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ry886117 wrote:
前些日子看過一篇談日...(恕刪)
要談台灣的咖啡文化演變以及台灣咖啡文化與日文咖啡文化的關連實在是太複雜了,應該是可以當作一個論文題目的深度與廣度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追溯台灣最早帶起飲用咖啡風潮的(不是種植咖啡喔)應該是美國人才是,而非一般認知上的日本人
台灣日據時期因為仍在二戰時期,而且日佔時期日本人對台灣的態度是將台灣視為殖民地與物質提供產地,並沒有打算大幅度的提昇台灣人民的生活水準,更別說戰時物質缺乏,較好的東西除了少數供應給駐台高階將官外,其餘多半運回日本本土,像是茶葉、木材、煤及各種礦產,這個時期的人民是沒有空閒也沒有機會享受咖啡這種高經濟農產品的。
一直到二戰結束台灣回歸好一陣子後,因為美援的關係以及留洋人材的回台,才正式的將飲用咖啡這種文化引進台灣,這時的台灣雖然已經有種植咖啡豆,但幾乎是呈現半荒廢的狀態,此時的經濟作物以稻米以及香蕉、甘蔗、鳳梨等民生必需以及能夠出口販售的農產品為主,連茶葉在這時都還沒大量的種植。
美援時期因為有大量的美軍來台協防以及放洋歸國的高知識份子將國外生活習慣帶入台灣的關係,這時候出像了許多pub以及咖啡館,其中也不乏目前仍相當知名的如西門町的「門卡迪」(或許比較像西式餐廳)、城中市場的「明星咖啡」,「明星餐廳」因為當時是許多文人雅士聚會的場所,在日後聲名大噪;但這時泡咖啡館仍然被視為是有錢人的活動
爾後台灣經歷了經濟起飛時期,人民經濟富裕後,也開始學著上咖啡館、喫茶店,這時也因為仇日的情節較為減弱,漸漸有些留日的人民將日本的生活文件帶進台灣,同時期日式連鎖咖啡館漸漸成為市場上主流,日式咖啡館結合簡餐的文化才算是正式影響台灣
更爾後,美式連鎖咖啡巨頭星巴克被統一集團引進台灣後,主打高級路線以及時尚代表的行銷手法,很快的就襲席捲台灣,並將相對保守的日式咖啡館以及當時為數不少的個人咖啡館和喫茶店打的滿頭包,很多店都消失在市場上。
而且民國89年左右,全球的經濟不景氣也直接衝擊了台灣的咖啡產業,一般人民漸漸無法支付得起高價位的美式咖啡館咖啡,這時有兩件事造成台灣目前咖啡文化成為飲食文化主流。
第一是主打低價位咖啡館的出現(如85度c)大大的影響了台灣人的咖啡消費習慣,咖啡為成一種連精算荷包的歐巴桑都消費得起,又看起來時尚的飲品
第二是個人咖啡館意識的抬頭,因為教育水準的提高,人們更容易從各種管道得到除了美國以外的咖啡館知識,這時流行於歐洲大陸以及日本的個人咖啡館風氣又被台灣部份不甘於困坐辦公室的文青們在台灣重啟精神(該說他們是逃避現實還是有理想…)
加上這時本土意識抬頭,飲用咖啡成為一門顯學之後,許多農家才發現原來自家山林中也種有這種神奇的果實,並開始整理咖啡樹,小量生產起本土咖啡,經過幾年的學習成長與改良,台灣咖啡這幾年在國際咖啡市場上也漸漸打開了名聲(畢盡台灣的地理位置和山裡的氣候條件也是相當的不錯的)
然後這幾年因為這些個性咖啡館的推波助瀾,單品咖啡以及針對咖啡的討論才開始多了起來
粗略來說台灣的咖啡演進史大概是這樣,有關日本的部份…改天再說吧…好想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