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kafish wrote:這裡特別提一下,台灣鮮奶本來是1/4加侖,946ml其實就已經是在偷減容量了,台灣除了原油以外大概沒有任何東西是用加侖在算的後來又偷減容量,變成936ml,變相漲價,還有某牌偷減到930ml,然後還有900ml的大罐家庭號的本來是兩倍容量1892ml,後來也漸漸的偷減到1857ml,再偷減到1836ml 到家樂福我都看 $/ml所以騙不了我
beonemouth wrote:一直以來都覺得牛奶就是要新鮮,所以都買本地的鮮乳前陣子因為長輩調養身體,嘗試了乳含量比較高的進口鮮乳後來發現,全聯跟小七都有在賣進口鮮乳看了一下,日本的跟紐澳的都有想請教一下各位,有人習慣的買進口奶的嗎?為什麼會比較喜歡進口奶? 只要是鮮奶、保久奶乳含量一定100%只有調味乳和乳飲品、風味乳才會不是100%
tian wrote:但是,重點來了,保質期只有一週的鮮奶,喝起來跟保久乳有很大分別,鮮度完全不一樣,只是這很難言語說明。所以本來就不富有的我,依然保持定期每週補貨鮮奶。 哪二款讓你覺得不一樣?有可能是殺菌方式不同造成的進口鮮乳都是超高溫瞬間殺菌(UHT)足以產生較多的梅納反應
HiroAki_Lin wrote:哪二款讓你覺得不一樣?有可能是殺菌方式不同造成的進口鮮乳都是超高溫瞬間殺菌(UHT)足以產生較多的梅納反應 你沒看懂我的意思,保質期七天的那種台灣鮮奶,要保持冰著賣的。和進口保質期高的牛奶。我指的是這兩種,你是喝不出差異,所以不知道我講什麼。還不知道講啥的話,回覆不必勾私訊通知。
農委會 發布日期:105-02-02依現行法令規定,超高溫瞬間殺菌乳 (UHT milk) 如採全程冷藏保存,即可標示為鮮乳;如經滅菌處理及無菌包裝,可於常溫保存,則須標示為保久乳一、依照衛生福利部公告的「鮮乳保久乳調味乳乳飲品及乳粉品名及標示規定」,其中「鮮乳」及「保久乳」的定義與中華民國國家標準 (CNS) 一致。「鮮乳 (CNS3056) 」係以生乳為原料,經殺菌包裝後須全程冷藏供飲用之乳汁;「保久乳 (CNS13292) 」則以生乳或鮮乳為原料,滅菌後經無菌包裝可於常溫保存供飲用之乳汁。所以,「超高溫瞬間殺菌乳」因無法達到滅菌程度,須全程採冷藏保存,確可標示為鮮乳;而市售的保久乳一定要經過滅菌且無菌充填包裝,才可在常溫狀態保存,常見保存期限達 6 個月以上。二、目前我國在乳品的殺 ( 滅 ) 菌加工條件尚無法令規範,常見方式包括「低溫長時間殺菌法」 (LTLT , 62~65 ℃, 30 分鐘 ) 、「高溫短時間殺菌法」 (HTST , 70~75 ℃, 15 秒 ) ,以及「超高溫瞬間殺菌法」 (UHT-pasteurization , 120~130 ℃, 2~5 秒 ) 等,惟無論採用何種方式殺菌,均需全程冷藏保存者才可標示為鮮乳。國內市售鮮乳約 90% 均使用 UHT 設備進行殺菌程序,僅少數乳品加工廠採用 LTLT 、 HTST 或合併膜過濾的殺菌方式。鮮乳濃純香的代價?許多鮮奶品牌強調濃純香,但專家說,其實那就是牛奶高溫殺菌後產生的「梅納反應」。鮮奶含有的必需胺基酸「離胺酸」和「乳糖」發生作用產生糠胺酸,梅納反應會造成「褐變」,像市售保久乳的顏色比較深,聞起來味道比較濃郁,這都是梅納反應造成的影響。擁有30年乳品業經驗、現為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兼任講師陳俊成說,必需胺基酸是人體內無法自行合成的胺基酸,必須透過飲食攝取來補充,離胺酸便是其中一種,但因為鮮奶加熱方式會使得離胺酸和乳糖等其他物質結合,離胺酸的生物價值性會降低,原本的蛋白質價值也會受到影響,人體攝取後便無法被利用。陳明汝表示,目前國人由於長期飲用UHT加熱的鮮乳,已經習慣這類乳品的風味,許多消費者會覺得HTST殺菌鮮奶較清淡。因此基於鮮乳運輸販售安全考量,加上國人對鮮乳風味的喜好,目前台灣大部分市售鮮乳選擇UHT殺菌。未來若能持續提升生乳品質,確保全程7˚C冷藏運輸販售,市場上應可見更多HTST殺菌鮮乳。陳明汝更強調,消費者選購鮮乳除了比較殺菌溫度外,是否有鮮乳標章及CAS也是重要的品質及安全參考指標。....以前剛到美國不習慣當地的鮮乳,喝起來水水的,沒有「濃純香」,原因是老外不喜歡UHT加熱的鮮乳。久了,習慣了,回台灣變成台灣的鮮乳不習慣,然後久了,又習慣了。台灣costco的鮮乳喝起來和台灣主流鮮乳比較像,應該是為了長時間運輸,採取UHT加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