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nisball wrote:
鋁箔紙的延展性太好,沒有精密度可言⋯⋯

這個方法做的也不是去測量差多少微米啊
只是從白板筆的墨水去「目視」有沒有被磨擦到而已
延展變薄也沒關係,沒有磨到就再墊,所以沒有精密度也沒什麼關係
螺絲壓迫刀盤和鋁箔紙的力道也有限,鋁箔紙總不會一直延展
也許白板筆畫的痕跡厚薄都會有影響
只是讓一般使用者能自己做調整而已,用最簡單最省成本的方式
調整後起碼比拿到誤差太大的原廠狀態好
用一陣子之後再同樣用白板筆測試看看,沒有跑掉,這樣就行了

要談精密度,那就不是一般使用者能做的了
要有專業的測量儀器,還要加工刀盤或刀盤座而不是用墊的吧
所以我才對文中提到的「EK43平行度專業校正中心」有興趣
究竟專業到什麼程度呢

工業用有超薄不鏽鋼墊片...

如果要用墊的,那是不是刀盤座,本身就沒有真平面,

應該人為組裝影響公差因素比較大,淺見..

刀盤都是CNC磨床成型的,公差應該都在範圍內


Seeing Mahlkoenig Production First Hand

http://europeancoffeetrip.com/seeing-mahlkoenig-production/
fr521771 wrote:
應該人為組裝影響公差因素比較大...(恕刪)

EK43我也沒有,所以不清楚是什麼情況
我手上的Baratza Forte BG,就不是組裝造成的
用鋁箔紙墊了之後效果比原廠狀態好非常多
墊鋁箔紙並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工作,而是要墊了之後,組裝,測試,再拆,再墊,再組裝,再測試
反覆一直進行,拆裝個十幾次,直到測試結果滿意為止
過程中當然哪顆螺絲對哪個孔是一定要對好的
如果組裝會造成公差太大的話,那每次拆裝結果都不一樣,這工作根本完成不了

fr521771 wrote:
軸心校正 來源 IG = titusgrinding...(恕刪)

我注意這台很久了
但是買不下手
就算表面處理不要做到那麼亮晶晶,一台恐怕還是不低於20萬

fr521771 wrote:
我也沒有EK43...
軸心校正 來源 IG = titusgrinding
(恕刪)

這樣子校正軸心是必要的步驟﹐但並不能看出實際使用時的精度﹐
HG-One 想必會做類似的校正﹐但實際使用時﹐受到將被壓碎的咖啡豆擠壓﹐是不是頂的住﹐而不影響精度﹐才是重點...

bakafish wrote:
我手上的Baratza Forte BG,就不是組裝造成的...(恕刪)

看過大哥有關 Baratza Forte BG 的討論﹐我有幾個看法﹐野人獻曝一番
首先﹐你幫上下刀座﹐都加裝了金屬墊片﹐裝上後機器精度就完全被破壞了﹐
有人貼過刀盤校準的影片﹐大廠的刀盤應該都經過校正的﹐你拿個游標尺來量﹐整個圓周的厚度﹐應該都是一樣的(很小的公差)﹐
我也看過磨豆機工廠的影片﹐他們在馬達運轉時﹐校正 下刀座 的精度﹐這在工廠都可以很容易完成﹐所以出廠時﹐下刀盤的精度﹐應該都是可以接受的...
你加的鐵片的厚度﹐應該大於刀盤背面外環與內圈的深度﹐這樣子對這部磨豆機而言﹐你的上下刀盤的厚度都不是正確的﹐刀盤的厚度﹐正是刀盤的精度所在﹐刀盤座的精度﹐在於與刀盤外環接觸的那一圈﹐你加了過厚的鐵片變成用兩個不正確的平面來鎖刀盤﹐其精度可想而知...
再來說 Baratza Forte BG 的刀盤﹐這個刀盤基本上就不是磨意式的單盤﹐你那台 Guatemala 的刀盤的樣子才是。
磨意式的刀盤﹐還不到刀盤接觸﹐就已經細到不能用了﹐你要 Baratza Forte BG 來磨意式﹐那就太強求了...

依照你們校準刀盤的方式﹐當然是比沒有校正來得好﹐但是有個問題可能被忽視了﹐刀座的螺紋間隙﹐當上下刀盤摩擦時﹐檢查其磨損的程度﹐這當然是正確的方法﹐但此時螺紋間隙被壓縮而抵消了﹐你勉強用來磨意式時﹐因為刀盤都是摩擦的﹐還算可以接受﹐要是轉鬆上刀盤來磨濾泡﹐螺紋間隙就出現了﹐這有多嚴重?視機器而定﹐我有個 DITTING 的磨豆機﹐把上刀座轉到上下刀盤摩擦後﹐退一點讓摩擦聲消失﹐然後晃動上刀座﹐摩擦聲又會出現...
那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的﹐幫上刀座螺紋的頂端﹐加個適當厚度的O環﹐讓上下刀盤進入磨豆的範圍前﹐先壓縮到O環﹐把螺紋間隙先抵消掉...
black_2006 wrote:
首先﹐你幫上下刀座﹐都加裝了金屬墊片﹐裝上後機器精度就完全被破壞了...(恕刪)

這點我有想過,所以我也有把金屬墊片拿掉再測試看看
很遺憾,結果相同,我的金屬墊片並不影響精度
因此您文章中關於墊片的想法,我就不解釋了


black_2006 wrote:
再來說 Baratza Forte BG 的刀盤﹐這個刀盤基本上就不是磨意式的單盤﹐你那台 Guatemala 的刀盤的樣子才是。
磨意式的刀盤﹐還不到刀盤接觸﹐就已經細到不能用了

我的看法倒和您不同
一般義式磨豆機的刀盤,最外圈都是平面,Forte BG的刀盤也是
而且Forte BG在校正後,刀盤不接觸就能塞住義式機了
正好符合您說的「磨意式的刀盤﹐還不到刀盤接觸﹐就已經細到不能用了」

Guatemala本來就不是設計磨espresso的,拿它磨espresso才真的是特殊用法
它的刀盤與一般義式磨豆機的刀盤更有極大的不同
就是上面提到的最外圈部份,Guatemala的刀盤最外圈並不是平面,而是波浪狀
要調到非常細,有時甚至刀盤要輕微接觸,磨出來的粉才能做espresso
這點則與您說的「磨意式的刀盤﹐還不到刀盤接觸﹐就已經細到不能用了」相違背
不知道您為什麼會認為Guatemala的刀盤像義式刀盤
下面連結這篇不知道您看過了嗎?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40&t=4920787&p=8#61729590
EK43的咖啡刀與土刀,就是這種差別
Guatemala的刀盤,疊起來時從側面看,就像EK43的咖啡刀

我沒有Ditting的磨豆機,不清楚它的螺紋間隙是怎麼回事
Forte BG並不是以轉動刀盤座的方式來調粗細的
上刀盤座必需旋到底鎖緊,磨豆機有附專用工具,不用工具還轉不出來,因此沒有螺紋間隙的問題
再談到Guatemala與EK43,主要構造是相同的
它的刀盤座是包含進豆螺旋,在螺旋的底部,馬達的地方,有個底座
底座後面應該是有個彈簧,且力道不小,負責把刀盤座往外推,抵緊刻度盤內面中間的軸承
刻度旋鈕往細調,就會把刀盤座向內壓,反之,往粗調時,就是彈簧把刀盤座向外推
所以我想也沒有螺紋間隙的問題

bakafish wrote:
很遺憾,結果相同,我的金屬墊片並不影響精度...(恕刪)

磨豆機結構的精度要求,轉動系統外,就在於刀盤與刀盤座的加工精度,這是很基本的原理,
你很簡單的就把它們破壞了,還會得到相同的精度,這樣我就被你打敗了,
金屬做鑽孔的加工,在鑽頭出口都會留下一些屑,如果這個平面要使用的話,會做倒角的加工,把它擺平,不要說你的金屬片沒有做,就算原廠的刀盤也沒有處理,因為原始設計就不會用那個平面,這樣子把四面都有突出物的,不該用的平面來鎖刀盤,精度會一樣?
bakafish wrote:
一般義式磨豆機的刀盤,最外圈都是平面,Forte BG的刀盤也是
...
Guatemala本來就不是設計磨espresso的,拿它磨espresso才真的是特殊用法...(恕刪)

我說Forte BG的刀盤不是意式用的刀盤,Guatemala 刀盤的樣子才是,這個說法其來有據,我在google上所看過的,這世界上號稱磨意式的的磨豆機的刀盤,除了EK43外,都是那個樣子,我有幾組 DITTING 54mm 的刀盤,也是長那個樣子。
Guatemala 不能磨意式,或不適合磨意式?我雖然沒摸過這機器,但原廠的資料說它能磨土耳其式咖啡...
bakafish wrote:
再談到Guatemala與EK43,主要構造是相同的...(恕刪)

沒錯Guatemala與EK43,主要構造是相同的,也是非常好的機構,因為它們的精度夠好,才能值得得那個價格,我甚至認為,家用機而言,經過精心教正的 Guatemala 配個 dyson吸塵器,應該可以算非常非常好了,Forte BG 之類的,連邊都沾不上...
關於螺紋間隙的問題,我舉Forte BG的刀盤調整,是不對的,ANFIM 之類旋轉上刀座的才是...
但是那種上刀盤固定的磨豆機,除非非常高價的外,如果有機會看到內部結構,你會發現,其刀盤組合,相對傳統義大利商用磨豆機,如 MAZZER 的產品,它們就像是個玩具...
black_2006 wrote:
磨豆機結構的精度要求,轉動系統外,就在於刀盤與刀盤座的加工精度,這是很基本的原理,
你很簡單的就把它們破壞了,還會得到相同的精度,這樣我就被你打敗了...(恕刪)

從哪裡看得出用墊片就破壞了精度?
BG的刀盤背面最外緣是凸起的,而刀盤座卻沒有相對應的凹槽,所以刀盤和刀盤座之間有空隙
墊片不過是躲在那個空隙裡,怎麼會影響精度
除非像你說的墊片做太厚,厚度超過這個空隙的高度,但事實卻不是,而且我也驗證過
你一沒有磨豆機,二沒有墊片
錯誤的假設導致錯誤的結論,我想沒必要繼續著墨在這裡


black_2006 wrote:
說Forte BG的刀盤不是意式用的刀盤,Guatemala 刀盤的樣子才是,這個說法其來有據,我在google上所看過的,這世界上號稱磨意式的的磨豆機的刀盤,除了EK43外,都是那個樣子

我覺得你可能看的還不夠多,或不夠仔細
不要光說什麼「那個樣子」,太籠統了
光是我前面說到的,刀盤最外圈是平面還是波浪狀,磨出來就有很大的不同
再去看看那些傳統義式磨豆機的刀盤最外圈,每一齒是不是都有一小塊三角形平面?
除了最外圈以外,刀刃的樣式設計也是個重點
Forte BG刀盤最外圈平面像義式刀盤,刀刃設計是比較不像
它確實能發揮單品的香氣,也能做到義式的應用
除此之外,義式也有像Mahlkonig PEAK這種例外,而那是早期Ditting 804的刀盤


black_2006 wrote:
Guatemala 不能磨意式,或不適合磨意式?我雖然沒摸過這機器,但原廠的資料說它能磨土耳其式咖啡

它的確可以磨的很細,光是用眼睛看,用手搓,用竹籤攪拌,都可以感覺比一般義式用的粉細非常多
有沒有到土耳其咖啡的細度我就不知道了,因為我沒做過土耳其咖啡
但是磨到這麼細拿來做espresso,要撐住9 bar的壓力,卻是僅僅堪用
奧妙在哪? 想想看
另外,它的粗細是有段的,而且段差很大
刻度之間雖然可用,但你必需在磨豆時抓著粗細旋鈕,否則在磨豆時,旋鈕會慢慢轉動偏離原來位置
機器本身採用此設計就擺明了它不是espresso用
很多東西不是光看看圖片和廠商描述,就可以一探究竟


black_2006 wrote:
我甚至認為,家用機而言,經過精心教正的 Guatemala 配個 dyson吸塵器,應該可以算非常非常好了,Forte BG 之類的,連邊都沾不上

Guatemala的定位並不是家用機
拿家用的Forte BG來比,其實本來就不太公平,光是價位就差了兩倍多,體積也是
但Forte BG是否連邊都沾不上,抱歉,還等你實際用過,盲測後再說吧
它的刀盤好歹也是Ditting做的
我兩台都有在用,就手沖味道來說,並不覺得差距有像價位體積差距那麼大
不過我不是選手等級的,也許手沖技術差,不能完全發揮Guatemala吧
我的感覺是磨豆機到了某個等級之後,磨豆機越好,越考驗技術,手沖時更需要全神貫注
有時候一個恍神或不小心,某個細節沒注意到,用Guatemala出品反而不如Forte BG
以家用來說,Forte BG體積小巧,價格還能接受,比起商用級便宜很多
雖然吵了點,磨豆要多花十幾秒,但是秤重的功能很好用,家用很理想
Guatemala家用的確要準備一台吸塵器,但不是吸磨豆機內部,而是周圍,用吸塵器清掃比較方便


black_2006 wrote:
那種上刀盤固定的磨豆機,除非非常高價的外,如果有機會看到內部結構,你會發現,其刀盤組合,相對傳統義大利商用磨豆機,如 MAZZER 的產品,它們就像是個玩具

我有實機,也拆過好幾次,它的內部雖然很多塑膠件,但也沒你說的如此不堪
Mazzer Super Jolly我都拆過了,只差沒把馬達整台拆出來,Mazzer有很了不起嗎? 不覺得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