蔡英文的論文有一點常被拿出來質疑的,是沒有指導教授。

這項質疑有三項依據:
1. 學生記錄卡上指導教授欄的疑團。

2. 蔡英文的論文在大英圖書館EThOS論文查詢網上的網頁中,supervisor那一欄寫著Not available。https://ethos.bl.uk/OrderDetails.do?did=75&uin=uk.bl.ethos.652034

3. 林環牆教授和徐永泰博士親赴現場考證,沒在論文扉頁看到指導教授和口試委員簽名。

第一點在此不討論,因為這個在網路上找不到可加以證實或加以否證的證據,說再多都是看圖說故事,只有等待彭文正倫敦團當面和LSE校方對質。

第二點比較簡單,只要看看EThOS上面其他人的論文網頁就知道答案了:

就拿上面那三本中的第一本、1984年的Timothy Morris來查好了:https://ethos.bl.uk/OrderDetails.do?did=9&uin=uk.bl.ethos.543123

一樣,Supervisor那一欄寫的是Not available。

你去查其他本,結果也是一樣:Not available。所以這件事以後不要再提了。

第三點,我不知道林、徐兩位去了倫敦,除了翻蔡英文的論文之外,有沒有翻過其他人的論文扉頁?有沒有看到其他論文的扉頁上有指導教授簽名?

林教授的調查報告中,雖然有擺上另一本論文,比較兩本的封面不同,但沒有翻開另一本論文的扉頁,讓我們看看「正常」的論文扉頁上有沒有簽名,而且通篇論文完全沒提到指導教授簽名與否這回事。

徐博士的讀後感只提到蔡的論文沒有任何考試官的簽字或簽收日期,但沒有提到他是否去看了其他人的論文、上面是否有簽名,而且讀後感通篇沒有拿館內其他論文來作比較。

所以,既然親赴現場的人沒有告訴我們第一手答案,我只能在網路下載LSE論文全文,來試著查證這件事。

一樣以上面那三份論文為例,1984年的Morris、1985年的Power、1990年的Bello,從這三本的頁面影印或掃描痕跡、手改痕跡,可以判斷都是保留當年紙本影像,而非近年的電子檔上傳。

這三本的第一頁都沒有任何簽名或手寫簽收日期。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都沒有。

http://etheses.lse.ac.uk/77/1/Morris_The_establishment_and_operation_of_national_negotiating_machinery_in_the_London_clearing_banks.pdf
http://etheses.lse.ac.uk/49/1/Power_The_development_of_unpopular_council_housing_estates_and_attempted_remedies_1895_1984.pdf
etheses.lse.ac.uk/2427/1/U615376.pdf

再拿其他本來看:
http://etheses.lse.ac.uk/651/1/Abdallaoui.pdf
http://etheses.lse.ac.uk/3408/1/Reynolds_the_polish_workers.pdf
http://etheses.lse.ac.uk/2580/1/U615529.pdf

答案也是一樣,沒有任何手寫簽名。連用打字機在扉頁上打上指導教授的名字也沒有。

當然,有可能原本在扉頁之前另有一頁有簽名,但圖書館電子化時沒有掃進去。但這沒辦法從網路上查到,只能問真正念LSE、交過博士論文的人才知道,或是請彭文正倫敦團去聞香時,順便翻翻其他論文,看到底其他「正常」論文有沒有簽名。

但至少,目前沒人提出直接證據可以判定這項質疑。

以上就是我根據網路所蒐集到的確切證據,對一些質疑蔡英文論文的說法所做的分析,敬請各方高賢指正。

我的立場很單純:有幾分「直接」證據說幾分話,只有間接證據,就只能看圖說故事、推理、用猜的,邏輯上是不能一口咬定一定是你想的那樣。

因為只要有別的例子證明,其他通過審查的論文也有和蔡英文論文所受質疑相同的情形,如缺頁、手改、印刷品質不佳、雙邊對齊排版、校名「不完整」、多年後才被收錄等等,那麼,以這些質疑要斷定蔡的論文是假的,在邏輯上無法必然成立。

但我要再重申一次:其他論文和蔡英文的論文有相同情形,邏輯上也同樣不能證明蔡的論文就一定不是假的。論文、學位、證書的真假,只能取決於LSE校方的認可與否,除非有人能證明LSE也舞弊造假。

這就是彭文正倫敦團去英國找校方對質、開記者會、上英國法院告校方的意義所在。如果彭團沒有做到這些,那看再多次論文、寫再多讀後感,還是解決不了問題、破不了案。

至於其他我沒有討論的質疑,那是因為網路上找不到確切依據可以做為反證,但我也覺得這些質疑比較像是看圖說故事、玩推理、自己想當然耳,只能等彭文正倫敦團和LSE校方當面對質,現在吵再多也沒有用。我就算勉強討論,也只是想像其他不同的可能來反質疑,沒有太大意義。

所以,除了以上我所提的這幾點,請不要再拿其他說法來戰,我也不想回答,以免浪費彼此時間。

以上。
turtlins wrote:
雖然明知寫這種東西一...(恕刪)


辛苦了。

可不可以麻煩將蔡小姐的論文全本也貼一貼,這樣我們才可以兩相比較,不會發生像您說的所謂"不查證就發表意見的亂象"。

要查證總要兩方都親眼看過,您說是吧?
turtlins wrote:
雖然明知寫這種東西一...(恕刪)
其實重點只有一個:公開讓人聞香
我寧可相信牛津大學畢業的博士
昨天菜嬤又把不公開的責任推到學校頭上了,學校在律師壓力下必須公開了才說! 回答的時候眼神閃爍,説話結巴,要人不懷疑是不及格的
主要是蔡英文集合了這所有人的小問題,必須要懷疑
我也找不到有任何人引用她的論文,彭P的論文被引用過2次,可見是存在的論文
1984年已經有電腦,而且有Wang排版。
也有列表機,列表機用的紙是兩邊各一排洞洞的紙。

https://youtu.be/szdbKz5CyhA?t=249
turtlins wrote:
雖然明知寫這種東西一...(恕刪)

很用心,邏輯也通。
這好像一個人渾身都是病,突然死了。
驗屍官找了半天,無法確定死因,暗嘆這麼多毛病還能活到現在,真是奇蹟。
於是在死亡證明書上簽署 : 器官衰竭,陽壽已盡。
双标很容易被揭穿打脸。至于不要脸天下无敌的鼠辈,怎麽造谣鬼扯,也不会感到愧疚不安,因为那是他的职业。
kevin2001 wrote:
1984年已經有電腦...(恕刪)


真的公開論文就好了,搞瞭一堆門檻不讓人看才怪怪的~_~
我媽在省府的打字室
我媽說那時是鉛字打字機
做不到電腦排版


帶風向加油
turtlins wrote:
雖然明知寫這種東西一...(恕刪)

多麽希望我們總統的論文也是先印成書籍廣為流傳之後再搞那些五四三的,這樣那些刁民一定就沒屁可放了...

可是他還有33頁沒有頭尾對齊,應該是研究到最後氣力放盡不想對齊了對吧?...

不過我是猜測只有那33頁是當年的真跡,有錯請指正...

然後聞香者説這是一本有缺頁,不連貫,沒有總結論,只有各章小結論的“散文型”博論,應該也是史上唯一沒有之一...
turtlins wrote:
雖然明知寫這種東西一...(恕刪)


賴幸媛已認證 英倫電動打字機 是蔡小姐拿來打論文,很好用

結案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