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騙走4億元! 為什麼台灣變成詐騙天堂?

0:22 反詐騙聯盟版主:你們騙了這麼多受害者,這些受害者去自殺,影響很多家庭,你們是變相的殺人

每天騙走4億元! 為什麼台灣變成詐騙天堂?

0:22 反詐騙聯盟版主:你們騙了這麼多受害者,這些受害者去自殺,影響很多家庭,你們是變相的殺人😡
2025-01-19更新:

2.連專業人員也加入才更可怕!
台銀神鬼夫妻勾結惡律師搞詐團!詐取1.1億 百人受害!?|金臨天下 20250115 @tvbsmoney

https://youtu.be/e28WZhqNV3s?si=bomEIP0HLpqlxSvo




1.【今周刊】每天騙走4億元! 為什麼台灣變成詐騙天堂?

https://youtu.be/GtvD1ljhU5g?si=f_lfoD-wGO7ZAFhw
vn51 wrote:
【今周刊】每...(恕刪)

vn51 wrote:
每天騙走4億元! 為什麼台灣變成詐騙天堂?


因為數發部的經費太少
造成網路詐騙猖獗
尤其是車輪爛黨又要砍預算
我相信
只要數發部的預算提高到8000億
絕對可以有效解決詐騙的問題
vn51
[冷][冷][冷][這我不行]
mark0826
[笑到噴淚]
網路詐騙氾濫 因為數位部沒作為
希望這部可直接廢除, 把200億歸還於民
larry-han wrote:
因為數發部的經費太少
造成網路詐騙猖獗
尤其是車輪爛黨又要砍預算
我相信
只要數發部的預算提高到8000億
絕對可以有效解決詐騙的問題


8000兆才夠吧 8000億哪有用? 拜託 還要多請幾個清潔員工勒
興仔XD
[加持][笑到噴淚]
vn51 wrote:
每天騙走4億元! 為什麼台灣變成詐騙天堂?

選我選我正解:因為台灣有塔綠斑、哥布林、綠蟾蜍 !
貪心的人多
我有個問題
台灣人是太笨還是太聰明?
u9431030
先不提假投資貪心部分,就問你能分辨那些在捷運站募款的慈善團體 or 問卷調查是不是詐騙嗎?
mark0826
我只能回答,台灣人真的很有錢,隨便一個退休老人老婦都能接通電話馬上就去ATM轉個幾百萬出去,我嚇爛[冷]
berlinnm wrote:
貪心的人多


受害者為何會被騙?
本文摘選自時報出版之《你今天被騙了嗎?心理師教你破解詐騙伎倆》。


在分析相關案件時,我們三人常不禁感慨,詐騙份子確實「懂心理學」。他們對「人心」是熟悉的,特別是人心裡頭的弱點。分析下來,最常觀察到的心理狀態,就是「慾」與「懼」。例如因為受到以小錢賺大錢廣告的吸引而冒險投資,結果損失大筆錢財,這種案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而「懼」的部分,好比被黑道恐嚇、親人被勒索、被法官起訴等,都是利用人們恐懼的心理做出發。當然,也有詐騙者濫用人類良善的一面,透過動之以情,如假借慈善捐款、親友電話急難求救等方法,激發人的惻隱之心來進行詐騙。


除此之外,也發現某些人格特質可能較容易受到詐騙。一篇以ATM轉帳詐欺受害者為對象的研究發現,除了剛才提到的「慾」與「懼」之外,一個人如果過度自信、容易被表象所迷惑、喜愛「姑且一試」,較容易受騙。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Maria Konnikova在她探討人類自信的專書《信心遊戲》裡提到,「喜好孤獨」及「不善社交」者,也較容易受騙。

慾、懼與上述提及的人格特質,還有很多心理與環境因素會影響受詐騙的機率。這些心理狀態與個人特質,其實並不如一般人預期的「罕見」。畢竟,誰敢說自己是無慾無懼的呢?這些人格特質在不同情況中也可能是好的,並不是造成容易受騙的「缺陷」。

好比,「對人性的信任」其實未必是負面特質。只是,如果這種信任感毫無選擇與節制,便很可能讓你成為詐騙集團眼中的肥羊。信任感可以簡單區分為特定信任感(對你的家人、朋友、鄰居等之信任)與一般信任感。李田園(Tianyuan Li)與馮海嵐(Helene H.Fung)兩位來自香港的研究者,曾針對世界各地人民的信任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在扣掉基本人口變項後,年齡與信任感(不論特定或一般)仍具有顯著的正相關,也就是說年紀愈大,我們普遍對人是更為信任的。這可能是因為生命經驗增加、見識與見聞增加,某些情況更能分辨是非對錯,但相對地,這也很可能與年長者更容易被詐騙有關。

林書慶警員曾將受詐騙者心理分成六大類:貪財心理、需求心理、疏忽心理、迷信心理、同情心理及恐懼心理。透過分類可更理解受騙者的六種心理狀態:


貪財心理
利用民眾愛錢、貪財、貪小便宜的心理,引誘受害者上鉤,進行詐騙。黃宗仁博士在其博士論文中,將「貪財詐騙」依照媒介,更細分為四種類型:

•平面媒體:包括利用刊登廣告為手法進行彩金詐騙、打工陷阱詐騙、房屋假脫售詐騙、旅遊詐騙等。


•電話訊息:透過行動電話發送簡訊,或通話詐騙。

•網際網路:如透過網路金融卡匯款、網路購物詐騙、網路金光黨、虛設公司行號,或網路兜售假貨等。

•人際傳播(面對面溝通):如金光黨、販賣假元寶或金飾、虛設行號詐騙、重利型投資、惡性倒閉、互助會倒會、假流當品、假調查、假保險、不法傳銷、老千集團,非法炒作匯期貨等。


需求心理
在「有所求」的狀態,可以滿足我們需求的途徑,都可能成為詐騙集團眼中的「財源」,例如下面都是目前幾種常見的案例:


•創業者受騙:因對貸款、加盟有所求而受詐騙。


•醫藥詐騙:患病者對於治療、治癒、仙丹、偏方有所求因而受騙。


•婚姻、交友詐騙:單身者因對婚姻與交友有興趣受到騙財或騙色。


•交通詐騙:如車輛在高速公路拋錨後,拖吊業者前來協助,卻向受害人索取超乎常理的高額費用。


•假冒學歷或執照廣告:以教育部或相關部會未正式認可之國外大學、相關執照,在國內開班授課騙取學費或資歷。


•瘦身/美容沙龍詐騙:透過瘦身或美容為誘餌促銷,接著恐嚇,批評受害者逼迫客戶購買更多產品或課程。



疏忽心理
疏忽,簡單來說就是「不小心」、「不注意」。有時候,我們會不小心洩漏信用卡資訊使自己被盜刷。或者,因為一時不察,沒發現商家提供的證件、證照其實是假的,因而相信對方買到不健康、不能使用的商品,或參與不如預期的課程活動等。也常因為疏於事先查核,發現問題後,因為對方沒有證照或是合法性難以提出法律上賠償要求。這類型詐騙嚴重的話,還有假權狀詐騙、芭樂票詐騙、冒牌銀行網路詐騙等。



迷信心理
犯罪者利用民眾迷信鬼神的心理,不管是從負面(鬼怪、恐嚇、迷惑、蠱惑)還是正面(消災、祈福、解運)下手,藉此騙取錢財,或甚至使受害者人財兩失。近期新聞甚至出現許多暴力宗教犯罪集團犯下虐殺孩童的案件,這類案件的起因大多也都源自於迷信心理,不可輕忽。



同情心理
利用人性本善,激發同情心,進而使受害者掏錢買單。如:謊報傷病需要救急(親友發生車禍、得到急性癌症等)、假募款真詐騙(利用重大賑災募款卻把公益金納為己有、成立民眾不容易分辨的假機構詐財等)。


恐懼心理
這類型的詐騙通常會利用政府、金融機構、司法機構等名義,創造事件,引發受害人的恐懼心理,使受害者不知不覺聽從詐騙者的指示,將帳戶中金錢交給對方。這類事件腳本通常一定會包含有「假身分」的詐騙者(冒名為檢察官、警察、法官等),接者再以受害人「個資被盜用」為由進行詐騙(如金融卡密碼外流、健保保費被盜領等)。

***

於「情」,詐騙集團善用情緒渲染力,透過權威或相關角色的模擬,激發受害者不安、恐懼的情緒。或者,他們也善於反過來使受害者覺得自己是「獨特」的:營造這是專屬於「我」的東西、「限量是殘酷的」等手法,激起受害者的慾望。

於「理」,詐騙集團在行騙過程,常以冷靜、絕對肯定的口吻,以「忠告」的口氣向受害者傳達「冷冰冰的數字或法條」。並於過程中,他們常不斷透過手法、話術,建立受害者與詐騙者間的「信任感」。透過情理兼顧的詐騙攻勢,許多人都不自覺地陷入詐騙迷團。

在接下來的內文中,讀者將會看到許多隱微的心理特質與機制。這些都在詐騙過程中交互影響著,使受害者逐步陷入其中而不自覺。然而單看心理學學理分析或許不夠能讓人有所共感,因此,接下來也會介紹數種台灣在地的經典詐騙案例,讓大家一起更深入了解其中的心理原因。

●本文摘選自時報出版之《你今天被騙了嗎?心理師教你破解詐騙伎倆》。
https://reading.udn.com/read/story/122749/6550912
一切犯罪的猖獗都源自沒有嚴刑峻罰
詐欺金額累計超過50萬以上處鞭刑/死刑
看有誰敢詐騙

沒了詐騙撈偏門的自然回歸正常工作
又可減少社會犯罪端正風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