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事專用機的設計開發, 照理說, 針對物件名稱的使用應該很注重, 不過那是十幾年前的事, 十年前只要確認討論的是同一個物件就好, 不會特別去強調什麼. 更何況如今已是知天命的年紀了...
不擔心它的壽命, 設計者材料搭配選得好, 工作範圍 OK 的話, 用個 5 年都不會有事. 只是有一點, 每組刀具(鋳鐵, 陶瓷都一樣), 特別是以前便宜的手搖磨豆機, 只要使用者細心調整, 會調出一個"甜蜜點", 固定後, 磨出來的品質和穩定度不輸高階磨豆機. 這組結構施力點多了輔助, 或許每個刻度都會是"甜蜜點".
期待有1 -2 年後的使用心得分享了
謝謝樓主讓我對這型磨豆機有進一步的了解機會, 也謝謝flyking大大提供的開箱.
kmirdc wrote:
謝謝魚大的提供的影...(恕刪)
提到那些名詞沒有別的意思
只是大家習慣這樣用,為了避免雞同鴨講會錯意而已
會擔心它的壽命,是因為這種陶瓷刀盤並不鋒利,磨豆以擠壓為主
自從上次買過某家的超硬豆之後,我才知道淺焙豆可以硬到那種程度
它的搖把做在側邊,中軸也許比較不受側向力,所以支架還好
但是將搖把轉為側向垂直需要用到齒輪,不知道是不是塑膠件,禁不禁得起那種超硬豆
影片中可以看到搖把與刀盤旋轉圈數是1:1
從官方數據來看,手沖刻度3.5,磨10g要57秒
https://handground.com/coffee-grinder-performance-grind-size-chart
一般人1秒大概1.5到2圈,算起來10g要差不多100圈
就算以1秒只轉1圈來算,10g 57圈都偏多,所以它的磨豆效率並不高
效率不高表示同時進入刀盤間研磨的豆量不多,機件的受力就比較小,壽命就可不用擔心
這也是它省力的原因,在效率與力量上折衷
至於比不比得上高階磨豆機,有沒有所謂甜蜜點這種事,不用太計較
只要它的內刀盤與中軸沒有偏位(但是如果偏位的話就悲劇了),就贏過去那些便宜手磨太多了
要做的是依豆子和沖法改變適合的粗細度
過去那些便宜手磨,因為中軸只有一點固定,磨豆時會搖擺不定
所以粗細度不能調太粗,否則會造成中軸晃動間隙過大,顆粒粗細差很多
也不能調太細,因為細粉本來就偏多,磨細會更多,就不好沖了,除非你想玩細粉手沖法
必需調到剛剛好,晃動間隙受限,同時利用豆子把內刀盤大致定位在中間,顆粒才會比較均勻
就是所謂甜蜜點
范代九郎 wrote:
它粗細調整是由調整環往左外盤下降變細,往右上升變粗來控制,錐刀是固定的...(恕刪)



我看上一頁我貼的那個影片,看來看去還是覺得是內刀盤升降

因為外刀盤座和豆槽是鎖在一起的,看起來似乎沒有升降的空間
唯一能升降的是內部的調節環本身,而調節環的升降影響的是中軸的升降
剛找到這個影片有做透視圖,往左轉時調粗,內部調節環下降
https://youtu.be/ENFUkzfKK4A?t=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