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手沖討論-不要走錯間了] 喜歡手沖咖啡的人進來聊聊蓋大樓吧

mbantust35 wrote:
這太難的問題 已經有...(恕刪)


銅壺的失溫速度大勝我知道

銅壺除了外觀典雅,能改善水質?? 我找不出有什麼理由非要拿它來當手沖壺了
喔喔 高手前輩您知道就好

但可能我手怪怪的
才疏學淺的我 親身感覺到銅壺失溫狀況比 之前買的不銹鋼好太多

至於美觀這就超級無敵重要
所有產品都講究外觀 只是環肥燕瘦各有所好囉

Eddychiu wrote:
銅壺的失溫速度大勝我...(恕刪)
多數朋友對銅器多少有些憧憬吧。

小弟以前喜歡做甜點,電視上看那些老外都用銅鍋、銅打蛋盆,
也很想擁有,不過當時買不起,只能不時逛逛餐廚用品店過過乾
癮。現在稍負擔得起,但不做甜點有點久,也沒買入的慾望了。

甜點用銅鍋有點道理,導熱快,加熱中的東西受熱較均勻。不過
沒銅鍋其實甜點還是可以做。

K記pot 900對個人來說材質本身應該不是問題所在,問題在壺嘴
太尖太細,小弟用不來,當然,這只個人問題。
降溫這個問題,我也常常在想~

達人們操作時,是如何控制這個"變因"


以下提供參考

我個人使用經驗:
1.一公升/ 宮廷細嘴壺 / 不鏽鋼
2.水裝8分滿,約800g
3.悶蒸+注水繞圈,三分鐘以內
4.沖煮三人份,約360g
5.夏日室溫,32度

水量800g→440g溫度變化:92度→85度(保溫效果好像不太好)


跟以往的經驗來判斷,水裝越多...溫度降比較慢

相同的時間,溫度曲線比較不會拉得太大


而"銅壺"我沒有,數據就不得而知了
最近想購買 kalita 銅壺 pot 900,
但是看到不同的賣家,
標示銅壺內層有鍍鎳、鍍錫、以及鎳錫合金三種不同的鍍層,
請問不同的鍍層有什麼差異?
那一種比較好?謝謝!
CORRATEC REVOLUTION + MERIDA 96 + BMC Virus 01 + MONTAGUE MX + Canon 5D Mark II

冰曼巴 wrote:
最近想購買 kali...(恕刪)


放心好了,不管他寫啥,買到的都是同一種。除非有山寨品。
Rodis Remix wrote:
降溫這個問題,我也常...(恕刪)


小弟也模擬測試一次。之所以模擬,是因為三分鐘不是
小弟常用時間(現在很少超過2mins/300ml),真用豆子
下去,這個時間不會沖。

1.2L月兔印裝800ml,溫度計開機28度,溫度計插著煮
到93.5度離火,等降到92度將溫度計移到下壺(以確保溫
度計三分後不會掉太多),蓋壺蓋,開始注水,約40ml,
按下碼表,停30秒,連續注水至360ml,總時間2分54
秒,溫度計插回手壺,兩邊有溫差,約5秒後顯示最高
溫87.2度。溫差約5度。

其實和不鏽鋼差異有限。不過小弟真的覺得到中後段掉
溫度不是問題。

另外,能否麻煩用銅壺的朋友也測一下?

colinwen wrote:
手沖的前輩 也有人玩機器的嗎?

以前玩手沖時 喝不出來層次的味道

後來開始玩義式咖啡機 加上家庭烘培 就發現豆子很多味道可以呈現

但是用一樣的豆子去手沖 又怎麼都弄不出一樣的味道

所以大家有用過一樣豆子 不同的沖煮方式(手沖跟義式)可以作出一樣的味道嘛?

還是兩者味道一定不會一樣

所以烘培跟豆子的選擇會因為沖煮方式而定?


今天做這個實驗
單品莊園豆
義式正常萃取vs.手沖

我自己有個不負責的結論
手沖的風味純粹 酸度較高 乾淨明亮

義式法+熱水 喝起來 酸度較低
層次是比較多拉 但是感覺有點複雜
所謂的複雜感就是高壓萃取出手沖不出的味道

未來單品我還是偏好手沖
義式豆 我也買比較高價位的,半磅180跟半磅350
就真的差很多
我是女生,我也喜歡拍照唷~~

mbantust35 wrote:
這太難的問題 已經有...(恕刪)


請問一下Kalita pot 900 使用後外表容易生鏽嗎,
銅製品恨飄亮,但總是覺得有些麻煩
其實我最近也有想要來做個實驗,因為我手邊有紅外線的熱顯像儀,所以可以拍攝到手沖壺的表面溫度分布狀況,我這裡有不銹鋼的細口壺還有琺瑯壺但是偏偏沒有銅壺,等到我有時間做實驗我在把結果PO上來給大家參考一下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