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ANDANTE C40 MK3測試,補全分解照片在#18

jasberhbk wrote:
不過數據規數據 ,都只是旁證參考的指標 , 最終我只相信嘴巴喝到的結果
...(恕刪)


jasberhbk wrote:
以器材數據分析來佐證其結果 , 如此累積下來的才成為寶貴的經驗傳承或know how ..(恕刪)


你所說的也就是Matt Perger 講的。

SCAA/SCAE 定義的金杯理論,因為是以科學分析產出的規範,在豆子分級、烘豆、粹取手法都符合SCAA Protocol 的前提下,金杯理論粹取率/濃度區間還是非常可靠的。

但進入金杯區間後的最終最佳化微調還是要靠自己的嘴巴了。這個就像金杯理論SCAA跟SCAE的濃度區間定義差異、SCAA的標準為1.15%~1.35%而SCAE為1.2%~1.45%的差別一樣,美國人跟歐洲人的嘴巴偏好就硬是有些不同。

剛才用C40磨espresso
IMS B66濾杯16.5g淺焙豆,粉量相當於VST濾杯裝19g
鎖死(我是鎖到旋鈕幾乎轉不動)後退14格,可以做出滿意的流速
但是這個刻度正好到了刀盤互磨的點上
如果要玩長時間慢升壓預浸法的話需要磨的更細,恐怕就捉襟見肘了
搖130圈才磨完
力道要比磨手沖用力一些,也算是輕鬆
也不會有磨手沖時好像有時候咬不到豆子的感覺,從頭到尾力道都很一致
但女生要保持這個力道磨130圈,我想還是會覺得吃力
而且它的筒身直徑是6公分(Helor 101是5.5公分)
我的手握住一圈都還差一根手指寬(握Helor 101剛好姆指可以碰到中指)
女生應該會覺得大了些

味道的話,問我就不準了
我一直都覺得小手磨做espresso並不會輸Mazzer的71mm或83mm大錐刀
C40做的我也覺得很好,跟我的Helor 101和Rosco一樣都很好,三者只有一些些微小的差異
可能是因為我用Rossa PG的關係吧,它的預浸能力天生就比一般咖啡機好很多

bakafish wrote:
力道要比磨手沖用力一些,也算是輕鬆
也不會有磨手沖時好像有時候咬不到豆子的感覺,從頭到尾力道都很一致
但女生要保持這個力道磨130圈,我想還是會覺得吃力
而且它的筒身直徑是6公分(Helor 101是5.5公分)
我的手握住一圈都還差一根手指寬(握Helor 101剛好姆指可以碰到中指)
女生應該會覺得大了些.(恕刪)


哈 , 講到這個 , 分享一下家人使用狀況

我媽媽每天固定早上磨 15g 耶家雪菲 , 刻度是退10格 , 比B大還要細四格

一年多了 , 也沒聽到什麼反應 , 應該是習慣成自然
jasberhbk wrote:
我媽媽每天固定早上磨 15g 耶家雪菲 , 刻度是退10格 , 比B大還要細四格

一年多了 , 也沒聽到什麼反應 , 應該是習慣成自然...(恕刪)

每個人情況不一樣
其實我自己磨130圈我都覺得有些吃力
反而我用Helor 101或Rosco用60圈左右磨完會覺得比較輕鬆
因為我比較懶,可以用大力短時間搞定,我就不想用小力多花一倍時間

我家裡的女性是要她們磨手沖都喊累的,要她們磨espresso,想都別想

您說的用15g是用58mm的機器嗎? 在這個刻度空轉時,刀盤是否有互磨聲?

C40的刻度,在互相交流時有一個問題,會導致每個人定義的格數會不太一樣
本來要寫,但後來想想覺得不太重要就沒寫,只在上一篇稍微提到一下
既然這裡提到了,那就寫寫吧

C40的中軸支架是塑膠,所以在底部旋鈕鎖到最緊時,並不像Helor 101會真的轉不過去
而是再用點力又可以再轉緊幾格,這時中軸支架可能是有一點變形
我以正常力道轉到緊,搖把已無法輕易轉動
然後我用大力再轉緊,還可以再緊4格,這時旋鈕有一頭對正BLADE的B字
於是我就以這點當作最緊
之後調粗細時當然就不需要再用那麼大力氣轉到這格,不過我都是以這格起算
若再大力一點,應該還可以再緊一格甚至兩格,但怕傷到中軸支架

Commandante 原廠定義的刻度規零 , 是機器橫擺後無法轉動那格

剛好B大之前有說到上個月剛出的套件 "red clix"

從這新套件介紹 , 剛好有拍出規零定義 , 有影片比較清楚

影片點我

jasberhbk wrote:
Commandante...(恕刪)

這個影片我看過
原來是要看到最後啊
這樣的話,距離我的鎖緊還差了5格
那麼您說的退10格,跟我說的退14格,我的還細了1格
昨天在磨espresso之前,確認那個刻度是刀盤剛好會磨到的點
剛才使用前再做一次確認,這個點已經不會磨到了,必需再細一格才會磨到
是刀盤互磨磨掉了呢? 還是break in的作用?

接下來要測試C40 MK3的極限細度
既然jasberhbk大提到他的刻度可能比我細4格,我就一口氣調細4格來磨磨看
同樣16.5g,磨了260圈才磨完,比之前整整多了一倍
磨的力道很輕鬆,可是磨完260圈,我的手臂出現剛做完幾個伏地挺身的感覺

這個細度已經細到會結塊了
即使用了非常慢的升壓速度,50秒才升壓到4 bar,還是不見咖啡滴下來
低頭下去看濾杯底已佈滿咖啡液,只是沒滴落
將壓力慢慢升上9 bar,只見涓涓細流,又用了45秒才萃取出30g
咖啡表面出現浮油,就像沙拉油滴到水面上那樣
會出現這個現象代表太細了,遠超過所需要的細度
所以你如果捨得讓刀盤磨擦的話,磨細是沒有問題的

磨完後再空轉測試,磨擦聲變很小,退一格就沒有磨擦
也就是磨了兩次espresso之後,刀盤互磨的點細了4格
是刀盤互磨磨掉了呢? 還是break in的作用?

我想應該是後者
因為我還沒看過互相磨一下就能磨掉一層皮的刀盤
這個break in的速度也是頗快,記得Helor 101還是舊版LIDO 2 break in也是滿快的
也許用幾個月後再來測試一次看看

對了,C40有一點非常好,就是它不會產生靜電
不管是磨手沖還是磨espresso,都不會有靜電,不需要在豆子上滴水(RDT)消靜電
外刀盤旁邊的金屬圈是用三個星型螺絲鎖上的
把它拿掉就是這樣了
可以看到大約9點半的位置,外刀盤有個缺口,用來卡住刀盤座的凸起
金屬圈是用來把這圈蓋住,以及讓外刀盤不會掉下來
跟刀盤位置的調校我想是沒有關係


取出外刀盤,注意看內外有個落差,金屬圈就是蓋在外面較低的地方以卡住刀盤
由於金屬圈的內徑與刀盤凸出部份的外徑有一點差距,所以它並沒有固定外刀盤的作用
這部份的設計讓底部除了粗細旋鈕之外是一個平面,不錯


之前提過的,刀盤上有一條一條橫向的條紋,似乎是波浪狀


倒過來看也有,方向變斜的


磨豆機底部鎖玻璃罐的部份,這是個獨立塑膠件



把它拿掉後,可以看到底下的鐵片是焊上去的,這設計和做工有著廉價感
鐵片底下就是中軸支架、進豆漏斗、外刀盤座三者合一的塑膠零件
所以它要用星型螺絲,讓你不方便拆
不是怕「拆裝會影響刀盤位置調校」(「」內是官網的說法)
而是怕你閒閒沒事就拆它,拆裝多次之後塑膠螺牙可能會損壞
還有拆下來之後就會看到裡面廉價感的東西


剛說的三合一零件就是這個


倒過來看,這裡就是刀盤座
刀盤座的內徑與外刀盤的外徑算滿合的,所以外刀盤位置並沒有什麼調校的空間


跟它組裝在一起的中軸上半部支架

上下這兩組塑膠件的強度說實在的並不高
它是靠外殼撐住不會移位,但不代表不會變形
它的精度也不太好
把粗細度調到刀盤剛好磨擦的點再退一格
抓著搖把,把機身打橫,然後用力撥動旋轉機身,邊旋轉邊改變機身的角度
就會發現在某些角度會發出刀盤磨擦聲,某些角度不會
應該就是支架在承受側向力時會變形,不然就是各零件的配合有間隙
總之就是結構設計,材料,加工水準等方面,也許是其中一項,也許是全部

脫光光的外殼,從上往下看,除了那片鐵片之外整個空的
感覺就是個塑膠磨豆機放在貼木皮的鐵殼裡
上方的木皮和鐵殼厚度約2.1mm,下方約1.4mm
也就是下方的內徑車大一點,做出一個段差,就可以把鐵片放上去,然後焊接

bakafish wrote:
要做到這個領域,還是用營業級電磨比較可靠

謝謝魚大的資訊
目前參加的歐洲豆子團購, 有些店家沖煮參數中, 會以C40的刻度為準, 所以也一直很猶豫要不要入手C40, 這樣比較能原汁原味的複製建議值, 但, 每次考慮入手, 在網路上找資料時, 看到這篇文章就又退燒了. : )
(這篇拆解文已在不同時間看了許多次囉. XD)
換個角度看, 以C40刻度為基準, 會比用EK43來當沖煮建議友善許多, 對家庭玩家來說, 使用C40較能夠按表操課.

不過, 還是蠻好奇店家以C40為基準的原因, 即便歐洲那的手磨可能不像我們這邊這樣百花盛開, 同歐洲產的M47也應該不難入手, 與M47相較之下, 個人覺得M47的機構漂亮多了... @.@
還是與M47+手沖刀盤相較之下, C40的刀盤調性在手沖上是有優勢的?
抑或只是宣傳度的不同而已呢?
New_One
想太多了 能變成標準和世界冠軍使用僅靠拆解就能判別風味好壞嗎XD當其他人都傻了
chan.chenhao wrote:
謝謝魚大的資訊目前參(恕刪)

先看一下WBrC 2021冠軍的這篇
https://www.instagram.com/p/CWJnEEAsv2g/

Comandante贊助許多國家多位參賽選手
從Matt的文中看到他特別提到感謝Comandante從2020就開始支持,卻沒有提到Kinu
如果Comandante只是在2020送一支手磨,這事也沒什麼特別值得一提
贊助力道的大小,從這裡便可見一斑
Kinu M47也許是他自己買來的吧
而他最後選擇用Kinu M47,是因為比較適合他的參賽豆

店家拿C40做為刻度基準,我想不外乎幾個原因
1. 店家也有在賣C40
2. Comandante下的廣告
3. 單純因為C40滿紅的,很多人買,搭個順風車

C40能拿到賽場上,實力無庸置疑
但有一個問題
您覺得這家公司會隨便從架上拿一支手磨給選手,還是會找出一支較優秀的給選手?
C40除了刀盤以外,設計和用料都不算好,必定會造成產品品質良莠不齊
而公司的態度顯然把QC放得很寬,玩家購買就賭運氣
也許80%的消費者都可以買到滿意的產品,而我就是運氣特別不好的20%其中之一

2019 WBrC拿下亞軍的Patrik Rolf(April)
我在網上曾看過一篇文章,說他在初賽用C40,決賽改用大會提供的804 Lab Sweet
這有點奇怪,是他的C40在初賽時壞掉了嗎
初賽大家用相同的豆子,結果他輸給同樣使用C40的杜嘉寧太多分(69.6 vs 75.1)
在決賽用自己的豆子,反而換成用大會提供的磨豆機
(這裡修正一下,是初賽與決賽,還是初賽的第一輪和第二輪,我忘了)
結果決賽分數雖然贏(86.0 vs 81.5),但贏不夠多,補不回在初賽輸掉的分數
最後總分以0.9分之差輸掉(155.6 vs 156.5,分數是從WBrC官網抄的,不是我算錯)

Patirk後來在一個YouTube的影片中介紹1Z的K系列
說如果重回到那個時候,他會帶1Z去比賽
這是不是1Z的業配我就不知道了
New_One
帶去比賽 說說而已XD
New_One
手磨單純 最要緊就是刀盤,連義式機都玩到瘋了 就是在琢磨刀盤而已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