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ir Signature PRO 快速開箱 (1/17原廠更換瑕疵件)

we543543 wrote:
是對採用窄濾杯的因果存疑?...(恕刪)

是對文中說某些拉霸機因容易達到9bar, 易產生通道效應, 而故意設計成使用小濾杯 這樣的說法 不解. (先前漏看了"某些"二字,Sorry).
(應算是 因果存疑)

或許這要從拉霸機設計的歷史看起了吧?!

又, 若以Single Dose的角度來看, 拉霸機的汽缸直徑/容量應都足夠, 小Double濾杯的尺寸設計或許也有些配合直徑的意味? 放大到現代習慣的Double可能就捉襟見肘了...@@
拉霸機應該不是為了什麼通道才改濾杯
58mm/54mm的沖煮頭那麼大一顆
要改成家用機的小尺寸當然要把濾杯縮小
chan.chenhao wrote:
是對文中說某些拉霸...(恕刪)


我也認同就歷史條件論,單shot產出夠用,就把所有規模縮小了。

we543543 wrote:
我也認同就歷史條件...(恕刪)

我認為Matt Perger原文中所說的
Incidentally, this is the reason some lever machines use narrower baskets, which give you a deeper bed for a given dose. The pressure in some lever machines can reach a peak somewhat higher than 9 bars, which creates an opportunity for channels to form, so the deeper bed counteracts this.
比較可能的就是使用La San Marco沖煮頭的拉霸機,例如Izzo Pompei
沖煮頭活塞使用內外兩條彈簧,最大壓力是有可能超過9 bar
濾杯是54mm,聽說也比較深,刻意縮小直徑而加深,但仍維持商用機的體型
的確就有可能是他所說的為了避免通道
Dalla Corte堅持使用54mm也是這個理由,下面網頁中的影片可以開英文字幕來看
不過他們解釋造成channeling的原因以及54mm的其他好處,怪怪的
https://www.dallacorte.com/en/magazine-the-perfectshot-54mm-filter-n-155.html

我想Matt Perger這篇文章的主題
應該不會去牽扯六七十年前的古老拉霸機,也不會去看家用的小拉霸
那個年代的拉霸機很多元
大型沖煮頭的機器即使是單沖煮頭也是滿大一台,還是可能以商用環境為主吧
要主攻家庭市場勢必要小型化,所以接下來就有一堆各式各樣的小拉霸
目的只是要小而已,能縮小的都縮小,通道不通道的我猜根本沒在考慮
而且義大利人做咖啡看起來那麼隨性,即使是現在,IES也沒把通道看得很嚴重
在那個年代,做小型化的原因更不可能是通道

義大利的標準,single 7g與double 14g,不知道是從何時開始的
那些家用小拉霸的濾杯看起來都滿深,double 14g應該也是沒有問題

bakafish wrote:
他們解釋造成channeling的原因以及54mm的其他好處,怪怪的


無法理解

還是想知道illy的解釋方式
bakafish wrote:
Dalla Corte堅持使用54mm也是這個理由,下面網頁中的影片可以開英文字幕來看...(恕刪)

vimo影片在我的Browser開不起來, 這邊是youtube版的...

影片中提及54mm比起58mm在粉餅上接受了更小的壓力, 可使通道效應減低. 一開始覺得他解釋的亂七八糟的, 以單位面積上來看, 兩者的1cm^2上都承受了約9kg的力量. 哪有所謂的 承受更小的力量(總力量是小的, 但不影響單位面積受力).

但, 若把這個力量以3D來看呢?(往下已是小弟推論.非影片中解釋, 可能有誤)

54/58mm面積差1.15倍. 若14g粉餅在58mm高2cm, 則在54mm高為2.3cm, 58mm中1cm^3承受了4.5kg的下壓力, 而54mm承受了3.91kg, 意即先前模型中通道單位長度分攤下來承受的力量小了15%(可以這樣看嗎??), 這應有助於(壓力上升至9bar時)通道的維持. 也就減少了通道效應. 若再加上刻意增加54mm底部的開孔數, 應有機會讓54mm/58mm使用相同g數/相同刻度的咖啡粉進行萃取, 不過先前討論提到的粉餅頂部/底部間的萃取差異若有的話, 即使使用相同咖啡粉, 54mm因粉餅較厚, 無可避免的一定比58mm稍差...

補:
可以這樣看嗎? 力的傳遞似乎不是這樣? 做功課中...
=>
假設通道以200顆顆粒組成, 從頂部壓下9kg, 則各顆粒承受多少(不同種類)力量, 是否崩壞??
(200顆顆粒=>58mm, 230顆=>54mm)

54/58mm相較, 在相同單位面積受力下, 是否54mm的通道較不容易坍塌? 力量也分散到側壁? 拱橋??
在相同單位面積受力下, 是否不管其長度, 鬆密度皆相等??

流體靜力學來解釋當時咖啡粉受力狀態??

補:
找了一個上午資料, 暫時放下...

以58<->51這種差異大的濾杯, 以通道數量/通道摩擦係數差異 來說明還蠻好理解的.(忽略力學)
但若是58<->54這種, 然後假定通道數趨近, 以力學的角度來分析, 就...!@#$%^...打結了...Orz

直觀上會認為相同條件下, 54mm的通道較58mm不容易坍塌. 但是要 如何證明呢??
(密度, 拱橋, 邊牆支撐, 柱支撐, 靜力學, 粉體壓縮...etc.)

粉體的物性
粉體學基礎
粉體靜力學

2cm/3cm高長方體,頂部受1kg/cm^2的力量, 其下粉體密度應是一樣的(?)(粉體密度與頂部壓力有關, 與高度無關?) => 通道是否坍塌應與此(粉體密度)無關. 所以是架橋效應之類的將力分散至側壁的作用?
(力的傳遞, 以彈簧單位長度受力變化簡化理解之...)

HB上有趣的濾杯討論, 閱讀中...
https://www.home-barista.com/espresso-machines/great-58mm-portafilter-debate-t49221.html

20180414 0100:
1.找不到力學上減低通道效應的精確(簡易)觀點, 不想了...
2.上面提到的HB的濾杯討論蠻值得一看的.
找Dalla Corte 54mm濾杯資訊時, 翻到HB這個"The Great 58mm Portafilter Debate", 整理一些覺得有趣/可能有用的資訊如下 : )
#4(及其延伸Link): Translating an Espresso Recipe across different basket size/diameter, 摘要:使用相同研磨刻度, 依尺寸比例調整粉重, 在同時間/同粉水比下出杯=>這觀點可供在Flair/Flair Pro與其他不同咖啡機(濾杯尺寸)間轉換的網友參考.(依濾杯底部開孔狀態微調)
#40:家用拉霸機因力臂和汽缸尺寸的限制, 選配了較小的濾杯.
#46:Londinium and Aurora通道效應比較.
#70,#75,#76:其內對Dalla Corte的討論, 讓小弟決定不再去找54mm力學上資料. : p
複雜的力學我不懂,只是對Dalla Corte的解釋,只看總力而不看單位面積壓力這點覺得很怪
還有粉餅較厚就可以用較少量咖啡粉萃取更多,不看粉水比,這個理論也很怪

提供一些個人的經驗
在我還沒有入手FAEMA Lambro之前,在公司用Rossa PG,在家就用Olympia Cremina
Rossa PG是用54mm濾杯,Cremina是49mm
Lambro買來時沒有附無底把手,剛開始做出來的espresso都很稀,我以為是機器有問題
後來去買一支E61的無底把手來用,才發現有問題的是我
54mm和49mm同樣的佈粉方式,用在58mm就是有通道
用WDT做出來的espresso就正常了

後來我想,粉餅阻力受粗細度和粉量影響
若粗細度固定,則粉量是唯一因素,而粉量影響的是粉餅厚度
就用EXCEL公式做了一個濾杯尺寸與粉量的對照表
發現在這三台機器上,使用相同的粉餅厚度,溫度與壓力曲線盡可能做到相同,做相同粉水比
味道的差異並不大

所以濾杯直徑對我來說只是咖啡大小杯的差異,以及極限值的不同而已
極限值指的是
在58mm用15g粉,在Rossa上只能用13g,在倒裝粉杯時粉餅會掉下來,行不通
在Cremina只能用10.7g粉,粉水比1:2的話只有21.4g,不夠喝
如果在Cremina用15g粉,在58mm就要用到21g粉,我的濾杯不夠深


前兩天誤食了過期一年的咖啡豆(別人送的,本土品牌,普通單向透氣閥包裝)
做espresso的時候發現磨到超級細時,粉餅還是沒有什麼阻力
14g粉,Cremina用1 bar蒸氣壓力做預浸就流出來了,拉桿輕輕壓流速就超快
所以粉餅阻力應該跟空氣有很大的關係
請問可以只用7克粉嗎,但好像無法填壓?
jones6449 wrote:
(恕刪)...好像無法填壓?

是指濾杯底部有內縮, 導致填壓器無法壓到底(或壓到7g粉餅的高度), 所以無法填壓嗎?
看照片不像是有內縮的樣子...

在40mm(原廠濾杯底板)的舊Flair上, 小弟是用7g粉萃取.
不過, 這也是源於個人對細研磨刻度的偏好而產生的組合. 並不是為了符合義式規範而劃下的框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