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lita 101 以 Tetsu Kasuya 四六沖法 沖淺焙咖啡

bakafish wrote:
其實還是有的,只是...(恕刪)



不知道介紹版有沒有差 不然就是我漏聽了5秒這說法

我的是奪冠後當年的WBrC分享會 現場沖煮+講解
現場沖煮粉牆是沒在留
除了水跟磨豆機以外 其他都是比賽方式去沖煮





還有他的指定豆沖煮也有分享
雖然他當時表示並不太想分享指定豆沖煮方式




粉牆的部分我是參考Scott跟Mat Perger的想法
均勻萃取的概念

所以基本上我會希望粉床盡量都是平的
(反正我之前也說 是以46為基礎去修改的個人沖法囉)

至於有沒有過萃 我習慣喝尾段來輔助判斷
(剛剛影片尾端拿了一個小杯子 就是要來接尾段)
多人路並非最好的路,單人林徑也非人生終點  異於他人 ≠ 錯誤
chrono79925 wrote:
粉牆的部分我是參考Scott跟Mat Perger的想法
均勻萃取的概念...(恕刪)

關於粉牆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我是覺得因為注水方式不同,和豆子狀態不同的關係
留粉牆不見得就會不均勻萃取
不留粉牆也未必就會均勻萃取
反正最後都還是要透過味道來判別的
bakafish wrote:
關於粉牆有很多不同...(恕刪)


就是每個人習慣不同囉

不過 Matt Perger他們強調的應該是指 "盡量每一顆都萃取到"
他們不希望有多餘的粉粒出現在粉床邊緣 沒泡到水
(水位下降的同時 就停止了對"露出水面粉粒"的萃取行為 )


反正 喜歡就是正解囉
多人路並非最好的路,單人林徑也非人生終點  異於他人 ≠ 錯誤
chrono79925 wrote:
Matt Perger他們強調的應該是指 "盡量每一顆都萃取到"
他們不希望有多餘的粉粒出現在粉床邊緣 沒泡到水
(水位下降的同時 就停止了對"露出水面粉粒"的萃取行為 )...(恕刪)

對啊,可是每一顆都萃取到,與均勻萃取,原本就是兩回事
只能說,我們都希望盡可能的均勻
可是因為豆子狀態不同(包括豆種,保存狀態,粗細等),要注意有沒有粉層沈積的狀況
如果粉沒有伴隨水位上升,則超過粉床高度的水會有部份在沒有萃取到的情況下就流到下壺
這些水沒有達到注水的目的,整體濃度和萃取率可能都會拉低
或者注水時的攪動只動到粉床上半部,下半部還是沈積狀態,萃取的狀況也有不同

粉牆在露出水面時是否就沒有萃取,可能還有疑問
像四六沖法的注水時間雖短,但間隔停留時間長,咖啡粉在含水狀態應該還是有萃取
所以總注水時間與不斷水法相比沒差多少,粉還磨的比較粗,萃取率卻可以比較高
我試過縮短等待時間,水一下完立刻注水,萃取率是低一些的

這些狀況也許沒有怎麼樣一定比較好
就像粕谷本人的四六沖法也有留粉牆和不留粉牆
因豆子與器材改變做法,應該才是最好的

下午我也來試試不留粉牆的做法
bakafish wrote:

對啊,可是每一顆都...(恕刪)


我的濾杯是前陣子去東京在合羽橋 union 買的,我只確定是 Kalita 101 但不確定是否為波佐見燒。
因為杯底沒寫 HASAMI,但肋骨和杯底的樣式又跟一般 101 的不同。
下圖是我的杯底,和 HASAMI 系列很像,但又沒寫 HASAMI 文字 ...





---
看來大家都覺得「時間的一致」比較重要!
雖然四六法已經把手沖咖啡的手法數據說得很清楚了,但還是有些細節是由各位前輩分享才知道的呢!
(可見我真的是超級新手 XD)

我先整理一下各位的建議:
1. Kalita 101 和 Kalita Wave 都算浸泡型的濾杯(相較於 v60),可考慮將注水間隔拉長
2. 倒粉進濾杯時先搖晃一下將細粉移至下層,倒的時候細粉就會在上層(減少阻塞)
3. 在第二次注水時拉高水位築好粉牆高度,否則底太厚容易積水
4. 第三次注水以後就不要沖到邊邊(留粉牆作法)
5. 後二次注水僅在繞一圈の,之後都集中在中心注水
6. 如時間太長:減少斷水、注水沖底
7. 如時間太短:增加斷水、低水位注水

感謝 chrono 的影片,很清楚!
我會再用 Kalita 101 依照各位的建議沖沖看,因為一天只沖一杯自己喝,經驗值累積有些緩慢 XD
C.Y.Lin3635 wrote:
我的濾杯是前陣子去...(恕刪)



其實 嚴格定義的話
他只是流速比較慢的 濾泡式濾杯

不算浸泡式系統
(浸泡式如虹吸 愛樂壓 法國壓)


所以搞清楚這點之後
就是去修正參數到你想要的味道

看你喝了覺得怎麼樣
然後依照你的喜好去修改參數

手法不是絕對 知道怎麼樣修改參數調整比較實際



以我來說 如果濾杯本身流速慢
沖底也沒辦法快多少的話

那我會把研磨度調粗 來降長時間沖煮的萃取率





慢慢玩
一邊玩一邊交流這樣才會有趣
多人路並非最好的路,單人林徑也非人生終點  異於他人 ≠ 錯誤
C.Y.Lin3635 wrote:
我的濾杯是前陣子去...(恕刪)

你這應該是新修版的模具,所以肋骨還蠻立體的



上面2個是波佐見 102 跟 185,個人是覺得濾杯2~4人份的注水比較好操作



chrono79925 wrote:
其實 嚴格定義的...(恕刪)

是啦,應該說有一點點浸泡的效果,如果純浸泡式我是用聰明杯




zapper wrote:
你這應該是新修版的...(恕刪)


聰明濾杯設計我覺得一半一半

畢竟前段浸泡 後段濾泡

玻璃的也是 前段會先出130g左右的前段浸泡液
之後就變成濾泡慢慢漏


不像其他浸泡好就短時間倒出




不過聰明濾杯的清洗就比較麻煩
用清潔劑很容易卡在橡膠縫隙內

不像一般濾杯好刷好洗無死角 (如V60)
多人路並非最好的路,單人林徑也非人生終點  異於他人 ≠ 錯誤

chrono79925 wrote:
聰明濾杯設計我覺得...(恕刪)

我個人的清洗方式是泡完後拿出濾紙,會注入熱水讓咖啡水不乾掉
洗完後再注入溫水泡一下再排出,如果要囉嗦一點底座是可以拆下來洗到是

zapper wrote:
我個人的清洗方式是...(恕刪)


其實那是一種強迫症
它沒辦法完全拆解 只有栓塞盤跟止水橡膠圈而已

用清潔劑的目的是去除沖煮後的咖啡油脂 但如果容易卡的話就變得麻煩多了
多人路並非最好的路,單人林徑也非人生終點  異於他人 ≠ 錯誤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