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s://baseloadpower.tw/
***************************************************
綠能最佳解方?台灣地熱發電秀實力!減碳還能帶動地方創生
2022-01-10 00:00 聯合報 / 林啟芬
https://udn.com/news/story/7241/6011413
在台灣東岸的山谷裡,蘊藏著珍貴的大自然寶藏,一座約30公尺高、外觀似鑽油平台的探勘井,努力探尋地底的能量,如果一切順利,待鑽到溫度、壓力皆適宜的地層,就能取熱發電,為在地社區帶來乾淨、友善生態的永續能源。近年來,地熱發電正以極快的速度,在台灣蓄勢待發,預計將引爆一股新興再生能源潮,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地熱發電實力。
全球零碳排,地熱發電正夯!
地熱發電除了是一種低碳甚至零碳的乾淨再生能源,對於降低空污、減少碳排、減緩暖化有很大幫助,其最大特色便是具備風力、太陽能等綠能所欠缺的供電穩定性,不受天候影響,可24小時穩定供電,做為基載電力使用,同時用地率低,對環境生態衝擊小,因此在全球正如火如荼發展中。
此外,地熱發電還可高度與周遭經濟發展型態結合,直接利用於溫室農作物栽培、魚類養殖、農牧產品等,也可開發生活供暖設備,或是應用於觀光休閒產業,如:溫泉理療、溫水泳池、野外烹調,帶動觀光與地方創生,達到與社區共榮的前景。
台灣最關鍵的「再生能源新衛星」
台灣位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同屬此區的日本、菲律賓和美國西岸,皆擁有良好的地熱發電地理優勢,但為什麼台灣的地熱資源開發現在才開始起步?其實,早在1981年,政府就在宜蘭清水設置了全臺第一座地熱電廠,只不過,當時發電量低,技術上一直無法突破,臺灣的能源重心便轉向核能,地熱相關技術及人才自此出現斷層,直到近年國際地熱發電技術提升,台灣豐沛的地熱潛力也受到國際矚目,才讓台灣的再生能源得以更往前一步。
台灣地熱潛力預估高達33GW,若全數開發,等同於於11座核四廠或6座台中火力發電廠,單單淺層地熱的開發,也至少有1GW,因此地熱發電被視為兼顧環境永續、經濟公正轉型與社會包容的綠色成長戰略。副總統賴清德日前於「清水地熱電廠啟用典禮」表示,地熱發電是台灣再生能源發展關鍵的一步,也是邁向2050碳中和目標非常重要的一環。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也指出,台灣的風電與光電發電已步上軌道,經濟部要在最短時間內把地熱變成「再生能源的新衛星」送上軌道發展。
倍速羅得攜手紅葉部落,打造花蓮第一座地熱發電廠
而在台灣東部,花蓮第一座地熱發電廠正悄然成形。自2019年起,瑞典的地熱能源開發公司倍速羅得,來台設立之初即選定花蓮紅葉作為第一個開發案場,其背後有一群支持減碳與解決氣候變遷議題的股東,包含由比爾蓋茲、貝佐斯創立的「突破能源風險投資基金」(BEV)、雪佛龍科技創投與瑞典知名家族企業,初期目標,希望能在台灣開發150MW的潔淨地熱能源。
借鏡冰島、日本、美國等地子公司的全球開發經驗與技術,倍速羅得公司董事長黃天德表示,期待在花蓮紅葉村能與在地社區、政府與合作夥伴一同協力,未來結合部落故事、農產品與周邊生態資源,將地熱發電串連在地文化、觀光與經濟活動,提供居民工作機會,帶動地方創生與發展,為未來世代創造更具韌性、多元、共好的生存環境。
儘管屬於紅葉部落的地熱發電廠逐漸獲得族人的正向認同,預計將成為花蓮新亮點,但推動過程卻困難重重。在冰島,一座地熱發電廠只需10個月就能完成,在法規較嚴謹的日本,也僅花18個月就完成一座地熱發電廠,然而在台灣,倍速羅得公司努力了2年,僅完成一口探勘井,據同業實務經驗,光跑相關行政流程,即須耗費3-4年……。
想要發揮台灣地熱的真正潛能,需要政府友善政策的支持,期盼政府能制定明確且適宜地熱發電的法規與政策、設立單一窗口和主管機關、簡化申設流程,同時參考台灣科學園區模式,於地熱能潛在區域建立專區並推動特有計畫,縮短行政流程時間,才能加速台灣地熱發電的發展,創造更多綠能產業商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