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7 03:34 聯合報 / 社論
正當朝野激辯核四公投,更值得人們關注的,是電力不足的問題正以變形的手法上演。時序已進入冬天,近日卻不時傳出台電對工業及民生用戶採取「降壓」供電,時間多在下午和晚間。這類措施,對特別需要維持穩壓生產的工廠造成衝擊,機件和成品都受到不良影響。減壓供電的「摻水」手法,正是台電遮掩電力不足的策略之一。
十一月酷暑已過,一般家庭已不太使用冷氣;依常理,電力需求應該降低才對。然而,最近為何頻傳台電降壓供電三%的情事,引發民眾怨言。台電的制式回答是:電力運轉降壓三%,未超過《電業供電電壓及頻率標準》容許的五%,在合法範圍。話說得固然好聽,但如果不是電力不足,台電有什麼必要在用電需求不高的冬季連續對用戶降壓供電?
奧妙就在,台電的降壓供電,總發生在下午四時太陽逐漸下山之後。這個時間點,藏著台電不能說的祕密。原因是,正午發電量可達到十二%的太陽能,到了下午四點即降到只剩二%,然後歸零。這瞬間消失的電力,必須立即由其他電力接手。如果系統轉換不順,或者備用電力接續不上,台電就只能採取「降壓」手法供應,以掩飾電力不足。如果連降壓都不足以應變,即可能造成局部地區的無預警停電,然後推稱是饋線跳脫。這些,已是台電近年慣用的手法。
此處有兩個觀察點:其一,已經冬季卻仍發生電力不足,顯示總體發電結構脆弱;其二,降壓時間發生在黃昏及夜間,顯示太陽能電力的缺陷。太陽光電在尖峰時刻能達到十二%,堪稱是可貴的進展;但日落之後,太陽光電便立即歸零,說明它的不穩定性,不足以作為基載電力使用,更無法提供工業生產穩定運作。即使計入風力發電,我國再生能源迄今僅占總發電量的不到六%,說明蔡總統推動能源轉型政策有氣無力,已到了見真章的時刻。
不論台電如何狡辯,台灣的整體供電已不足以支應經濟及社會民生所需,已是鐵證確鑿;否則,台電不需要頻頻祭出降壓這類賤招。但深一層看,更大的問題其實是:台電顯已無法負荷蔡政府的能源轉型重擔,但它又無法抗拒政治使命,只好採取技術性手段來瞞天過海;它一方面假裝努力調度,一方面把電力「摻水」對用戶偷斤減兩,以製造供電無虞的假象。
事實上,從二○一六年開始,「降壓」供電就成為台電常用的手段。當備轉容量降到六%以下,台電調度中心就會下令各地調度中心降壓三%,以避免造成大規模停電。再者,台電有時也運用小區域的限時停電,以規避大規模停電的危機。但無論如何,過去電力降壓,都發生在夏季供電緊張的時刻;如今都已入冬卻仍屢屢發生降壓停電,台電再怎麼聲稱「電力充沛」,誰會相信?
簡單地說,台電現在就是在「走鋼索」,在發電和供電的平衡索上危危顫顫地操作。運氣好的話,它得過且過;運氣不好的話,就是全民遭殃。這種故事,人們在今年春天已見識過了。四月五日,台電未知會台中市政府,即在深夜重啟中火三號機,當時台電的備轉容量仍亮著綠燈,顯示情況極不尋常;次月,台灣就發生了五一三及五一七兩次大停電。以昨天為例,全台的用電量到了中午已進入代表供電緊張的「橘色警戒」,其中南部的供電量更逼近了「紅色警戒」邊緣。這些,在在都是警訊。
太陽下山,台電就降壓供電,但這遮得住缺電的真相嗎?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