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chenhao wrote:酸甜(萃取成分)不同 我認為前中這一段萃取成分沒有不同,差別在後段的多寡改變了整體的平衡。chan.chenhao wrote:若這樣的話, 同一Case(eg:Case1), 取前四段(240g),跟五段(300g)喝起來應就不只有濃淡不同, 整個基調應會有如同Case1/2這樣的大差異了吧? 當然,這在所有場合都一樣吧。後面的六調整濃度,指的是分幾次注水,越多次總時間越長,濃度越高。
chan.chenhao wrote:前段萃取成分不同 我試試看只補水會差多少,應該下周(明天不行,明天要出門)才會有答案。好像實驗設計和量測有點複雜,我再想清楚一下怎麼做。偏甜的沖法是300g水對20g粉,15:1偏酸的沖法是270g(需實測)水對20g粉,13.5:1(需實測), 另加30g(需實測)前端淡咖啡水所以現在觀察偏甜沖法,最後一段扣淡咖啡水重,補水至總重,和偏酸沖法的差別。至少要製作1)偏酸的一杯2)實驗的一杯這樣沒錯吧?
we543543 wrote:實驗設計和量測...(恕刪) 驗證目標:四六沖第一段悶蒸時流到下壺的咖啡趨近於水, 酸/甜感差異是後段萃取量多寡之狀態產生方法:0.先確認相同豆子/同研磨度, 能明確喝出酸甜區分的Case.eg:耶加20g,KNC刻度3,萃取注水300g,每次注水5s,間隔40sCase1: 50: 70: 60: 60: 60Case2: 70: 50: 60: 60: 60各沖一份.分段接取各段咖啡液.(Case1五杯,Case2五杯)A.紀錄各段液重/TDS (也可稍微嘗嘗各段味道)0115:可能還得紀錄各段濾杯水流畢至下壺的時間點. eg: 5s:完成注水,35s:水完全流至下壺,45s:第二次注水.B.每杯取1/2(or 1/n)重量, 組合確認Case1甜/Case2酸的主觀認定仍存在.(N=看要實驗多少組合,若要實驗兩種組合則分三組)然後就開始進行各種混合了. : pC.Case1 在第五段移除 Case2-Case1第一段 重量差(比), 補回純水D.Case1 在第五段移除 Case2-Case1第一段 重量差(比), 補回Case2第一段......(應還有其他可組合來試看看的.)補#119組合及其他想到資料:E.Case2 第一+二段 + Case1第三+四+五段 => 味道是否等同原Case2?F.Case1 第一+二段 + Case2第三+四+五段 => 味道是否等同原Case1?G.Case1 第一+二段 與 Case2 第一+二段 兩者液重/TDS, 主觀味道H.Case1 第三+四+五段 與 Case2 第三+四+五段 兩者液重/TDS, 主觀味道器材:大手沖壺,小手沖壺,濾杯,手沖架,計時器,秤,杯子*5,濃度計每段注水前(-10sec)先以小手沖壺量好所需水量, 在最後一秒時(45sec)更換杯子並開始注水.(須注意大/小手沖壺水溫)磨豆等前期準備->(-10sec)小手沖壺準備50g水->(0Sec)注水->(5)注水完成->(35)小手沖壺準備70g水->(45)更換杯子/注水->(55)注水完成->(85)小手沖壺準備60g水......20190115:或許是第二段的50<->70ml的差異, 導致了其萃取深度的不同. 目前亂猜的可能原因. A.第一段氣體溶解. B.第二段浸泡時間較久, 拉高了第二段的萃取.在第一段/第二段沒萃取出的, 在第三/四/五中是否能被捕萃出來, 是否在這五段中, 有一70ml的萃取深度存在即可??Case3: 70: 70: 60: 50: 50 => 味道等同Case 1?Case4: 50: 50: 60: 60: 60: 20 => 味道等同Case 2?Case5: 50: 60: 70: 60: 60 => 味道等同Case 1?
bakafish wrote:按照我的要求用打磨的,一萬塊是否真的夠 一萬塊可以搞定的話,商業上不只五萬的附加價值。這種價值是以倍計,不是算工錢加上去的。如果每台forte bg出廠都跟scott手上那台一樣,開ek價應該也會很多人買單。
we543543 wrote:收到。下周做。...(恕刪) 還想到兩個E.Case2 第一/二段 + Case1第三/四/五段 => 味道是否等同Case2F.Case1 第一/二段 + Case2第三/四/五段 => 味道是否等同Case1做完這組實驗或許會更加清楚些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