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明一下我大致上的烘焙時間及風門調整...一開始熱機到180度左右穩定時才進豆關火關風門,大約30秒會到97度,之後溫度上升..3分鐘左右會到130度,接著開小火..大開風門讓銀皮吹一分鐘...第四分仍維持小火...而風門大開到下豆都不變..維持到160度大約是7分半~8分,之後看到轉黃時火力開大...大約每分鐘8~9度....大約13分左右一爆(210左右)....一爆密集完下豆(總烘培時間約15分)....成果....豆子磨開有辛生味後轉小甜味...沖泡味道生澀像喝麥茶但仍有一點點甜味......
小弟我月初也購入了,沒上過課沒基礎知識就直接開烘了,一開始都是照原廠的說明下去一步一步做(原廠有基本步驟
可以烘到180克沒問題,小弟覺得沒基本功夫的買這台很夠,因為燒豆子真的很痛,原來人家說的是真的
這台最多也才烘180克,1公斤可以烘好幾次了,新手用500克級的機子一次就要燒好幾百克了應該會更心痛吧!!
一開始照原廠的教學下去做其實可以做到不錯的程度,在沒有人可以問的狀況下當然就是多爬文或看影片了
Tod兄你好!

建議你可以嘗試先下豆才開爐!這樣豆子脫水的時間可拉長一點!
及全程全開風門及保持最大火力!用直線加熱豆子!
直到一開始二爆就即刻出豆!

以這個方向再調試相信會有頭緒多點!試試!
謝謝各位大大的建言,小弟我最近烘的豆子終於沒有生味及澀味了,但最近怕脫水不足,脫水時間刻意拉長,導致烘豆時間20分,風味都被我磨掉了,不過就拿來做調品了,接下來還是要縮短脫水時間(但又怕不熟),最近一次烘的比較好的大約就是奇邁爾,脫水率大約在12.7%(其他烘的脫水率大約在13.4%~15.5%),不過我覺得酸味還是可以再提升點
這一台 我是沒用過
不過 依據 我個人的經驗 提供以下幾點 給您參考囉!
1.)如果是用桶裝瓦斯, 這種小台的瓦斯用量應該會很省喔!所以問題來了 瓦斯行下次不願意賣你瓦斯 因為你用量太少
所以 瓦斯行會要求你 要買 小桶5公斤的瓦斯筒與付檢驗費
2.)烘豆機 最好是雙層鍋 裡面有放 耐高溫陶瓷隔熱棉:可以吸收熱能 然後散發輻射熱來加熱空氣來烘熟豆子
跟營業用的鑄鐵鍋一樣的道理 鑄鐵鍋很會吸熱&熱傳導係數是不鏽鋼薄鍋或厚鍋的3倍 所以鑄鐵鍋的鍋爐轉速如果過慢容易
燒焦生豆 所以要提高烘豆鍋爐的轉速&同時開較大的風門排煙 如此大風門會將鑄鐵鍋吸飽的熱能 抽出來在鍋爐中
鍋爐若提高轉速 豆子就會全部被拋在空中與空氣接觸 同時風門的高排氣風溫的熱 會 直接由空氣傳導給豆子
如此 豆溫的溫升速率要高ROR或低ROR(Rate of Rise)就可以由您控制
3.)若無風門抽風 則熟豆容易有煙燻的味道
4.)烘豆有很多手法:.....
5.)豆子也有隨著溫度的降與升(nike烘豆曲線) 而豆表會有 綠色 變 點狀白 片狀白 轉黃點 收縮 皺摺 爆裂等 豆子給你的暗號
每個階段 都可以有你喜好的火力與風門大小或鍋爐的轉速或風門抽風的轉速RPM
6.)有免費的Artisan工匠 烘豆曲線 軟體 可以下載 或 其他 K-type感溫棒 接的 測溫器
....應該 還有很多
7.)玩咖啡烘豆 其實就是 在玩"脫水" 最難脫的水是豆芯的水; 最慘是:教科書上說:悶蒸後 豆溫140度 豆子膨脹&豆表有水蒸氣
就給它開大風門=>脫水+抽銀皮 無奈一吸進冷空氣 這豆子剛經過悶蒸而膨脹的生豆 正是豆子裡面的細胞開始脹大
脹大的是細胞=排水通道 一開大風門一吸進冷空氣 豆表遇冷一收縮 好不容易形成的排氣通道一閉鎖 水就排不出去了
基本上 脫水不良的熟豆 味道就是異味與雜味, 澀味是算還好 , 其次是麥茶味(這個已經算接近烘焙成功了)
如果 常常有澀味 那也可以 不要開大風門脫水 也許一路只開小風門結果會比較沒澀味 因為脫水比較成功喔
所以 烘豆鍋會有雙層鍋的設計就是要留住溫度 才能發出輻射熱來加熱 剛吸進來的冷空氣 所以烘豆機非常強調"聚熱效果"
無論 烘豆機的設計者 是 如何留住溫度 只要留的住溫度 才會是好的機構設計
以3C產品 為例: 研發單位都有Thermal的單位 也就是使用產品的3D設計模型 然後拿去作熱能Thermal分析
標準是要維持在常溫 所以一旦測溫器感應到PCB板的CPU或其他晶片 產生的熱能過高 風扇就會自動啟動散熱到常溫
這是 模擬軟體試算出來的 目前技術成熟已經可以事前模擬出結果來
而烘豆機的設計 無論是瓦斯熱當量的計算 風門風量與風速(白努力定律) 熱力學(直火/半熱風/熱風) 一樣可以算出來
就看你的機器設計是如何? 一句話 如果聚熱效果是200度進豆 回溫點是90度 100度是生豆裡面水的沸點 那nike曲線的回溫點
是85度 90度 還是95度 比較好?快炒或慢炒哪個比較好呢? 豆溫是nike曲線 那排氣風溫就是鍋爐的環境溫度(=聚熱效果/如果 烘豆機沒有聚熱效果 無法留住溫度 那溫度就會一直停留在 不穩定的狀態 通常排氣風溫比豆溫 還要重要/ 留的住溫度 才能有轉黃點的梅納反應 史催克降解 焦糖化反應:醣類有很多種 裂解反應的溫度點也不一樣喔 不過一般的葡萄糖與果糖的化學反應溫度點是在165度~180度 此時 若豆溫nike曲線能保持平緩的話:那 糖的轉化會比較多 這杯咖啡也會比較甜)
8.) https://www.rubassecafe.com/blog/post/8
9.)買部 對的烘豆機 才能練習 多種對的烘豆技巧

以上 謝謝大家

wun8853 wrote:
這一台 我是沒用過不...(恕刪)


謝謝w大精闢的分析解說!
wun8853 wrote:
這一台 我是沒用過..所以 烘豆鍋會有雙層鍋的設計就是要留住溫度 才能發出輻射熱來加熱 剛吸進來的冷空氣 所以烘豆機非常強調"聚熱效果".(恕刪)


雙層鍋應該是指內鍋沒錯吧
那,雙層鍋是靠有兩層鑄鐵,所以更可以留住溫度?
然後,鑄鐵放出輻射熱加熱烘焙室裡的空氣?
那為何不用雙倍厚的單層鍋?

我認為雙層內鍋的用意不是這樣

這是三豆客的說法
我覺得三豆客的說法比較合理



另外,雙層內鍋有簡化版
在熱源處以另一個金屬隔板隔開烘焙室鍋壁
用意與三豆客相同

另外就是
以我的土炮幾粒米經驗,如果維持原來的火力
開大風門並不會瞬間降低溫度
只是升溫速率會降低
只要火力控制得當,開大風門並不會降低溫度
除非熱源真的很弱

另外,不是所謂能留住溫度(熱容量大,比熱大)一定好
熱容量大的系統,壞處是,慣性大
想升溫時不好拉,想停止升溫時,他又一直往上衝
如果用自動控制裝置,你會希望溫度隨火力(輸入功率)要有快速的響應
所以,這時候溫度的維持直接交給自動控制裝置與熱源,不必依賴熱容量
我想這可能是盧貝斯使用薄不鏽鋼當烘焙室鍋壁的原因之一

tod_210 wrote:
前兩周瀏覽著FB時...(恕刪)
KCLin0423 wrote:
雙層鍋應該是指內鍋沒(恕刪)


感謝大家經驗分享,至今也使用這台3年多了,也因有改機,也能烘出很不錯的豆子了
那恭喜樓主了!
而我使用了4年,還是很不滿意,近來打算 把它出脫,再換600g的機型,可烘到800g,因為每次只能烘120g, 會烘到天荒地老。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