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研究計畫」鬧雙胞? 抽絲剝繭「施芳瓏」與「LSE台灣研究計畫室」

英駐處與SOAS簽署台灣研究計畫備忘錄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台灣研究中心 歡慶20週年

2018年十月,我國駐英代表林永樂與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校長亞茉思女爵(Baroness Amos)共同簽署「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台灣研究計畫合作瞭解備忘錄(2018-2021)」。亞茉思女爵感謝中華民國政府對SOAS的支持及肯定,並表示「台灣研究計畫」自1999年推動成立迄今,明年將邁入20週年,若是沒有政府持續支持,恐無法獲致今日的規模與學術聲望,SOAS將續支持推動台灣研究,擴大及深化雙方合作領域。

對照現在鬧得沸沸揚揚的蔡英文論文事件,我們常常聽到的一個單位,叫做倫敦政經學院台灣研究計畫室 (LSE Taiwan Research Programme)。所以,在倫敦大學,看起來,共有兩個台灣研究單位

一個是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SOAS) 台灣研究中心
一個是倫敦政經學院台灣研究計畫室 (LSE Taiwan Research Programme)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SOAS) 台灣研究中心有接受我國外交部及駐英代表處的贊助,殆無疑義,此處先按下不表。

倫敦政經學院台灣研究計畫室的網址,是這個在網路流傳了一段時間的網址 (因為這裡是當年全LSE率先發布蔡英文當選總統賀電的地方):
http://www.lse.ac.uk/fang-test/TaiwanProgramme/Home.aspx

可是為什麼中間是fang-test呢? 通常有寫過程式、或是設計網頁的朋友,應該知道,檔名或是目錄名如果含有test或是temp,通常都表示這是個暫時的、或是測試用的檔案或目錄。我一切的好奇,就從這個test開始。

就如新聞常常報導的,倫敦政經學院台灣研究計畫室主任是施芳瓏教授 (Fang-long Shih)。我想很多人也看過施教授的粉絲專頁

從倫敦政經學院台灣研究計畫室主頁進去,點選左邊的People,可以看到一串人名。其中最置頂的兩位,一位是 Stephan Feuchtwang教授,另一位就是施教授,兩位都是台灣研究計畫室的Co-Directors (施教授臉書有時也會自稱是協同主任。)

我發現有幾個點很奇怪,提出與各位先進網友討論:

一、最近發行的期刊已經是2014年:從主頁點選中間的Publications,可以看到一系列的 Taiwa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電子期刊(以下稱期刊),有Volume 1 (2007年發行)、Volume 2 (2008年發行)、Volume 3 (2011年發行)、Volume 4 (2012年發行)、Volume 1 (2014年發行)。 2014年以後就沒有任何期刊發行了

二、整個2019年都沒有任何event、且2018年的event都是11月才更新或建立:再從主頁點選中間的Events,整個2019年都沒有任何event,最新的是2018年5月的event,裡面是說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NAPTA)頒獎給施教授,但是介紹施教授是Research Fellow at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同樣的新聞可以在民報找到,民報的報導中,仍稱施教授是台灣研究計畫室主任。

我點選了所有的2018年的Event,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每一個event的更新日期(網頁最下方有個Page updated DD MM 2018) 都是 2018年的11月(Nov) 的12日及13日。但是2017年的events看起來就比較正常,都是events的日期前後所更新的。

三、另一位協同主任幾乎沒有參與活動:奇怪的是,整個2018年,Stephan Feuchtwang教授只參與了2018/05/21的這個會議,但是卻介紹他來自 LSE Anthropology (LSE人類學系)。

按理說,Stephan Feuchtwang教授身為台灣研究計畫室的協同主任之一,基本上應該參加大部分的events,為什麼整個2018年,就只參加了一個會議呢?

再看2017年的events,Stephan Feuchtwang教授也只參加了這個這個會議。同樣是被介紹為來自 LSE Anthropology (LSE人類學系)。

整個2016年,Stephan Feuchtwang教授更是只主持了這個會議

四、施芳瓏教授其實是前任協同主任 ("former co-director):從2007年的期刊第87頁中可以看出,台灣研究計畫室的組織是在亞洲研究中心(Asia Research Centre)之下。但是在People項下,可以在Management Committee (管理委員會)找到Stephan Feuchtwang教授的名字。但是不管在DirectorsStaffResearch Fellows項目下,都找不到施芳瓏教授的名字。

從亞洲研究中心首頁,點選Countries,再選Taiwan,可以進入介紹台灣研究的網頁。在這個更新於2016年5月的網頁的最後一段,終於看到台灣研究計畫室的連結。這個連結也是連到上述含有 fang-test 的網頁。
「台灣研究計畫」鬧雙胞? 抽絲剝繭「施芳瓏」與「LSE台灣研究計畫室」

本段也說明這個計畫是2004年開始,但是領導人是Stephan Feuchtwang教授,完全沒有提到施芳瓏教授。

既然從亞洲研究中心網頁連結找不到施芳瓏教授,那我們就回到google試試,一試之下竟然找到了! 而且網址也是在亞洲研究中心網域!
「台灣研究計畫」鬧雙胞? 抽絲剝繭「施芳瓏」與「LSE台灣研究計畫室」
在這2016年五月更新的網頁上,施芳瓏教授被稱為 a former Co-Director of Taiwan Research Programme and a Research Fellow at the LSE Asia Research Programme。Former是前任的意思,為什麼是前任呢? 難道她已經卸任了 ?

五、亞洲研究中心已在2016年3月裁撤了:回頭再看亞洲研究中心的首頁,赫然發現一段文字:
The LSE Asia Research Centre was disestablished in March 2016 following the creation of several regional Research Centres at LSE focussed on Asia.

「台灣研究計畫」鬧雙胞? 抽絲剝繭「施芳瓏」與「LSE台灣研究計畫室」

也就是說,早在2016年三月,亞洲研究中心就已經被裁撤了!!! 那那那,台灣研究計畫室何去何從?

亞洲研究中心首頁上說,中心裁撤後,另外成立了印度東南亞南亞等三個研究中心。從這些新的研究中心,再也找不到Taiwan Research Programme,以及施教授的名字了。另一方面,Stephan Feuchtwang教授則是可以搜尋到,他轉回人類學系任教了。

找到這裡,我心中的疑問不減反增了....

疑問一:從LSE的首頁搜尋,不管是Taiwan Research Programme或是Fang-long Shih,都是連到含有 fang-test 這個網域,可是這個網域用了 test 的字眼,給人感覺不是個官方正式的網址啊?

疑問二:要連到Taiwan Research Programme,除了從LSE首頁搜尋,就只能從已裁撤的亞洲研究中心網頁的Countries -> Taiwan 的某一個小連結連進去,有點不尋常?

疑問三:亞洲研究中心早在2016年3月就裁撤了,從行政組織來看,台灣研究計畫室到哪裡去了呢?

疑問四: 如果台灣研究計畫室也同時裁撤了,那2016、2017、2018這些events 是誰或哪個單位主辦的呢?

疑問五:因為亞洲研究中心的裁撤,Stephan Feuchtwang教授轉到人類學系任教;而我 google 到的施教授,亞洲研究中心網頁上稱她是台灣研究計畫室的 former co-director,但是怎麼樣都找不到施教授轉到哪個單位任職了?

個人聲明:在此我個人不下任何結論,也不做揣測。個人非常尊敬施芳瓏教授,我才疏學淺,但從期刊著作中可以看出,施教授確實是位學有專精的學者。個人只是因為發現疑問,秉持學術研究與追根究柢的精神來追查,希望網友先進、或是LSE同學校友有以教我。

2019/09/27 補記
後面網友mindcry提供了LSE的資助與捐款紀錄,從紀錄上看來,有一位匿名的捐款人,在2007~2014年間,捐了£480,405.71 (以今日匯率來算約合NT$1,840萬元) 給台灣研究計畫室,並且是指定用途,專為資助施芳瓏教授的 fellowship (研究員的員額)。2014年後就沒有這項捐款的紀錄了。

2019/10/02 補記
曹長青先生在民報有發表一篇評論【專欄】駁總統府記者會 談政經學院醜聞,也提到台灣研究計畫室的問題。
另外,「童溫層」曾經提到從學生紀錄表看出,蔡英文是拿Henry Luce獎學金,但是目前我還沒有其他線索。
精湛精采精緻精準精確精密精闢,五讚奉上。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綠色永遠都是在騙阿
MC51 wrote: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恕刪)


我沒有說施芳瓏教授造假喔!

我只是綜合我看到、追查到的線索,提出疑問而已!
ohmoto_tw wrote:
我沒有說施芳瓏教授造...(恕刪)


https://www.peoplenews.tw/page/6fb773dc-4d70-44d6-b78f-54c573cb34bd

【專欄】駁總統府記者會 談政經學院醜聞

蔡英文的博士論文爭議2015年夏天就有過,今年又持續發燒了三個多月。23日總統府發言人終於開記者會,展示了蔡總統的博士學位證書、就學文件及論文原稿等。

這是一個正確的做法。但蔡英文早就該這樣做,應該在受到質疑後的第一時間,本人出面開記者會,就被質疑的問題一一作出說明和澄清。但蔡英文首先做的,卻是用刑事罪起訴質疑她的教授們(林環牆、賀德芬、彭文正),開了台灣在任總統打毀謗官司的極不明智的首例(馬英九的提告是在卸任之後)。誰都渴望歷史留名,留美名。蔡英文執政功過自有後人評判,但此誹謗案在台灣新聞史上必定不是美名。

訴訟代替回答 刻意迴避真相


這次開記者會回答問題值得肯定,但仍留下眾多疑點——

首先,這個記者會應是蔡英文本人直接面對記者回答問題,而不應是任何其他人。因為所有質疑的,都是蔡英文本人的問題,只針對蔡英文本人的誠信,而不是國家政策。一百多天來,從媒體人到學者、到社會大眾,提出的一大堆問題,只有蔡英文本人才知道,才能回答清楚。找總統府發言人打官腔、做官樣回答,完全不給人以真誠坦蕩、自尊自信地回答質疑的感覺。


LSE台灣研究室角色可疑
ohmoto_tw wrote:
英駐處與SOAS簽署...(恕刪)
太厲害了,五分奉上
ohmoto_tw wrote:
我沒有說施芳瓏教授造...(恕刪)


https://www.peoplenews.tw/news/39b109bf-5d83-4e01-a184-23313c087566?fbclid=IwAR0v5ydl4GnY_0e

【專文】敬告小英:誠實才是最好的危機處理
在輿論的持續壓力下,蔡總統終於委由幕僚在9月23日拿出博士論文原稿,並宣稱要將論文公開。不過,本來希望這一天的記者會,幕僚會將通過口試、裝訂成冊的「博士論文終稿」,送給在場記者一人一本。結果竟然只是一張一張的打字原稿,給大家聞香。這個舉動,透露出這只是英派想止血的選舉動作:透過媒體傳播,造成民眾「蔡已把論文拿出來了,大家再吵,就是抹黑」的印象。
請問英派人士,「論文原稿」等於通過口試、修改完成後的「博士論文終稿」嗎?請問蔡英文,為什麼一個原本很榮耀的政經學院博士學位,需要搞到一而再、再而三的危機處理?
「原稿」不等於「博士論文終稿」

不信嗎,以下是敝人詳讀林環牆教授獨立調查報告及一些資料的整理:

第一次危機:2015年,論文檢索系統檢索不到蔡的論文。
第二個危機:倫敦大學各圖書館沒有蔡的論文。

第三個危機:展示的博士學位證書簽名的副校長不對。
第四個危機:提告資料「學生記錄表」疑點重重。
第五個危機:懷疑的人愈來愈多。

到9月18日,徐永泰博士的「蔡英文論文讀後感」刊出後,媒體競相報導。眼見大火將一發不可收拾。

隔天,蔡終於親上火線宣示:「學位是真的,假不了」。
點燃媒體宣傳戰:三立「前進新台灣」也找了一些似乎沒看林教授、徐博士報告的人做辯護;新聞報告台大生去政經學院有看到蔡論文;自由廣場也刊出為蔡辯護的讀者投書;9月21日政經學院台灣校友會發表聲明;前政大法律系主任發表親筆公開信支持小英學歷。
但這些「間接證據」全部出籠。終於,9月23日,總統府召開記者會,亮出蔡一張張的博士論文原稿,並決定將她的論文公開。但這也只是要透過各種媒體管道平衡輿論,造成民眾「蔡已把論文拿出來了」的印象,希望導向選舉抹黑,進而產生「信者恆信」的結果。

博士學位論文如果是真的,需要這樣動員國內外人員、媒體,進行危機處理嗎?我知道很多人因為「如果蔡英文的學位論文是假的」,將是爆炸性的醜聞,所以打死也不敢相信。但請大家回想一下,在今年4月9日之前,有誰、有那個媒體相信蔡英文敢延長初選時程?然後一延再延?最後還改初選民調辦法?當時的蔡英文,沒有延長初選、更改民調辦法,初選就輸了。所以不論多難看,就是要改,改到會贏為止,甚至霸王條款、退黨參選也全部在所不惜。

最後,我還是要告訴蔡英文和這些選戰操盤手:你們錯了。真假學位、論文不是選戰問題,而是「學術誠信」問題,更是政治人物是否「誠實、且可被信賴」的問題。誠實,才是最好的危機處理。
rebata2018 wrote:
https://www...(恕刪)


我去看了一下施芳瓏教授的粉專,她在今(2019)年4月的貼文,
還是自稱為倫敦政經學院 (LSE) 台灣研究中心協同主任,
可見台灣研究計畫室有可能今年還在運作中。

可是另一位協同主任Stephan Feuchtwang教授都已經轉回人類學系了,
施教授就是唯一的主任啦? 怎麼還是協同主任?
ohmoto_tw wrote:
英駐處與SOAS簽署...(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