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很好奇在01遇到的很多人說的外資逃離中國指的是一下這些新聞麼?
4月25日,(也就是今天)富士康科技集團新事業總部在鄭州揭牌。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偉在致辭中表示,今天富士康在中國的戰略產業發展將邁向新的征程,集團將繼續與地方政府、行業夥伴,以及廣大員工攜手並進,向著下一個十年再鑄輝煌,全力以赴面向戰略產業在河南省再造一個“新的富士康”。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人民政府)
2023年1-3月,法國、德國對華投資同比分別增長635.5%和60.8%。此外,英國、加拿大、日本、瑞士、韓國對華投資也分別增長了680.3%、179.7%、 47.7%、 47.4%和36.5%(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2022年9月6日,德國巴斯夫集團在廣東湛江投資約100億歐元的巴斯夫(廣東)一體化基地項目舉行全面建設暨首套裝置投產儀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出席並宣布項目全面建設啟動暨首套裝置投產。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openwrt wrote:
如題,很好奇在01遇...(恕刪)
我簡單說 中國大陸的外資企業發展過程
改革開放之初, 為了導入外國資本技術及經驗, 確實以招商方式引進外資企業
型態有許多種,大部分所見以及維持的方式 是合資(外資與中資)股份占比分成
等到初步的資本企業形成規模, 不管是輕工業重工業(需要設備大小及技術難度不同)
除了汰弱留強的企業優化之外,還有考慮的是污染及重度勞動密集,還有利潤未來性差的
所謂的第一波外資出走型態,就是從此開始
在汰弱留強過程中,除了要注意產業企業外移所造成的經濟負面影響,失業人口上升
還要注意整體產業空洞化, 需要引導新高產業發展, 同時輻射由沿岸到內地發展
這樣才能既維持經濟成果又能促成產業升級及發展多樣化,讓就業人口轉移
這個時期大概在2002~2008, 明確汰弱留強及產業升級是持續在進行
特別高汙染的PCB製造, 勞動密集的鞋業,輕工業 零件業 逐步轉移至東協
同樣的,在不同業種的利潤足夠支持供應員工薪資及運作成本,這樣才是健全化
在2020以後的現在, 外資逃離中國所指 脫離不了同樣的架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