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陸很多80後,90後是看《康熙來了》長大的。
這句話既是對兩岸春暖花開歲月的銘記,也是對我們兩岸青年青春歲月的紀念。
或許,還有着其他更多的內涵。
問過很多台灣朋友,對「大陸很多80後,90後是看《康熙來了》長大的。」這句話怎麼看?大多數人回答是很驕傲,也很緬懷。
也問過很多身邊的同樣都是大陸人的朋友,對這句話怎麼看?大多數人回答是,節目有趣,看看娛樂八卦一下,或者說是青春的記憶。
或許,這不同的看法就是代表了兩岸青年的不同吧。
台灣的青年朋友們對《康熙來了》看成是自家的孩子,對大陸年輕人喜歡《康熙來了》很驕傲,很欣喜。
大陸的青年朋友則更多的是一種好奇,更多的是想通過台灣的節目,看看不同制度下的中國人在同一時代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
《康熙來了》幾年前停播了,我們的青春也飛快的逝去了,兩岸關係又磕磕絆絆了。
大陸青年如何看待目前現在的兩岸關係?
或許很多學術化的言論與各種政治理論大家都說過很多了,其實大陸青年最關心的直白些來說,就是究竟台灣人是不是我們的自己人?
這取決於台灣當局和台灣人民的各種行為和表達,這對我們大陸青年來說真的很重要。是自己人還是陌生人,是陌生人還是競爭對手,是競爭對手還是有敵意的人,這關係到未來的生存與發展,能不重要麼?
是不是自己人,真的很重要。不光是中國人覺得重要,其實這個判斷對於人類來說本來就很重要。美國的盟友不也分等級麼,第一級的五眼聯盟就是血親和同源同種的,西歐和中歐其實幾乎都是北歐走出來的日耳曼、斯拉夫、凱爾特。
究竟台灣人是不是我們的自己人?用學術一些的話來說,也就是台灣人的自我認同是什麼?
自我認同拆分開來或許包括國家身份認同,政治制度認同,民族血緣認同,文明文化認同,普遍價值觀認同等等。
在國家和政府層面,就大陸政府而言,國家身份認同最重要,政治制度認同可以協商。但對我們大陸民間和大陸年輕人來說最重要的是,民族血緣認同,文明文化認同,普遍價值觀認同。
台灣人民有了和我們大陸人民一樣的或者極其類似的民族血緣認同,文明文化認同,普遍價值觀認同。那我們就是自己人了。政治上的分歧由上層來解決,民間範疇只要是自己人哪有什麼分歧和隔閡?哪有什麼哪一邊經濟上讓利,哪一邊占便宜的說法?
但就像之前說的,一個對「大陸很多80後,90後是看《康熙來了》長大的。」這句話怎麼看?的問題,兩岸的朋友的觀感是有區別的。
也就是說兩岸的異,比兩岸的同要大,至少比我們平時想象和表達中,差異更大一些。用學術化一些的說法就是台灣的民族血緣認同,文明文化認同,普遍價值觀認同,和我們大陸的其實差異比我們平時想象的要大。
曾經有一段時間,以網友的身份和一位前綠黨立委在微博上聊過一段時間,他喜愛美食,我也是,說起台灣美食,他很自豪的說,雖然很多著名的台灣美食其實都來自於大陸,但蒜泥白肉絕對是少數台灣發明的著名美食,非常好吃,也很自豪。
我當時對他說,雖然因為你相對客觀也尊重基本事實,但還是要糾正一下你的信息庫,蒜泥白肉是正宗的川菜,尤其是在重慶,是藍黨呆在重慶時期蒜泥白肉影響到了那批人,最後帶去台灣的。
這位前綠黨立委強調的是台灣的異,我說的其實是淵源和同。
這種異和同本質上其實就是自我認同,自我身份認同的區別。其實不光是兩岸人民之間,在台灣的大陸人和在大陸的台灣人,很多人也適應的不怎麼好。
汪小菲娶了大S,在台灣開公司。好幾次在微博抱怨不適應台灣的環境,這在大陸人民看起來很好理解,因為很多台灣政論名嘴都說過,台灣的大環境其實對大陸不怎麼友善。
但其實在大陸生活的台灣人也對我說過,有一些彆扭和特殊感覺的地方,有些是不友善,有些是特別對待,雖然這種感覺在絕大多數時候在大陸遇不到,但還是有的。
我想,兩岸其實因為日本占領台灣就開始分開,實際上這麼多年過去了很多影響大陸很深遠的重大事件,比如五四,比如新中國成立,比如特殊時期,比如改革開放,台灣人民沒有經歷過,反過來很多影響台灣人民很深遠的事件,大陸人民也沒有經歷過。
有一些自我身份認同上的區別是正常的。
但真正有問題的是,兩岸人民的自我身份認同這些年的發展變化,不是走向逐漸趨同,而是走向更大的差異化。
或許,兩岸都需要更加真誠和努力的去了解彼此,才能逐漸扭轉擴大中的自我身份認同和自我認同的差異化,才能逐漸加強彼此的同。
在這方面,我認為台灣方面的任務可能更重一些。或者更需要在大陸生活工作的台灣年輕人在這一方面着手努力。
相較於西方文明,中華文明和中國的概念其實不是民族國家,中國和中國人更多的是一個文明型國家。中華文明堅韌而有活力,即便台灣強調了這麼多年的差異性,但台灣基本上還是中華文明為核心的,普遍價值觀和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認同體系。這一點和大陸差異並不大。
但可惜的是,台灣當局和台灣的政客、媒體人等等總是在操弄和強調擴大兩岸文明文化上差異。說白了,兩岸的共性現在還剩多少?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紐帶無非就是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我們與台灣省之間,還剩下多少緊密聯繫?政治上綠黨選擇站美國,軍事上自掏腰包高價從美國軍購,文化上不斷操弄去中國化文化台獨,經濟上呢?綠黨搞新南向也是想脫鈎,只是不成功罷了。
這些年,大陸網民對台灣的觀感和評論也越來越差,但總的來說是一種面對敵意的應激反應,是對骨肉同胞卻是非不分反咬一口的憤慨。但大陸政府無疑是清醒的,大的方針政策方向不會隨意的改動。這也是大陸政治體制的一種優勢。
中國夢當然包括台灣,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與共同的夢想。台灣在這個過程中究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其實大體上取決於台灣人自己。
就當前而言,其實是一個歷史轉折點。
是自己人當然是共歷艱辛,同享繁華。
反過來在這個歷史轉折點的關頭,如果進一步台灣人民繼續擴大在自我認同與自我身份認同方面與大陸人民的差異,那未來兩岸關係不太樂觀得起來,那有什麼結果都是自己承擔了。
希望在未來的一天,當問起一個對現在的某個電視節目的觀感時,大陸人民和台灣人民能夠回答:
這是我們兩岸人民共同的青春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