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派人士所主張的日本建設, 真相如下:
“他們留下了下水道系統:”
真相:
臺灣下水道之發展以臺北開始,清朝時期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將政治中心設置於臺北,當時以農田、水利及交通為主要建設目標,建設成果包含瑠公圳、大宜圳及士林福德圳等幹支系統,都市內雨、污水均藉由該等設施排放。
台派應該不知道瑠公圳是劉銘傳蓋的吧?
日本殖民台灣之後, 以主要都市而言,滬尾(淡水)、台北市自1895年,基隆市自1898年,台南市自1902年,高雄市自1908年,台中市自1911年相繼開始有都市計畫興辦下水道工程。採用明渠作為排除下水之主要構造、同時也是光復前台灣下水道之主要構造物(未含糞尿)。
台灣的下水道並非始於日本, 而且日本所建造的不是下水道, 而是明渠, 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地下設施的經費遠高於明渠.
另外, 日本一直到了1930年代, 幾個主要城市的明渠下水道普及率也還一直低於10%, 何來留下下水道系統之說?
"留下了醫療科技”
真相:
是的, 日殖時期引進了西方醫學系統, 以1895年3月為例,日本首先派軍隊進佔澎湖,日軍於短時間佔領澎湖,戰場傷亡輕微,總計死亡3人,受傷27人。不過,澎湖的日軍部隊隨即爆發傳染病流行,以霍亂最為嚴重,當時日軍動員總數為6194人,霍亂患者1945人及病死者多達1247人, 使得日人大為驚恐, 日殖引進了西方的醫療衛生, 使得傳染病死亡人數大幅減少.
只是日本引進了西方醫學衛生後, 卻在台灣繼續販售鴉片, 且為台灣總督府專賣, 收入完全歸台灣總督府所有, 如果是厚生, 為何卻由官方販毒?
"留下了石化工業"
真相:
台派錯誤地把煉油與石化工業畫上等號了.
臺灣在戰爭動員體制下,作為日本南進基地,1937 年在「萬丹仔港」舊址建立了左營軍港,並在陸續在高雄周邊的岡山、小港、屏東、東港、車城建立海軍機場等基地。並在 1939 年,開始選擇在於半屏山西北側的後勁地方徵收大片土地,由海軍部門與石化企業合資經營建設燃料廠,這就是「海軍第六燃料廠」的主要廠區:「高雄煉油廠」。
但在戰爭期間,隨著戰事不利和帝國海軍海上運輸線受到威脅,煉油與油料補給能量移往新加坡等南洋地帶,甚至 1944 年後,因為缺油,海軍艦隊整天就龜在日本本土與南洋動彈不得,高雄煉油廠建設大幅落後,一直沒能發揮原本預想的功能。
而在 1944 年後,工廠和坑道遭受嚴重空襲,大半坍毀。戰後掩埋在土方雜草間逐漸被遺忘。
1954 年,王永慶等人在高雄成立的福懋塑膠公司,主要生產聚氯乙烯(PVC),其乙烯是用電石製造,而非由石油提煉所得,品質較差。
1964 年,在美國顧問協助規劃下的第四期經建計畫中,進口替代逐漸轉為出口導向,塑膠製品追隨紡織業,也被納入規劃,因此對石化中間原料的潛在需求也日漸增加,但所需要的乙烯等原料全部仰賴進口。
直到 1966 年中油在高雄煉油廠內,決定與美國國民製酒公司 NDCC(National Distillers and Chemical Corporation)合作建造第一座規模較小的輕油裂解廠,提供業者上游原料,年產 5 萬噸乙烯。1970 年在高雄煉油廠內,再蓋產能 23 萬噸的二輕,於 1975 年完工。
日本人留下石化工業??? 美國人說: You gotta be kidding me !
"留下了學校"
真相:
請台派人士讀一讀, 台中一中, 我的母校, 創校紀念碑的第一句寫的是什麼 ?
“吾台人初無中學, 有則自本校始”.
台中一中是1915年創校的, 日本殖民統治都已經20年, 台灣人連自己的中學都沒有! , 而且除了台中一中之外, 都是日本人讀一中, 台灣人讀二中, 為什麼?
““留下了林木業”:":
真相:
河合鈰太郎是日據時阿里山鐵道的設計人,後來寫下這首懺悔的詩:
斧斤走入翠微岑,
伐盡千年古木林,
枕石席苔散無蹤,
鳴泉當作舊時音."
伐盡千年古木林,
因為阿里山的千年紅檜幾乎全被日本伐光了。
日據時期34年間砍伐35.2萬公頃的高級林木, 許多都是珍貴的神木以及高級檜木;
國民黨44年砍伐38.2萬公頃
以每年的數據來看
日據時期每年砍伐1.035萬公頃
國民黨時期每年砍伐0.868萬公頃
更重要的, 日本砍伐台灣的珍貴高級木材多半是神社跟日據時期的官舍,這些都是用比較高單價的檜木
國民黨時期的伐木業是民營公司, 多半是出口賺取外匯
如有疏漏, 歡迎補遺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