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證明又是當年倫敦七人「國際」記者會的翻版,
是一場只有「國際連線」、沒有「國際記者」的「國際」記者會,
哈哈哈~

笑話講完,言歸正傳。
林環牆在這場「國際連線」記者會上,
洋洋灑灑提出了一堆問題、列出了一堆鐵證,
多半都是已經駁到懶得再駁的老掉牙。
少數幾個新的資料,
卻又因為林宥於偏見、疏於查證,砸了自己身為北卡大學副教授的學術招牌。
第一,
林環牆聲稱1984年、1987年倫敦大學兩度應台灣方面查證需求,
出具回函確認蔡英文論文、學位真實無疑,
這兩封回函的簽署人,
倫敦大學 Central Registry 的 P C Kennedy,
是個假人,是不存在的虛構人物:

關於他「鐵證三」所提出的資料,
我在記者會之前已經好心貼文點名指出錯誤,
(參見:林環牆指控1987年倫敦大學回函可疑,何不直接向倫大求證?)
大概我人微言輕,不足上達天聽,
沒能阻止林環牆公開自曝這些疏於查證的錯誤說法、砸了自己美國副教授的招牌。
底下我把那篇貼文中相關的段落節錄如下:
(呃~我這不是博士論文,節錄部分段落應該沒問題吧?哈哈哈~)
第二,
而林環牆這麼大規模、這麼嚴重的指控,
說起來只有一項依據,
就是他認為倫敦大學在1980年代中期之後就沒有Central Registry,
所以不可能有 P C Kennedy 這位Central Registry的員工來簽署信函。
他這一項依據並非來自他向倫敦大學求證得到的證實,
而是他在網路上搜尋到一項資料,
其中提到的一句話,
然後他加以片面、過度的解釋:

就是這份倫敦大學SHL保存的檔案文件中的一句話:
Sometime during the mid-1980s the Central Registry ceased operations.
林環牆未向倫敦大學求證,就自行擴大解讀、轉換成:
After the mid-1980s, the Central Registry has ceased operations.
「倫敦大學的中央註冊組(The Central Registry) 在1980年代中期(mid-1980s)已停止運作」
對文法不太講究的話,當然是可以如上解讀,
但如果不懷成見的話,也可以解讀成:
Central Registry曾在1980年代期間停止運作一段時間,
而且這樣的解讀其實更合乎文法。
究竟事實為何,林環牆大可直接向倫敦大學求證,
甚至直接找上SHL詢問。
依據我以前向SHL詢問的經驗,他們是非常友善的,
只要你準備充分、沒有敵意、能讓這些圖書館人覺得你的問題有趣。
可惜林環牆不此之圖,直接做了一個武斷的解讀。
我並不打算在此做文字遊戲的爭論,
而是直接提供另一份文獻,證明Central Registry至少到了1990年還在運作:
這是1996年發表的一篇期刊論文,
以倫敦大學為對象,
分析1921到1990年取得博士學位者的各種統計數據,
而其引用到1990年為止的統計數據,就是來自倫敦大學的Central Registry:








既然Central Registry可以保管至少到1990年的學生資料,並提供給這位論文作者,
這個單位怎麼可能在1980年代中期之後就不再運作呢?
所以,
前面那份文獻的那一句話,
當然是解讀成「曾在1980年代中期停止運作一段時間」比較恰當啊,
而且也符合英文文法中「過去式」和「完成式」的定義差別啊。
第三,
而林環牆第二項依據中關於Mrs G F Roberts的聲稱,
其實也只是來自網路上這篇悼念文章中的幾句話:


問題是:
這其中完全沒有說「連回覆查詢的信件,也只能由 G F Roberts 來簽名才算數」啊,
林環牆自己頂多也只敢說「所有有關學位認證函及口試通過通知函」,
但1984、1987年這兩封回覆查訊的信件,
根本就不是正式的「學位認證函」、「口試通過通知函」啊,
正式的學位認證函和口試通過通知函,
早在1983到84年就已經由G F Roberts簽署寄發給蔡英文,
蔡英文也繳交正本給東吳、政大、教育部確認無誤,並留下影本,
現在已由檢方調閱取得、收入檢方卷宗,
也由彭主播的律師取得,交由彭主播公開過了啊。
比方說這一份:

彭主播的律師李震華早在今年4月15日,
就已經從檢方卷宗取得這份向相關機構調來、由G F Roberts簽署的文件,
這份文件完全符合林環牆的標準:
「所有有關學位認證函及口試通過通知函,都是由倫敦大學的教務長(Academic Registrar)羅柏絲女士 G. F. Roberts 來簽名」
為什麼林環牆又裝作沒看到、不認帳了呢?
第四,
最好笑的是,
林環牆貶抑P C Kennedy的手法,恰恰賞了自己一記耳光。
2019年7月的調查報告中,
林環牆是如何緊抱著圖書館助理的說詞不放,
卻堅決不相信校方高階主管的解釋,
那時林環牆怎麼就不說小助理的話不算數,長字輩的主管說的才算呢?
最後,
我忍不住要小小嘲笑一下林環牆,
他看了前面那篇懷述G F Roberts的文章,
卻誤把Roberts女士的過世時間當成她的退休時間了:

不好意思,
人家Roberts女士沒那麼勞碌命,
她在2006年就已經退休了啦:

第二,
林環牆另一項新資料,
其實也只是新瓶裝舊酒,
就是他利用倫敦大學SHL的館藏系統,
列出IALS館藏的倫敦大學學位論文流水號編碼,
聲稱蔡英文的博論沒有被編入IALS的論文流水號,
所以蔡英文的博論並不存在。

說實在,
林環牆如果只是要表達這一點,
不用花了兩年時間繞這麼一大圈,
他老早在2019年7月的調查報告中就已經指出,
IALS的館藏目錄中沒有蔡英文的博論。
既然IALS沒有館藏蔡英文的博論,當然不會有IALS自己館內專用的流水號啊,
林環牆只要秀出IALS館藏目錄中查不到蔡英文博論題目的畫面,不就得了嗎?
至於IALS為什麼會沒有館藏蔡英文的博論,
人家倫敦大學也早已在接受英國政府ICO調查時作證解釋過了,
就是校方遺失了啊。
ICO調查報告林環牆自己也看到了,也在記者會上貼出來了:

但他什麼反證都沒有,
只用一句「真是一派胡言」就否認了,
他自己才真是「一句」胡言咧。
(我忍不住要吐槽一下:那是ICO公布在官網上、正式裁定的調查報告,才不是什麼電郵咧。這又是林環牆疏於查證之一例。)
根據倫敦大學SHL主管的說法,
當年倫大的行政流程是由口試委員將口試報告和博士論文繳回給倫敦大學高階學位辦公室,
辦公室登記後,便開始進行學位頒授流程,
口試委員繳回的博士論文則由辦公室每月一次統一送往SHL,
如果是法學類論文,SHL就會將其中一份轉送IALS館藏。
(以上流程說明參見:關於倫敦大學有313本論文至今仍未送達圖書館一事之考證與修正)
順帶一提,當年學位論文統一館藏在SHL,
頂多轉送一份給相關專門圖書館,如法學類的IALS,
並不會館藏在各學院圖書館,如LSE圖書館。
論文繳圖是由口試委員繳給辦公室、辦公室轉送圖書館,
博士生不負責繳圖也無須自行繳圖,當然也不會有所謂「繳圖後才能拿到證書」這回事,
當然更不會有所謂「繳交三個圖書館」這種事。
辦公室收到報告和論文之後,就直接開始進行學位授予流程,
後續SHL什麼時候收到論文、有沒有確實收到論文,
都不會影響學位授予流程的進行,
這在前附貼文中都有詳細說明。
所以,
如果論文在辦公室遺失了,
或是在轉送SHL的過程中遺失了,
或是在SHL收件後、但尚未登記館藏之前遺失了,
不僅SHL不會製作館藏目錄,
當然也就不可能轉送IALS,
IALS當然也就不會收入館藏並製作館藏目錄,
就更別提什麼流水編號了。
除非有人可以證明辦公室絕對不會遺失、圖書館絕對不會遺失、轉送過程絕對不會遺失,
否則就無法否定上述的遺失可能。
而根據前面所附貼文中SHL主管的解釋,
當年確實有可能發生論文不知去向的狀況,
我在貼文中也舉證,
2005到2009年,倫敦大學至少有131本學位論文不知去向。
此外,也沒有什麼「三個圖書館同時遺失」這種問題,
SHL遺失了,所有原本該轉送的圖書館就都收不到論文,
多年後隨著倫敦大學組織架構改變,由SHL轉送回各學院圖書館的館藏論文中,
當然也就不會有當年早就遺失的論文了。
前述131本論文也是如此,
不僅在SHL找不到,
在各學院圖書館或相關專門圖書館中也找不到。
第三,
即使不談這麼多倫敦大學校史,
光看林環牆提供的IALS論文流水編碼,
馬上就找到一本LSE的法律系博士論文,同樣沒有被編入IALS的流水號:


不要說流水號找不到這本,
IALS館藏中根本就沒有這本:

連SHL現在都不收藏這本論文,早就在倫敦大學組織架構改變之後,轉送回LSE圖書館了:

也就是LSE圖書館內目前收藏、LSE論文網製作成電子檔供人下載的這本。
這樣的查證,
其實既不難,也不繁瑣,更花不了二十分鐘。
只要林環牆不要先入為主、心存偏見,
預設「蔡英文論文是假的、不存在」這種前提,
受過基本學術研究、邏輯思考訓練的人,應該都做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