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chenhao wrote:
大手沖壺,小手沖壺,濾杯,手沖架,計時器,秤,杯子*5,濃度計
每段注水前(-10sec)先以小手沖壺量好所需水量, 在最後一秒時(45sec)更換杯子並開始注水.
(須注意大/小手沖壺水溫)
磨豆等前期準備->(-10sec)小手沖壺準備50g水->(0Sec)注水->(5)注水完成->(35)小手沖壺準備70g水->(45)更換杯子/注水->(55)注水完成->(85)小手沖壺準備60g水......
出門前趁空檔先實際操作一次,看流程有什麼問題。深深覺得由機器來做會更好。
1)小手沖壺沒辦法將水倒乾淨,改用奶泡鋼杯手沖。
2)小手沖壺水溫(奶泡鋼杯)在流程中時間因素沒辦法做有效量測,改以流程穩定性取代。
3)沒有手沖架,改以賽風壺架取代,出口有時會在與壺架結合處有旁流,滴到承杯外,還是要有手沖架。
大概是先發現這些問題。
偏甜沖法,簡單試喝,一段一段往前加的過程(一、二杯時忘了換杯),發現越來越不酸,往甜的方向移動,全段平衡的邏輯應該是可以成立,不過實驗還是要做,需要一些實際數據。豆子是瓜地馬拉日曬黃卡度艾,好久沒喝到這種酒味超重的咖啡(knc修正後,只喝耶加的惡習應該可以拋棄了),想起小時候外婆常喝的五加皮。
出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