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的旗艦店手沖...品質只想給WTF


一般喝的懂的也不會去星巴克這類的連鎖店而是一些自烘店(單價還不一定高於星巴克)
星巴克端出來的品質跟價格實在不成正比阿!! 不懂的消費者才買單

更別提超商賣的耳掛式咖啡包裝說明.....還真敢寫......@@



funkeymonk wrote:
就算是初學者 只要你...(恕刪)
看到標題.呵呵.那是騙不懂的.星巴克的咖啡我唯一能接受的是美式.其餘蛋糕還算不錯.
Closer:世界在變,我隨之而變.我心則續於寧靜. :)物質無法取代的快樂之大小便是真理!\m/
coffeepig wrote:
龍門門市因為區位好...(恕刪)

第一次去,經驗不佳。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166427526704739&id=100000125076191
第二次,好非常多。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210259718988186&id=100000125076191
口味可以改進,對星巴客而言,沒那麼困難,這家公司過去產品爛,不代表他們沒人懂精品咖啡。
事實上,星巴客是全球最大的精品咖啡生豆採購商,它只是可能沒用,炒做轉賣墊高了競爭對手的成本。
第一次去的時候,想看看星巴客怎麼做,因為這家是精品跟平常口味混在一起,想看看如何做區別。兩者的客戶是否會互補,還是兩分。
結果看到客人中兩人的可能一人點正常拿鐵或挫冰,一人嘗試單品。這次對星巴客算是成功的策略,至少它有本事賣咖啡給沒接觸過精品咖啡的人。
台灣以前,十幾年前的真鍋,是提供日本烘焙的咖啡豆,所以在那個沒有精品咖啡的年代,至少還提供了一般客人接觸單品手沖的選擇。
現在星巴客也在這樣嘗試。
稍微澄清一下好了...

1. 小弟自2006年後,去星巴克就不是喝咖啡看妹的,就是和朋友找地方聊天坐坐時會考慮的地方。

2. 這幾年開始接觸精品咖啡後,早就了解星巴克的水平,去了也只會點星冰樂之類的飲料。

3. 這間新店,本來也就抱著『既然敢用手沖單品當號召,即使是星巴克也該有一定水平...畢竟單品缺點不是能加奶蓋掉的』
誰知道一樣是地雷...要用手沖單品當號召,這樣的水平實在離譜。

4. 至於那些酸應該自己去附近開間店砸人家招牌的...希望你以後批評政治時,已經當上總統
批評富人時候,已有百億身家
批評宗教時候,已是成神成佛

不然依你邏輯,你有何資格批評?
塔綠斑網軍頭子已成淡水河浮屍,各位綠網軍繼續助紂為虐不怕成下一位?
funkeymonk wrote:
就算是初學者 只要...(恕刪)


是,您說得有理。

不知您是否也是經營或是在咖啡廳上班?也許您沒遇過客人選擇精品咖啡時只說:不酸就好。夠濃夠苦就好。

咖啡初學者當然有感受度差異,也許有人如我,剛進星巴克時,第一次喝到星巴克出的日曬耶加科契爾G1驚為天人,從那使用濾壓壺隨便泡泡的咖啡中喝出草莓芬芳,從此栽入咖啡的世界。
也有夥伴喝到我精心手沖一杯的藍瓶衣索比亞淺焙,皺著眉頭大喊好苦。

如果是您,您會選擇用什麼樣的形容詞來跟這兩種截然不同類型的客人交流?

咖啡風味理論品味自然有差異,但無對錯。
星巴克的深焙咖啡豆或許不得您喜愛,但他依然有他的市場,否則星巴克無法發展到現在的規模。目前亞洲地區中淺焙當道,您在台灣的星巴克能喝到的reserve豆大多都不是特別深的了,在美國市場裡面多的是烘得油油亮亮的單品豆。



AskaLeeBlue wrote:
是,您說得有理。不...(恕刪)


我的意思是說 假如有辦法喝出風味的初學者 你有沖出味道 他們都會感受到

一般不同焙度的咖啡豆會搭配不同方式沖煮

如果店家想做出的產品是義式濃縮咖啡或其他以義式濃縮咖啡衍伸作法的咖啡

通常選用會是深焙的豆子

若是想選用手沖呈現咖啡豆種及風土產生的特有風味

豆子的焙度會拉低

根據不同的需求及市場烘出不同焙度的咖啡

以濃縮咖啡取向的深焙咖啡豆來說 美國玩精品咖啡的人也不太認同星巴克

如果你指的是較適合手沖的單品豆

我拿過四、五家美國精品咖啡店家的咖啡豆 可不是烘得油油亮亮的

當然平均來說比台灣精品咖啡店重一些




funkeymonk wrote:
我的意思是說 假如...(恕刪)


當然,面對可以嚐出風味不同的客人,夥伴也是會調整自己的交流方式,同時我們每款豆子都會有豆卡提供客人索取,上面也會有風味以及產區介紹供客人參考。

我還是堅定我的立場,咖啡有品味喜好的不同,無對錯之分。

星巴克在2015年於西雅圖開了一間超大型咖啡旗艦門市,裡面有烘豆機,烘焙這間門市需要的豆子,並提供手沖,虹吸,黑鷹濃縮咖啡機,clover等等,幾乎想得到的萃取方式那裡都有,就連手沖你都能指定你想要用v60或chemex,任何一款豆子都可以製作成expresso或是latte。

我認為第三波浪潮精髓的一部份,是把咖啡的主導權交還一部份到客人手上,或許您認為手沖就是要中淺喝產地風味,濃縮就是要油亮喝厚實平衡搭配牛奶更香甜,但無論是手沖還是濃縮追根究底都只是一種萃取手段,或許我喜歡用淺焙單品豆製作的expresso,讓原本優雅的清香變得更狂野奔放,做成冰美式更是清新爽口。我喜歡用手沖來沖中深咖啡豆,品嚐那厚實但乾淨順口的風味,保留那有點煙燻的香氣,去掉過於苦澀厚重的尾段。

每個時代的市場一定會有他的主流喜好,10年前的咖啡思維跟10年後的咖啡思維肯定是不一樣的,但這沒有對錯只是喜好的差異罷了,美國的精品咖啡屆不認同星巴克,也不能代表什麼,畢竟兩者追求的本來就是不一樣的概念。

AskaLeeBlue wrote:
當然,面對可以嚐出風味不同的客人,夥伴也是會調整自己的交流方式,同時我們每款豆子都會有豆卡提供客人索取,上面也會有風味以及產區介紹供客人參考。


無論是哪一家咖啡店,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出在根本沒沖出該有的風味。沖煮者手沖後不確認味道,有做確認可能也沒用,因為試了好幾杯,味覺認知早已錯亂,或是知道沖不好也打死不承認。

我自己在家會沖給家人喝,沖的太酸、太苦、有焦味,我都會如實跟他們說。真的確認到有該風味,我才會說有那樣的味道。

我到外面喝咖啡到目前為止,大概只遇到兩家咖啡店會如實告訴我,我這杯咖啡有什麼優點,哪邊可能不足,然後沖煮者告知我的風味和我及一同去喝咖啡的人(我通常會和別人一起去喝)有強烈共鳴。




AskaLeeBlue wrote:
星巴克在2015年於西雅圖開了一間超大型咖啡旗艦門市,裡面有烘豆機,烘焙這間門市需要的豆子,並提供手沖,虹吸,黑鷹濃縮咖啡機,clover等等,幾乎想得到的萃取方式那裡都有,就連手沖你都能指定你想要用v60或chemex,任何一款豆子都可以製作成expresso或是latte。


星巴克在精品咖啡發展上也算是曾經是要角,但後來發展成龐大的連鎖體系,有組織上的包袱,無法及時參與第三波浪潮。但這幾年要維持成長動能及被專注於精品咖啡的店家威脅,也做了些調整。

但從我喝過連鎖化的精品咖啡店來說,由上而下的發展精品咖啡成果有些糟。


AskaLeeBlue wrote:
每個時代的市場一定會有他的主流喜好,10年前的咖啡思維跟10年後的咖啡思維肯定是不一樣的,但這沒有對錯只是喜好的差異罷了,美國的精品咖啡屆不認同星巴克,也不能代表什麼,畢竟兩者追求的本來就是不一樣的概念。


這本來就是我要表達的,星巴克以往專注的市場要求的東西跟精品咖啡的市場要求的東西原本就不一樣。

不過我好奇的是台灣星巴克既然不是要分食台灣精品咖啡的主流市場,弄出手沖單品是要提高原有客群的單人銷售額嗎?

funkeymonk wrote:
真的確認到有該風味,我才會說有那樣的味道。


這才是樓主開版的重點。

沒有的味道,只依照公司的說法告訴客人,是不負責的。不管客人懂不懂,兩個字,欺客。

雖然有工作人員出來給些說法,但並未真正面對問題。不過猜想這種超大型公司,基層只有擦屁股的份,無權過問為什麼明明沒有的味道,卻要胡扯。

funkeymonk wrote:
無論是哪一家咖啡店...(恕刪)


畢竟產品的開發以及控制權是掌握在美國手上,我只能說進來亞洲市場的豆子已經是衡量過市場喜好的烘焙程度了。
而台灣星巴克推精品咖啡自然是想開拓第三波市場啊,但沒人規定不是主流淺焙豆就不能稱之為精品咖啡吧。

可惜我目前不是在Reserve門市上班,不然有機會您來門市我肯定招待您一杯星巴克的精品咖啡,把我有沖出來,沒沖出來的風味都如實跟您分享。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