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kafish wrote:
而細粉量雖然多卻沒有什麼雜味
這恰巧呼應我先前在一篇文章裡提到,細粉過萃應該不是雜苦味的主要原因
而是低於主要粒徑的細顆粒,這些顆粒重量遠大於細粉,它們過萃的影響比較大...(恕刪)

請問這邊所提的 細粉 及 低於主要粒徑的細顆粒 的定義是?(eg:細粉 < 100 um, 細顆粒 < 300um) 個人會容易把細粉/細顆粒這兩詞中間劃上等號. :p

又, 若 雜苦味是萃取度偏高所造成的(eg:22%->26%), 則如同計算式中的結果, 每多一g細顆粒就會多0.04g的雜苦味分子匯出, 或許真的只多了0.08g(細顆粒3g->5g, 這邊0.08是否應*2?->22%以上多了,22%以下少了), 飲者就感覺出來了?

影片43分鐘左右的圖,不同手法(濾沖泡)粗中細TDS大致走向應還是類似, 取一時間切點, 再配上粒徑分析圖應可粗估??

chan.chenhao wrote:
請問這邊所提的 細...(恕刪)


Chan 大真厲害,鑽的夠深。小弟冒昧幫您加了來自該影片兩圖表! 您的圖是來自2018年5月 Matt Perger 在London 的 course。

這個一個多小時的教學很精彩!要了解粉徑vs粹取,這個影片非常值得看!





chan.chenhao wrote:
請問這邊所提的 細粉 及 低於主要粒徑的細顆粒 的定義是?...(恕刪)

我用的是300微米標準篩,所以我的細粉定義是粒徑小於300微米

細顆粒指的是目標粒徑以下的全部顆粒的總和
以下面這個Socratic Coffee做的粒徑分析為例,雖然我對這張圖的正確性有點意見
峰值大約在750微米,中間那條橫虛線經過的範圍大概是600到900微米吧,大約涵蓋了這個峰值
那麼600微米以下都算細顆粒,很訝異的發現竟然佔了60%


這裡我只是借用這張圖來解釋,圖中數字請不要太在意,因為我覺得問題很大
比方說,粒徑線最右端已經畫到0,為什麼對應到累積線才到90%?
如果是用100g做的測試,那麼最右端的10%也有10g,在左邊縱軸10g是在中間位置
左邊縱軸標示的也很怪,grams-per-100是指100克中有幾克吧,後面加個microns是什麼?
microns不看好了,如果它是100克中佔了幾克,則這個測試是用100g粉做的

影片中的截圖,以Matt Perger的V60細粉沖法來說,我覺得他是自打臉
不同沖法的差異很大,用多少水也會有關係
要做這張圖表,必需把他的沖法明白表示出來
(時間長達10分鐘,是浸泡吧,用多少水? 開沖幾度結束幾度? 有沒有搖晃或攪拌?)
否則這張圖就只是個概念傳達而已,上面的數據沒有意義
整個影片其實就是在教導很基本的概念
chan.chenhao wrote:
若 雜苦味是???????所造成的.....(恕刪)


小弟認為手沖粹取的雜味跟苦味是必須分開討論,而且成因不同。個人覺得苦味主要來自烘豆師在烘豆時的選擇,雜味來自手沖萃取架構不良。
BBdog3388 wrote:
小弟認為手沖粹取的...(恕刪)

苦味也有很多不同的苦,既然我把雜味和苦味放在一起講,這裡我要講的就是過萃的苦
我也講了,是會殘留在上顎深處與喉頭,令人不舒服的苦
至於「手沖萃取架構不良」,抱歉,我自認沒有低階到那個程度

關於手沖技術的東西,我不想在這個主題裡多說,因為說不完
原因在小豆大那篇「一些手沖的想法-兼談咖啡展」有提到
這裡請聚焦在磨豆機的討論,謝謝
bakafish wrote:
grams-per-100...(恕刪)

grams-per-100 microns應是指在100um區間內的量測重, 再以這些點畫成曲線.(?)
eg:0-100um 2g, 100-200um 4g...etc

若整體EY:20%, 40%的EY為18%, 則60%的EY為21.3%. 可能還是看整體萃取率拉到多高, 而導致研磨粉量的60%(或30%)進入高萃取的狀況, 而產生雜苦味...
chan.chenhao wrote:
grams-per-100 microns應是指在100um區間內有多重吧...(恕刪)

我想應該不是
Socratic Coffee用的各號粉篩並不是以100微米為區間
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公布過在他們網站上
我是看他們以前在instagram上的照片和影片看到的
他們的圖從來沒有明確標示出多少微米的粉篩篩出幾克
沒有原始資料和原圖,只有美化過的曲線
這點也曾在HB上備受質疑

順便一提,Mazzer ZM我記得我最早看到的照片中,刀盤是義式刀盤
Socratic Coffee也沒說明他們那台是什麼刀盤
說不定是義式刀盤磨的
前陣子我還問過Socratic Coffee他們測那麼多次EK43,是用什麼刀盤
他們說不知道


chan.chenhao wrote:
若整體EY:20%, 40%的EY為18%, 則60%的EY為21.3%. 可能還是看整體萃取率拉到多高, 而導致研磨粉量的60%(或30%)進入高萃取的狀況, 而產生雜苦味

是的,就是這個概念

bakafish wrote:
我想應該不是Socratic...(恕刪)


粒徑相對於萃取的關係 就像烘豆一樣

豆子有大有小 (不可能每批均勻度100%)
當大豆子熟了 小豆子就黑了(過度發展了)
同一個環境下
沒辦法選擇你要先加熱大顆粒 差不多之後再加熱小顆粒


當粗顆粒萃取好了 小顆粒就過度萃取了
(只能從中抉擇 個人喜愛的適當萃取)
多人路並非最好的路,單人林徑也非人生終點  異於他人 ≠ 錯誤
chrono79925 wrote:
當粗顆粒萃取好了 小顆粒就過度萃取了
(只能從中抉擇 個人喜愛的適當萃取)...(恕刪)

是的
所以我覺得粒徑分佈會影響萃取出來的結果
昨晚的Guatemala已經在過萃邊緣,在這個手法上應該是已經做到最佳化
而相同萃取率的LAB SWEET則還沒到極限


剛才用刻度2.5,同樣16g粉,磨出來跟刻度2無法用肉眼分辨粗細
本來預期流速可以接近正常,所以預浸升壓速度比昨天快了一倍多
昨天是25秒升到3 bar,今天10秒升到4 bar,一看濾杯底面竟然沒有咖啡珠
只好停在4 bar等一會,等到20秒時底部才佈滿咖啡液
然後加壓到9 bar,流速比昨天慢了6秒
TDS降到10.25,萃取率降到19.04
這杯算做壞了
bakafish wrote:
是的所以我覺得粒徑...(恕刪)


感覺預算夠的話
或許拿804 Lab Sweet 取代EK來出Espresso會更乾淨?

不過Lab Sweet應該跟一般804一樣吵吧
敲殘粉的時候

在咖啡館用804 說不定有些客人會嚇到!?
多人路並非最好的路,單人林徑也非人生終點  異於他人 ≠ 錯誤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