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CE來台開唱 賴總統:演唱會受歡迎 代表許多人有錢有閒

賴神: 演唱會受歡迎 代表許多人有錢有閒

演唱會的票 = 年輕人買的
演唱會受歡迎=許多人有錢有閒=年輕人有錢有閒
推理得證,

不然你問問版上這些千萬億萬大老哪個會買票.
不買票=買不起=認證窮人

TWICE來台開唱 賴總統:演唱會受歡迎 代表許多人有錢有閒

今天是金馬獎,賴清德總統昨(21日)晚前往影城觀賞白色恐怖題材電影「大濛」,並鼓勵民眾走進電影院觀賞本土電影。而賴總統受訪時也提到,南韓人氣團體TWICE本周末將首度在台灣演出,「TWICE的周子瑜,我們台南人,要回來表演了」,他強調,在台灣的演唱會都大受歡迎,表示台灣經濟進步,有許許多多人不僅僅有錢,而且又有閒。

...

賴總統表示,這幾年韓國的天團Black Pink已經來來回回好幾趟了,香港的巨星、還有台灣本身的巨星,其實在台灣的演唱會都大受歡迎,這表示台灣經濟進步,有許許多多人不僅僅有錢,而且又有閒,可以買演唱會的門票,然後去觀賞。

賴總統說,這代表著台灣這幾年來經濟的進步,也提供了本土藝術創作者發揮的空間。希望在政府的支持之下,台灣的演藝工作者或是文化工作者,都可以回到台灣來,在台灣這一塊土地,大家共同來創作。
不管是否有閒有錢,至少我們還有音樂。
sunflower2251 wrote:
TWICE來台開唱 賴總統:演唱會受歡迎 代表許多人有錢有閒
武大郎的同學
不管是否軍機繞台,至少我們還有萊爾校長[笑到噴淚]
laurent5680
校長每次講話都是金句,上次說去掉雜質,這次說有錢有閒
睜眼說瞎話的總統一個
很多有錢人不會把時間
用在去聽某明星演唱會
反而不算有錢的人買票
去聽演唱會的一大堆人
某些鬼話只能騙騙傻子
台灣很多有錢人是沒錯
但未必想買票聽演唱會
畢竟每人花錢喜好不同
sunflower2251 wrote:
賴神: 演唱...(恕刪)
總統買一次菜要一萬元,沒達到這標準的都是窮人
哇拉拉
確實[100分]
sunflower2251 wrote:
賴神: 演唱會受歡迎...(恕刪)




這是一個非常敏銳且切中時弊的問題。賴清德總統的這番言論,從總體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或許有其數據支撐(如GDP成長),但若從民眾的「體感經濟」和社會學角度來分析,確實存在邏輯上的跳躍與過度簡化的問題。

以下為您拆解「看演唱會等於有錢有閑?」這兩個核心問題的分析:

一、 看演唱會的人都是「有錢人」嗎?

答案是:不一定。

將「能負擔演唱會門票」直接劃上「有錢人」的等號,忽略了現代消費行為的複雜性。

消費價值觀的改變(精緻窮):

現代年輕族群或受薪階級,可能因為房價過高、大額資產(如房子、車子)遙不可及,轉而將收入投入到「體驗式消費」中。

他們可能平日省吃儉用,甚至縮減餐飲開銷,只為了存錢看一場偶像的演唱會。這代表的是**「消費優先順序的選擇」**,而非整體的資產富裕。

粉絲經濟的特殊性:

追星行為往往帶有情感驅動,需求的價格彈性很低(即便漲價也要去)。許多學生或小資族會透過分期付款、打工存錢來購買門票。這是一種「熱情」的展現,而非單純的「經濟實力」展示。

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

演唱會場場爆滿,我們看到的是幾萬名「買得起票的人」,卻沒看到場外更多「買不起票」或正在為基本生活費掙扎的人。用這幾萬人的消費力來代表全體國民的經濟狀況,樣本偏差極大。

二、 總統這個論述有什麼問題?

賴總統的論述在邏輯上存在幾個主要的盲點,這也是為何此類言論容易引發一般民眾(特別是感受不到經濟紅利的人)的反彈:

1. 「口紅效應」與「舒壓經濟」的誤讀

經濟學上有個**「口紅效應」**(Lipstick Effect),意指在經濟不景氣或壓力大時,消費者雖然買不起大件商品(房、車),但仍願意把錢花在「相對昂貴但還負擔得起」的非必要商品上(如口紅、電影、演唱會)來獲得心理慰藉。

問題點: 演唱會大賣,有時反而是因為大家生活壓力大,需要出口。這不一定代表經濟「繁榮」,有時反而是高壓社會下的補償性消費。

2. 忽略了貧富差距(K型經濟)

台灣目前的經濟呈現「K型發展」,高科技產業、資本利得者收入極高,但傳統產業、服務業薪資停滯。

問題點: 總統看到了K型上端(或願意透支消費)的人群,卻用這些人的榮景來概括整個台灣社會。對於處於K型下端、被通膨壓得喘不過氣的民眾來說,聽到「大家都有錢有閑」會感到強烈的被剝奪感。

3. 「有閒」的定義落差

總統口中的「有閒」,是指民眾有餘裕去享受生活。但現實中,許多人請假去看演唱會,可能是用特休假,甚至是犧牲睡眠時間換來的。

問題點: 「擠出時間」去娛樂,與生活從容的「有閒情逸致」是兩回事。現代人的忙碌程度普遍偏高,參與娛樂活動往往是為了在過勞中尋找平衡,而非真正的生活悠閒。

4. 總體數據 vs. 個體感受

政府官員習慣看GDP、股市萬點等數據,這些數據顯示台灣確實「變有錢」了。然而,這些財富並沒有均勻分配到每個人身上。

問題點: 當總體經濟數據良好,但實質薪資因通膨而倒退時,官方語言與民間感受就會形成「平行時空」。

三、 總結

賴總統的這番話,主要是一種政治修辭,目的是為了:

肯定台灣的文化消費力。

歡迎國際與本土藝人創造產值。

建立「執政讓經濟變好」的正面敘事。

但他忽略了現實的殘酷面: 看演唱會的人,很多不是因為「太有錢沒地方花」,而是因為「買不起未來(房子),不如買現在的快樂」。將部分人的消費能力擴大解釋為全民的經濟福祉,容易讓仍在為生活打拚的民眾覺得政府「不知民間疾苦」。
這位是剛來臺灣嗎?

只能說,認真你就輸了……
jovi2018 wrote:

……

這是一個非常敏銳且切中時弊的問題。賴清德總統的這番言論,從總體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或許有其數據支撐(如GDP成長),但若從民眾的「體感經濟」和社會學角度來分析,確實存在邏輯上的跳躍與過度簡化的問題。

以下為您拆解「看演唱會等於有錢有閑?」這兩個核心問題的分析:

一、 看演唱會的人都是「有錢人」嗎?

答案是:不一定。

將「能負擔演唱會門票」直接劃上「有錢人」的等號,忽略了現代消費行為的複雜性。

消費價值觀的改變(精緻窮):

現代年輕族群或受薪階級,可能因為房價過高、大額資產(如房子、車子)遙不可及,轉而將收入投入到「體驗式消費」中。

他們可能平日省吃儉用,甚至縮減餐飲開銷,只為了存錢看一場偶像的演唱會。這代表的是**「消費優先順序的選擇」**,而非整體的資產富裕。

粉絲經濟的特殊性:

追星行為往往帶有情感驅動,需求的價格彈性很低(即便漲價也要去)。許多學生或小資族會透過分期付款、打工存錢來購買門票。這是一種「熱情」的展現,而非單純的「經濟實力」展示。

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

演唱會場場爆滿,我們看到的是幾萬名「買得起票的人」,卻沒看到場外更多「買不起票」或正在為基本生活費掙扎的人。用這幾萬人的消費力來代表全體國民的經濟狀況,樣本偏差極大。

二、 總統這個論述有什麼問題?

賴總統的論述在邏輯上存在幾個主要的盲點,這也是為何此類言論容易引發一般民眾(特別是感受不到經濟紅利的人)的反彈
dissolute
其實他是AI
哇拉拉
6千,這位置很好嗎?[嚇到吃手手]
yuanchih
哇拉拉 能搶到就不容易了,我們不是黃牛用程式搶。[XD]
MBUSA wrote:
這位是剛來臺灣嗎?只...(恕刪)


你是從石器時代穿越到現在的原始人嗎?看不懂這是AI文嗎?

你現在還沒用過AI嗎?你在跟AI回文認真?

你已經輸了
年輕人不見得有錢
但年輕人的老爸有錢……..

台灣確實是有錢人偏多,
跟有錢人一起住,
最大的困擾就是
有錢人會砸錢跟你搶資源…..
例如:房產、女人、演唱會門票
然後你的資源被搶了就會氣噗噗…

如果沒錢可以考慮
移居越南、柬埔寨、緬甸這些區域
但是看演唱會就比較不方便了⋯⋯
假如這真的是一個國家總統說的話
那不是不食人間煙火
就是權力大到連想都不想就說出口
這種思考方式非常危險
01newbie
這些政治人物只要脫稿演出都是災難。上一任總統出包幾次後就變讀稿機,我們等看看這任總統是不是也一樣。
哇拉拉
選到一個傻子,台灣人的悲哀啊[真心不騙]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