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EST Professional Sample Roaster 烘豆機

有了用風溫來控制豆溫的想法後,今天才又再烘豆

在烘豆前先讓機器不入豆空轉,實驗一下改變風力和改變power,哪個影響風溫比較好操作
結果還是改變power比較好操作
在風力與power都不變的情況下,風溫會達到一個穩定值,改變很小
這時改變power,最小幅度是0.5%,風溫就會上升或下降,反應也相當快
改變風力反而很難抓風溫

ROEST不靠風力吹動豆子
所以在我想到什麼情況下必需改變風力前,我就盡量不動風力
純熱風烘豆機,熱源單純,改變熱風溫度來改變豆溫RoR,滿直覺的操作

在烘豆時,看機器面板上即時運算的RoR,會比看電腦曲線來的快速直接
曲線要看到明顯的上升或下降,一定是已經走出一個趨勢,這時才要來調就慢了一步
看機器面板上即時顯示的RoR則只要看3次數字變動(每秒1次)就大概知道目前的狀態

在風溫大致維持不變的情況下,RoR就會很自然的漸漸往下走
不過入豆風溫220度似乎低了點,RoR的最高點連20都不到
因為還在熟悉機器的各項數值,忽略了這點,沒有適時補上火力
注意到時RoR已經偏低,總時間6分鐘,豆溫182度時,RoR已經掉到6
乾脆就來玩一個長時間低RoR的烘焙
豆溫198度時,RoR掉到2,稍微加一點火力讓它再慢慢爬到3.6,再慢慢下降到2,然後下豆
轉黃點是3分鐘,總時間14分34秒,下豆溫210度,這鍋豆子沒爆
如果從之前一爆的溫度起算,發展時間是3分10秒
整個過程我覺得RoR算是非常好控制
好奇這鍋會烘出什麼味道,是不是真的會有所謂baked defect

接著再烘一鍋,入豆後把火力催到100%,想看RoR可以衝多高
結果延長線又過載跳掉
晚上上網買一條延長線來換

話說這支生豆真的怪
之前分別烘了手沖與espresso用的
烘手沖206度下豆,烘epsresso 212度下豆
磨豆有香,喝起來卻空空的沒什麼味道
同樣拿來做手沖和espresso,感覺差異都不大

今天挑下午有陽光時烘,光線充足
發現轉黃溫度一樣是150多度
之前覺得轉黃溫度很高應該是受到光線的影響誤判

我在翻看ROEST的烘焙紀錄時,看到7個出廠前的測試
使用同一條原廠的預設風溫曲線,名為ROEST Standard
豆子應該是不同的,跑出來的豆溫和RoR差別相當大
GOONE
魚大 roest出了更新 好像就是你之前說的進風溫度感測器 他們說入豆量還可以到200g
bakafish
GOONE 我也有收到email,要等12月更新firmware,確認PCB版本,才能知道要花多少錢升級,新機200歐,舊一點的300歐強迫加裝Drum和Exhaust,再更舊的要再加200歐換主機板
烘了7鍋後,差不多抓到ROEST的特性了
今天烘第8鍋和第9鍋
第8鍋還是有點顧此失彼,沒注意到面板上顯示的RoR變化,所以曲線有點起伏


第9鍋就好多了,不過測溫有時候會有點雜訊
這鍋的時間短一點,下豆溫度高一點,爆聲比較多,失重率也比上一鍋多了0.7%


在烘豆過程中,風火都不動,RoR有時會快速下降,有時又會上升
若要維持RoR斜率較穩定,就要在烘豆過程中調整火力
面板上顯示RoR的更新頻率很快
從數字變動的頻率和幅度,不用等線畫出來,就可以知道目前的升降速度
適時調整火力來因應
面板上顯示RoR反應非常迅速,火力調整幅度經常在1%甚至只有0.5%

我覺得ROEST的爐溫(Air Temperature)和排氣溫(Exhaust Temperature)的關係很怪
為什麼排氣溫會比爐溫還要高
一爆後爐溫還在升高,排氣溫卻在降低
這兩個溫度應該都受到豆子不小的影響
我在烘豆時是把Drum和Exhaust的曲線都關了,Air雖然有開但根本沒空看
只看豆溫,RoR,以及面板上顯示的RoR和Power

在一開始拿到ROEST時,覺得最怪的是,明明是純熱風機,卻沒有提供入風溫這個資訊
雖然爐溫代表爐內的熱能狀況,但使用上很不直覺
前幾天收到原廠email通知,可以加裝Inlet Temperature Sensor
自動烘焙的烘豆量還可以增加到200g
https://www.roestcoffee.com/roestblog/introducing-inlet-temperature-sensor
實在很好奇,sensor要裝在哪
舊版的主機板沒有sensor的插槽,機體應該也不會預留sensor的位置
但還是可以只更換主機板就能裝
難道最初在設計機體時是有考慮要裝這個sensor,所以有預留位置
只是後來不採用,所以主機板才沒有插槽

我覺得好妙
熱風烘豆機,最基本的資訊就是入風溫
當初捨棄入風溫不用而用爐溫,結果繞了一大圈,在開發P2000時還是回到入風溫
下圖是官方在我的烘豆機出貨前的自動烘焙測試,讓機器去追爐溫
可以看到機器一直在調節火力,幅度也相當大
而上面官網中,讓機器去追入風溫,火力調節的幅度就小很多
(RoR變化似乎反而較劇烈,應該是因為官方使用預設的30秒RoR,
 在以1分鐘為單位的縱軸上必需乘以2,因此變化幅度變成兩倍)


一鍋變成可以烘200g,官方解釋是因為爐溫會受豆子影響,但入風溫不會
看起來有道理,但其實真正的原因恐怕是
豆量太多豆子會打到爐溫探針,干擾測溫,測溫不準,所以你就看豆溫就好了
只要豆子不會擠到翻動不足,吃熱風不均,一鍋烘豆量就可以增加
所以在沒有加裝Inlet Temperature Sensor前,手動烘也是可以一鍋200g
這個手動控制的技巧還是必需掌握,才能把烘焙好的紀錄轉成profile,下次讓機器自己烘
下一鍋就來挑戰200g吧
Wein yan
我用sr540排風溫都會在一爆時下降,有聽說是因為一爆時豆內釋放水氣之類的關係
bakafish
但爐溫卻不受影響
上週烘完忘了立刻把log轉成profile再烘一鍋
這週才想起來
下圖就是自動烘焙(粗線)與上週手動烘焙的對照(點圖可放大)


在接近轉黃時,不知道是因為我用了探豆棒的關係,還是測溫雜訊
造成加熱器有幾次把火力突然增加到100%,因而在轉黃點附近豆溫跑到比前一次高
轉黃提前13秒
不過轉黃必需人眼判斷,比較不準
如果看相同溫度的話要往後3秒,也就是比前一鍋提前10秒

再來就是從5:45開始,這鍋的風溫(爐溫)拉大了一些
造成豆溫與RoR與前一鍋有較大的差異
一爆的溫度分別是201.26和201.27度,時間卻早了14秒
最後我決定不管它,一樣在一爆後走45秒下豆,下豆溫度低了1.04度
爆聲為84聲,比前一鍋多3聲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我回頭去看profile,這一鍋的風溫曲線是符合profile的
所以並不是控制不準,而是在log轉profile的時候,5:45開始的風溫轉出來不正確
我想我該回報給官方看程式是不是有必要修正
我把「log轉profile後,profile跟log的air temperature不同」這個問題上官網反應了
官網反應問題都會建立一個ticket
我還以為有案號就表示這個案子會有人追蹤處理
起碼會有人出來敷衍一下打個官腔然後結案
想不到竟然完全沒有人回覆

這3鍋藍標水洗geisha的烘焙總時間和下豆溫度都不同,一爆後發展時間一樣是45秒
都在烘完後一週開喝

第一鍋烘焙總時間8:13,下豆溫度203,一爆後上升3.4度
geisha特殊的花香在磨豆時就非常強,連沖完的咖啡渣都還有香氣
不用啜吸的方式喝就太可惜了
可惜RoR在中間有幾次起伏,喝起來夾帶苦味

第二鍋總時間7:35,下豆溫度206.8,一爆後上升5.6度
RoR曲線是這三鍋裡控制得最好的
但是可能因為下豆溫度太高,geisha的特殊花香快要完全消失
乾香差第一鍋太多了
喝起來就單純的順口好喝而已,毫無geisha特色
我以前烘的就算控制得再好,大概也是這個水準而已
覺得實在是浪費了好豆子
當初還以為是不是買到不良廠商混過的豆子

第三鍋是利用第二鍋的log轉成自動烘焙曲線,烘出來的曲線跟第二鍋略有差異
總時間7:21,下豆溫度205.8,一爆後上升4.5度
RoR在轉黃時有較明顯的升高,一爆前一分半大致上是走平
養豆三天時打開來聞,沒有geisha的特殊花香,以為烘失敗了
一週後那個特殊花香出現,強度大概第一鍋的70%吧
轉黃到一爆的時間長度跟第二鍋只差1秒,所以我猜測下豆溫度是花香保留的關鍵
RoR的起伏控制還行,沒有喝到第一鍋的苦味
總結來說是這三鍋裡最好喝的
前兩鍋都忘了測烘焙度,這鍋豆色71,手沖粉色90
看了原廠的inlet temperature的安裝說明和影片
覺得好麻煩,我連看完的耐心都沒有,有點不想裝了
不過還是回信訂購
現在我一鍋烘125g,一包500g生豆分4次烘
用inlet temperature一鍋可烘200g
雖然自動烘焙功能很方便,但自動烘焙的可靠度我並不期待
我豆子用量少,烘兩鍋就夠喝了
自動烘焙可有可無,安裝還要搞這麼麻煩,誘因太小

https://www.roestcoffee.com/guides/inlet



關於ROEST先前一直提到跟Scott Rao討教後開發出來的BBP(Between Batch Profile)
說實在的,有點白痴
第一,它真的只能用在「Between Batch」,在第一鍋預熱時是沒有作用的
第二,把Scott Rao搬出來好像很厲害,說穿了就是設定Drum Temperature而已
任何一個腦袋不要太單純的人都知道,最好把Drum預熱到跟之前入豆時相同再入豆
這需要Scott Rao提醒?

目前我烘豆的入豆溫是180度,火力30%,每20秒提升10%,最高到80%
RoR達到最高點開始下降後再看情況調整火力
還是以手動烘焙為主

通常烘完一鍋下豆時Drum Temperature大概會在180度上下
要在第一鍋預熱時把Drum提升到這個溫度不是不行,只是會很操heater
所以我通常會把機器設定成待機風溫230度
Drum上升到超過150度時,把待機風溫設定成180度
這時Drum會開始降溫,降到150度時入豆
第一鍋烘完下豆後,機器自動進入待機狀態,這時待機風溫仍然會是180
我只要等Drum下降到150就可以再烘第二鍋
有沒有BBP我根本也沒差

我比較希望的功能是在第一鍋預熱時也可以設定Drum Temperature
這樣我就不用每次開機後都要先手動調待機溫度到230度
然後等Drum超過150度時再調回待機溫度180度,等Drum掉到150度時入豆
總覺得每次烘豆前都要這樣搞實在很蠢
本來還期待BBP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我的Inlet Temperature今天寄到了
再找個時間裝吧

ROEST吹入的風力滿強的
即使把抽風開到最大,把探豆棒拿出時還是可以感受到熱風從那個孔裡吹出來
所以我想它的爐內應該是正壓
不過爐並沒有密封就是了,有很多地方會漏風,反正是正壓,不會抽入冷風
但探豆棒拿出來時熱風吹出,爐內溫度還是會下降

最近用ROEST覺得比較難控制的地方是一爆開始後約40秒
放熱反應會很明顯,RoR會上升
雖然升降火反應很快,但等看到RoR上升才降火是絕對來不及
我大幅度降火並把抽風開到最大也只能勉強讓RoR走平
要提早降火的話又很難下決定
因為如上面所述,升降火的反應是很快的
在放熱反應出現前就降火,RoR一定會立刻往下走
放熱反應結束的時間點又是另一個難題
大幅降火後,等看到RoR往下掉再升火,也是絕對來不及
有好幾次我就被迫變成滑行下豆

先前烘手上僅剩的藍標水洗geisha,一爆後45秒就下
所以完全沒發現這點

豆子本來是真空包裝,也許是開封後儲存狀態大幅改變
在過年時烘的同一支豆子,一爆前差不多有50秒,RoR走水平,每分鐘上升11度
一爆後20秒上升2.6度,接著就往下掉,25秒後回到一爆點的溫度下豆
一爆後一樣是走45秒
這鍋的內外色差反而比之前烘的還要大
豆色96,手沖粉色71

不知道有沒有可能是因為滑行降溫,豆子的熱能本來是往豆心傳遞,變成往外傳遞
或者一部分往外,往豆心傳遞的熱能就減少了
於是豆表顏色深化,豆心則因熱能不足無法再升溫,或升溫趨緩
內外色差就拉大了
今天花了3小時把Inet Temperature裝上去了
安裝其實很簡單
只是因為對機器構造不熟悉,官網的說明和影片又有些步驟順序不同
怕出問題,常常反覆對照官網說明和影片,才會花很多時間
裝過一次之後就會知道那些步驟順序不同並不重要
有經驗的人應該不用半小時就可以裝好

這個東西值200歐


其實就只是個K-Type的測溫探針,加上一個座
用來固定在那個畚箕形狀的出風口
畚箕的圓管處是塞加熱器的,類似熱風槍裡面的零件
那個畚箕狀的零件本來就有,只是沒有底下那三個圓孔
因為是鋁的,我覺得要自己鑽孔攻牙也不是難事
而探針也未必要有那個白色的底座,一般K-Type底部附螺牙能鎖進去應該就可以了

探針確定是K-Type,在官網的安裝說明裡有,包括L100的Drum Temperature也是K-Type
https://www.roestcoffee.com/guides/inlet

買機器時附兩支六角扳手,以及買Inlet Temperature附一支六角扳手都會用到
除此之外,還需要一支4mm六角扳手
以及一支很小的一字起子,修眼鏡或手機用的那種
這兩個要自備

機器上蓋打開後,4mm六角扳手用來轉鬆右前方這顆螺絲,才能拆卸右側板


一字起子用來拆裝K-Type測溫線
THERMO2是Drum Temperature,由於走線穿過風扇角落的孔,所以要先拆掉才能拆風扇
THERMO1是新機型本來就有預留的Inlet Temperature


至於Bean Temperature和Air Temperature是什麼規格,接在哪,我就沒去看

在拆機的過程中不時可以感覺到ROEST的員工伙食很好,吃太飽,螺絲鎖得有夠緊
就連上圖那兩個小螺絲都超緊


官網的步驟11,影片8分鐘處,為了把測溫線穿過隔熱棉,竟然直接剪開隔熱棉
這隔熱棉很鬆散,我不想剪,拿小刀中間戳一道縫,就可以把測溫線穿過去


完工,下次可以挑戰烘200g了
在po文時看這張照片才發現,我的觸控螢幕是不是有點走位,上面和右邊都露出黑線
明天再處理
(3/ 1晚上確認,拍照有線,現場肉眼看沒線)

不過200g對我來說是個很尷尬的數字
因為一小包生豆500g,我通常買三包,買兩包太少,買四包又會太多
每次取200g的話,最後會剩100g,而且烘到第3次時就要再開一包
開封只取五分之一,但影響剩下的五分之四,總覺得不太好
我還是比較喜歡一次取250g,挑完大概240g,分兩鍋烘
一包500g,開封後兩次取完
ROEST烘第二鍋幾乎不需要前置時間
所以我開機一次烘兩鍋,就只是比烘一鍋多7到10分鐘
chiugenius
請問魚大,你是購買新的PCB 嗎?還是原本PCB就具有inlet功能?
其實有點困惑 , 為什麼一定要有Inlet Temperature才可以烘200g....
不知道究竟會差多少...
windwalker wrote:
為什麼一定要有Inlet Temperature才可以烘200g

不是
是裝了Inlet Temperature之後,200g也可以自動烘焙
而且比以前用Air Temperature自動烘焙50g到120g的重現率更高的樣子
要像之前一樣一鍋只烘50g到120g應該也是可以

我應該會試試看烘200g的效果,跟120g烘出來有什麼差別
但試完之後即使滿意還是會回到一鍋烘120g
哪天有要烘比較多量時再來烘200g
bakafish wrote:
是裝了Inlet Temperature之後,200g也可以自動烘焙
而且比以前用Air Temperature自動烘焙50g到120g的重現率更高的樣子

用Air Temperature自動烘200g會有溫度偵測不準確造成重現率不高的問題嗎?

我的discovery 200官方建議烘200g,最高可烘250g,
但我經常烘333g反而更好控制溫度,尤其是焦糖化階段的控溫穩定,可以烘得更甜更香。
對小烘豆機而言,制約的通常不是鍋爐容量,而是控溫的穩定度。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