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chtec wrote:
趁砸魚大分享ATAGO...(恕刪)

小弟原本想最後再補充一篇做結尾
不過小弟想寫的內容,已經完全包含在小豆大這篇回文裡
而且您寫的更多更專業,小弟就不用傷這腦筋了

ATAGO PAL-COFFEE有三個型號
如果去日本買,可以買TDS的機種即可,型號是4532
我這支是Brix/TDS機種,型號4533,比4532又貴了三千日幣
不要買錯成4523,那支只能測Brix

以現在樂天報價和日幣匯率來看,在日本買4532退稅,大概台幣7500
4533則要台幣8200
露天現貨賣9300,也還好啦


晚上用Cremina,12.5g粉,繪意71刻度5.5,做26g espresso
升壓13秒,萃取27秒,同樣也達到了TDS近10與EY超過20的成果,味道同樣很讚
(可對比第一次測試,右邊數過來第二組數據)
誰說這種完全手壓的小拉霸壓力不夠又不穩,做不出好咖啡

這是玩家自行改造的Cremina,在沖煮頭上加裝壓力表,9 bar位置畫了道紅線
來看看手壓如何壓力不夠(能輕鬆上到10 bar),能有多不穩
bakafish wrote:
這裡分享一個Slayer的影片,點高畫質可以看到壓力表的變化
https://www.facebook.com/slayerespresso/videos/695277177235501/
...(恕刪)


再看一次這個影片,在pre-brew階段,壓力能慢慢上升到4 bar,是一般有變壓的義式機都做得到嗎?

且內文最後段所描述的滋味,的確是我在店家喝過變壓義式機的感受,形容的很貼切,跟店家買一樣的豆子,我無法煮出像那樣的味道,
或許這才是變壓機器的好玩的地方,以後有機會一定是考慮變壓機種的了

S.A.G. wrote:
再看一次這個影片,在...(恕刪)

限流閥大小應該也是關鍵之一
只說白賊七是最會白賊的代表人物,就被刪文了...所以管理員認為正宗最會白賊的人是?...
S.A.G. wrote:
在pre-brew階段,壓力能慢慢上升到4 bar,是一般有變壓的義式機都做得到嗎?...(恕刪)

不知道耶

Slayer其實並不是變壓機,它只是從鍋爐到沖煮頭有AB兩條管路,用三向電磁閥做切換
pre-brew走A管,A管上裝個針閥控制流量,流量越小升壓速度就越慢
paddle推向萃取位置時就啟動pump,三向電磁閥切換到B管

LM GS/3 Strada Mod,就是把GS/3換成Strada MP的沖煮頭,讓它有Strada MP的變壓功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UPEeGY7N_I
不過用paddle操作,並不是paddle撥到哪個位置就有多少壓力,倒有一點點Rossa PG的感覺
影片看起來好像不是很容易控制
也許很難做到每一杯一模一樣,卻是我現階段最感興趣的機型,因為電子控制太無趣了

Vesuvius Dual Boiler也許是目前最經濟的變壓機
英國的Bella Barista價格2500英鎊未稅
E61沖煮頭,但內部應該改過,不然內建的預浸功能會影響變壓能力
電子控制,將預定的pressure profile先輸入好,然後就照著程式跑
但我看不懂它的變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hD8ASIwjG0
看起來好像是設定用幾秒升或降到幾bar,也就是可以控制升壓或降壓的速度
但是在影片21秒時卻又不是如此,不知道是不是超出了機器的能力

Rocket R60V,影片看起來滿鳥的,壓力很不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EZqhZNHn9s

再過幾個月也許會出現一台Decent Espresso
雖然是加熱塊但溫控精準(在水箱就進行第一階段預熱),且加熱塊優點就是速度快
雖然是震動pump卻能變壓(彌補了傳統震動pump無法實現某些萃取參數的缺點)
基本款1000美金就有變壓功能
Pro版4000美金,功能更強大
例如自動偵測到已經完全預浸,就自己切換到萃取
有流速先決與壓力先決模式,類似相機的光圈先決與快門先決,看起來很有意思
像是我如果用Forte BG不想太操刀盤,磨的不夠細,就可以用流速先決,讓機器自己去找壓力
還有paddle可以手動控制,並將操作過程記錄下來,下次用電子功能重現
是我未來最感興趣的機種
但對我來說最可惜的是震動pump,喝不喝的出差異姑且不論,聲音是無法忽視的
詳情請自行搜尋上官網看吧
官方也有在HB發表新進度和回答問題
http://www.home-barista.com/espresso-machines/decent-espresso-promises-rock-solid-temperature-and-pressure-for-less-than-1000-t37395.html
bakafish wrote:
手沖方法五花八門,光是從TDS和EY其實看不太出什麼東西
尤其是EY,手沖高萃取率真的好嗎?
下一篇我想把金杯提出來,再來探討這個問題
...(恕刪)

請問手沖的部份,照小豆大分享會分享的要領去沖,跟您原先的kono 法比較,差異大嗎?


不好意思!心急就先問了
小河彎彎向南流 wrote:
請問手沖的部份,照小豆大分享會分享的要領去沖,跟您原先的kono 法比較,差異大嗎?...(恕刪)

我還沒有用小豆大的手法實做過
不過對於KONO倒有了另一層認識

上過KONO的手沖課後,我陷入一個迷思
上課時使用的是小富士平刀,磨的很粗
我的磨豆機是Mahlkonig Guatemala,是不是也應該要磨粗一點?

在買了ATAGO之後做了幾次測試,又產生一個疑問
KONO沖法是高濃度,但萃取率偏低,強調偏前中段味道的手法嗎?

在參與小豆大的分享會之後,這些問題有了答案

小豆大有一句話:如果豆子本身就沒什麼苦澀味,你還怕萃出什麼苦澀味嗎?
當然想盡辦法提高萃取率,把所有味道都萃出來

那麼對於一般的豆子,如果不是想要特別呈現某種風味的話
我們應該要做的,就是把好味道都萃出來,但不要過萃出苦澀味,或是控制苦澀味在喜歡的限度裡

所以答案就出來了
不同磨豆機不同出粉品質,所以並不需要磨到和別人的一樣粗細
萃取的目標只有一個,盡可能把好味道萃出來,這一杯才會味道豐富

之前測試的那支espresso豆,做到金杯的濃度和萃取率為什麼不好喝?
因為中深焙的豆子,後段本來就沒有什麼好味道了
萃到後來好物質越來越少,不好的物質越來越多
濃度仍然保持,卻是不好的物質比例越來越高,相對的前段的好物質等於被拉淡掉
當然就不好喝了

改用KONO沖法,我用90週年版濾杯,只用12g粉,細度比上課時用的細,88度水,沖130g下壺量
第一次,做出TDS 1.4,EY 15%,覺得好喝很多
KONO沖法在大水柱之後就很快移開濾杯,我試喝了濾完的咖啡液,覺得還喝到甜味
且咖啡粉仍散發香味,所以我覺得沒有把好味道萃取完

第二次就再磨更細一點,其他條件一樣
做出TDS 1.5,EY 16%,這杯味道更飽滿厚實
咖啡粉已經沒什麼香味,試喝濾杯裡濾完的咖啡液,只感覺到像茶沖太多次沖出茶鹼的味道
我對這杯非常滿意,自認把這支豆子沖出最完美的狀態

今天沖一支中焙的瓜地馬拉,磨的更細,14g沖下壺140g
做到TDS 1.8,EY 18%,喝起來很讚,但略嫌太濃
移開濾杯後濾下的咖啡液沒什麼特別,不好不壞
倒入原有的咖啡液中,咖啡液增加為200g,TDS降到1.4,EY上升到20%(SCAE金杯get XD)
對我來說又覺得淡了點

我想也不必死照著KONO 1:10的粉水比,可按照自己喜歡的濃度調整
如果這支豆子的好味道多,就把萃取率弄高一點,固定粉水比的話就會變的過濃
所以要因應豆子的不同做改變,理想情況是盡可能萃出所有好味道,同時做到自己最喜歡的濃度
恭喜魚大對手沖咖啡的認識更深一層,這也是我對金杯理論與實際沖煮的差異感想.

理論並非一體適用,沖煮咖啡也是.當多認識一些沖煮法,多接觸一些豆子.

就會有些認識,喝在口中的感覺不會騙人.對不同的豆子找出適當的沖煮方法與比例才是.

一種方法對所有豆子,是煮不太出好風味的.
小河彎彎向南流 wrote:
請問手沖的部份,照小...(恕刪)


分享會時間短
而且這次其實是刻意沖比較不對的咖啡給各位喝
下次有機會,我沖好喝的咖啡給大家喝
(我烘的豆子不錯喔!)

請注意
我們在沖咖啡時,要先瞭解豆子的特性
不是每一支豆子,用大水柱沖都好喝
當然,反之亦然,不是每一支豆子,用小水柱或KONO都會好喝
就像我那天沖的深焙(其實也只是touch 二爆)
我就用小水柱沖
喝起來濃郁,但事實上濃度不一定高
而當使用不同的烘焙
就算同樣是深焙
但是大火烘與小火慢烘的日式烘法,裡面的東西還是不同
所以都要做調整

當然,上面砸魚大分享的磨豆機差異,也絕對是我們考量的因素
我不是堅持絕對不篩粉
只是若是好的磨豆機,細粉結構比較好,有可以利用的沖法,可以讓細粉變成助力
但是,若用等級差的磨豆機,有時候,與其跟細粉抗戰,乾脆篩掉算了
反正粉的結構也不好,一堆的雜味,已經足夠有『層次』了(喂!)
也不差那細粉了

BTW,順著這篇
參加分享會網友
可以幫我寫一篇分享會心得,發在這裡嗎?
好的,不好的,都可以寫
讓我知道接下來的分享會要做怎樣的調整

謝謝啦!

順便一說
我還有很多東西可以讓你們挖
以後再來辦進階的分享會
你們說好不好啊!
不知道好不好喝

bakafish wrote:
本文照片就這三張接...(恕刪)

夢幻跳舞廳 wrote:
不知道好不好喝...(恕刪)

好不好喝看人怎麼做,光從數字是看不出來的
以我這幾天一直在實驗的手沖來說
同一支豆子,同一台磨豆機,相同刻度,相同粉量
分別使用三洋濾杯和KONO 90週年濾杯,每個濾杯再搭配數種水溫與沖法
都可以做出近似的TDS和EY,味道卻是不一樣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